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考你的讀書會

如何利用設計思考工作坊的技巧來提升讀書會的學習質量

傑瑞
傑瑞的敏捷小路
Oct 20, 2020

--

傑瑞參加過不少讀書會,但會讓人覺得收穫滿滿的讀書會卻屈指可數,一般讀書會的形式可以分為兩種:

  1. 收費型:通常是由一個人領讀整本書,一般會酌收一點入場費,以確保分享者的教學品質。
  2. 自助型:通常是由一群人各自領讀事先分配好的章節,是一種追求自我成長的高尚行為:)

但是這兩種形式卻各有一些關鍵風險存在,第一種讀書會完全吃講者的整理功力(或說故事能力),好的講者可以帶你上天堂,不好的講者會讓你懷疑自己為什麼要花錢找罪受。第二種讀書會除了要考慮每個人的整理功力之外,最大的關鍵就是缺少橫向溝通,導致分享的內容常常會支離破碎或前後風格不連貫。
在無法保證講者整理功力的前提下,我們其實可以利用一些設計思考的小技巧讓讀書會回歸到它的本質上,也就是解決參加者問題

讀者是來解決問題的

試想一下自己上一次為何會想參加讀書會吧,應該是想來聽聽有什麼知識點是可以用來解決工作或生活上的問題。換句話說,參加讀書會只是手段,重點是解決遇到的問題,如同已故的創新大師Clayton Christensen所說:

Customers don’t buy products,they hire products to get a job done.

就算出發點只是單純來聽知識分享,背後的本質也是想要解決心中的疑問(這個主題是在講什麼?)。所以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讀書會,如果你是活動規劃者,應該想辦法先讓參加者提出心中的疑問,然後再設計一些互動方式讓這些疑問能夠被釐清與解決,只要參加者的疑問最後能夠被滿足,就能降低分享者整理功力佔讀書會的影響性,但是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如果分享者沒有好好準備內容導致幾乎無法解決參加者所提出的疑問,只會適得其反喔。

改裝第一步:設計你的提問牆

以傑瑞之前上過的一門課為例,講者事先在白板畫上他想調查的事情,然後花一點時間讓參加者用便利貼回答,傑瑞覺得用這招開場很厲害,一方面可以了解參加者的背景資料,另一方面則可以視回答內容來彈性調整後面的教材,以下列舉幾個提問大家可以拿來參考:

  1. 關於這堂課,來之前你有什麼想問?
  2. 對於XXX的認知,1~10分會給自己幾分?
  3. 目前的工作職務是?
  4. 希望解決什麼工作上的問題?

但是使用這招有人數上的限制,個人覺得20人以內用便利貼來歸類還算合適,如果超過20人可能就要借助數位工具的幫忙,SlidoSurveyCake是我常用的工具之一。

改裝第二步:收斂大家的提問並解答

如果是收費型的讀書會,由講者協助分類問題,然後講者可以依據分類問題的權重,彈性調整預定分享內容的時間與細節,選擇把火力集中在大家共通的問題上,這邊記得要把問題區分為已解答或未解答,利用視覺化(搬移問題)來呈現問題解決的進度(如果能搭配scrum看板就更有梗了!),傑瑞另外再提供一個小技巧,通常問題是否被解決是由講者自己邊唸便利貼邊搬移,如果能讓參與者自己移動便利貼,一來可以再次釐清問題(有時講者解讀便利貼可能會偏離原意),二來讓參與者自己動手更能加深問題被解決的儀式感。

如果是自助型的讀書會,差別只在於問題是由大家一起分類,然後由各章節的負責人自己決定要回答那些問題(以章節內容為主,個人經驗為輔),所以有可能一個問題是由好幾個章節的負責人一起分享,或者一個章節的負責人可以同時解決多個問題,這種自組織的合作模式就能避免分享內容支離破碎或前後不連貫的窘境。

改裝第三步: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如果有些提問沒有被解決怎麼辦呢?有可能是問題比較偏離這次學習主題,需要另外花時間說明,也有可能是問題偏向案例探討,需要雙方花時間釐清細節,這些在預定時間內無法消化的問題就是舉辦下一次活動的機會。

收費型讀書會的講者可以說:「針對這些未解決問題,適合用另一個主題來好好聊聊,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興趣參加?」、「針對這個實際案例,我需要找時間與你討論細節,看你方便?」,而自助型讀書會的人則可以說:「針對這些未解決問題,適合開另一個主題來好好研究,大家有沒有推薦的書籍或講者?」、「針對這個實際案例,我們大家需要找時間討論細節,誰願意一起來幫忙?」

這樣你才會有源源不絕的讀書會主題,畢竟都花時間參加了,如果不趁機學好學滿,怎麼對得起自己:)

學海無涯,回頭是岸,既然讀了,讀好讀滿!

--

--

傑瑞
傑瑞的敏捷小路

過去當了六年敏捷教練,非科班出身,卻中途愛上Design thinking、Scrum這類團隊工作法,隨筆記下日常的工作心得,希望自己的敏捷小路,有一天也能通往條條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