說穿了都是細節——聽完社群皇帝傑哥四大工作面向分享後的感想

Jeff Hsiao
傑夫大書桌
Published in
6 min readMar 17, 2019

上週3/14白色情人節當天,參加【CMX 三月社群小聚】聽了陳思傑—傑哥一場比情人節大餐更豐盛的演講。傑哥是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執行長、Facebook CLC Taipei(Community Leadership Circles) 負責人,曾任臺灣吧行銷總監,在社群經營界人稱社群皇帝傑哥。

之前傑哥還在臺灣吧任職時,就常透過工作坊或是平時午餐聊天時分享他的故事和心法,我也不只一次參加傑哥主講的演講場合,不過像這次把自己的行事曆攤出來,用自己的一週拆解出四大工作型態,再一一細談每種工作的獨門絕技,真的還是頭一遭。

策略規劃:不是只看社群平台的擴散,而是思考如何在受眾之中擴散

傑哥在這邊舉了一個經手過的隱形眼鏡的案子
這個產品訴求是:可以連續配戴14小時,從出門到下班跑完趴回家都舒適。傑哥與團隊運用的方法是行銷4.0提到的5A架構:

Aware(認知)→Appeal(吸引)→Ask(詢問)→Act(行動)→Advocate(倡導)
最後決定找3位YouTuber拍攝影片,再導流到FB chatbot互動。

這個決定看似簡單,其實隱藏很多小細節在裡面,例如:
隱形眼鏡屬於醫療用品,不只必須給出完全正確的資訊,還必須將每個素材送審,因此整個campaign只在chatbot提到隱形眼鏡產品,降低送審的麻煩與時間成本。再者,合作的YouTuber也挑選3位完全不同面向,包含從沒配戴過隱形眼鏡的、騎車眼睛會乾澀的、每天習慣性常戴的族群的三大族群,其中也必須要有女性才能不忽略掉女性視角,才能讓溝通的面相最大化。

傑哥很大方的提供每一個階段的轉換數據,這個數據客戶也相當滿意,但傑哥還是在其中挑出了覺得不夠好的地方:也就是從YouTube到FB的平台間轉換並不友善,如果沒有流失這些使用者,成效一定會更好。

策略規劃有三大關鍵:邏輯、架構、表達

合理的邏輯、清楚的架構先建立起來,最後的表達不管是感性的或創意的才會具有意義。

這裡的另外一個故事是傑哥在NIVEA任職時發生的,是開架式化妝品的商品規劃。雖然只是從品牌已開發的產品中挑選台灣市場要上架的品項,但其中要思考的環節多到不可思議:

  • 產品的命名是否符合消費者對這個品項的想像?
  • 原本的包裝太過廉價,需要添加外包裝
  • 要呈現出好的質感,但又要在成本之間取得平衡
  • 外包裝的成本要不要反映的售價上?通路能不能接受?
  • 新包裝放到貨架上,是不是真的有比較吸睛?
  • 外包裝會不會容易因為運送而產生瑕疵?
  • 有哪些必須優先溝通的東西要露出
  • 包裝盒要不要開窗?
  • 如果之後包裝盒還會改版,每一版的製造數量應該要有多少?各版本的包裝盒合計成本有多少?

每一個環節的選擇看似很簡單,其實都需要非常縝密的思考,依循著明確的邏輯,一以貫之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這個故事對我來說有不同的意義,除了社群工作,商品開發也是我工作佔比非常大的項目,過去我也曾經因為產品定價和成本計算上的錯估,導致商品銷售狀況比預期的要差非常多。
比起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不如在事前精密討論來減少問題,更不用說有很多東西在時間壓力和成本考量下根本就是不可逆的。否則除了檢討再檢討,也就只能感嘆這次已失敗只好下次再來。

說穿了都是「細節」。

只有馬步蹲得夠久紮實,才能夠出拳如風。

數據分析:取得數據容易,重點是如何從中解讀出故事

不管是FB、IG還YouTube,現今平台都提供淺顯懂的基本數據,甚至可以下載更詳盡的數據報表,但是取得數據容易,重要的是如何從中解讀出故事。

傑哥提出數據分析的三大關鍵:
一、發現問題
二、提出假設
三、驗證想法

其中提出假設最為關鍵,但我認為也是其中最困難的。例如當發現觸及率下降、轉換率下滑,希望從數字中尋找答案的時候,如果一股腦的盯著茫茫大海中的數字想看出端倪,但是卻沒有帶著自己的假說來找答案,最後很有可能還是什麼都看不出來,草草了事自己說服自己。

而驗證想法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細心,投入時間調出一張張報表,最後才會抽絲剝繭出想知道的答案。

內容設計:執行、邏輯、然後才是創意

這次傑哥以前陣子非常火熱的「兩廳院樂齡計畫」作為案例,拋出了打造爆款內容的四個步驟:
一、定義主題
二、找切入點
三、設定CTA
四、設計呈現

平常做社群貼文的時候,我自己往往會在切入點階段卡了很久,覺得這個也可以做、那個也很好玩,一時間無法取捨就卡了很久。傑哥接下來給出的三大關鍵,恰恰好就解決了我的問題:
一、執行(包含速度)
二、邏輯
三、創意

考量產能和跟風的時效性,如果速度跟不上,那就完全不用提了。接下來是用有邏輯的方式推導出如何操作,最後才是運用創意把貼文完成。

我自己已經把這三大關鍵寫下來準備貼在辦公桌上,希望當下次腦袋被好幾個想法攪在一起的時候,可以更有效率地按部就班篩選出最有利的方案。

要學會游泳最快的方式,就是跳入水中。

傑哥分享了經營「客家小吵」的經驗,當時為了親自畫圖,甚至去買了一塊繪圖板來畫,畫著畫著就無師自通多點了一個技能點。開創新的技能是好事,但是當事情愈來愈多,適時的停損就是必須的。傑哥以「是否能盈利」作為判斷的指標,並不是因為只想要賺錢,而是當這件事創造出願付價格,才能證明自己並不只是半調子。

知識技能:為性命而學

面對工作,要弄懂要跟上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如何學習?
傑哥給了三個重點:
一、釐清需求
二、投入時間
三、問與答,尤其是「答」。

傑哥提到自己在「社群丼」回答問題時,為了不給出錯誤的答案,往往會投入很多時間查證,而這些記憶都會深深刻畫在腦袋裡,變成自己的養分。這讓我想到一本想看但還沒看的書 — —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練習OUTPUT看來是讓自己進步不得不做的事。

最後傑哥給了一個忠告:

為興趣而學可能半路放棄,永遠要為性命而學。

光是週一至週五,傑哥工作時數就超過67小時。證明了總是需要有所取捨。不過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戰鬥模式」,就可以很有紀律地完成每一天的工作。

聽完傑哥這一整場演講,並不只是聽大神在工作技術層面分享,反而是傑哥給了種種最真實最中肯的價值觀的提醒,才是離開會場時覺得心靈最飽足的部分。對我來說這場演講的影響才正開始,我決定這週重新檢視自己的工作時間,以找到更好的「戰鬥模式」為目標,期待2019年中開始能逐步收成好的效果。

最後的CTA很簡單,如果想知道半年後我是否會有什麼改變,並且想知道我的心得分享,請幫我拍手10下吧!純粹支持也可以拍手3~5下

--

--

Jeff Hsiao
傑夫大書桌

傑夫蕭,視覺年齡比實際大8歲。一路在臺灣吧做過商品經理、IP製作人、兒童品牌,現在是行銷總監。每天努力把品牌變好、變現、變出新花樣。不想要未來後悔,所以偶爾會寫一些希望大家能關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