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副手如火星撞地球?

June Wong
千思萬緒 — 紀念光緒皇帝
3 min readMar 31, 2019

雖然把慈禧太后標籤為「頑固守舊派」﹐流於偏頗﹐但她確實不易接受外國事物。

在德齡推薦下﹐1903年美國畫家卡爾女士(Katherine A.Carl)為慈禧作油畫像﹐油畫完成後﹐送至聖路易斯博覽會上展出﹐慈禧見過畫像後問德齡﹐分明是畫自己的像﹐為什麼卡爾會簽上自己的名字﹖看完這故事當即忍不住笑這老太后愚昧﹐但想深一層這問題其實問得還挺有道理的啊。

卡爾後來寫了一本書回憶宮內作畫見聞(卡爾眼中的慈禧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1907)﹐她形容光緒東方味濃﹐慈禧相對是屬於寰宇型(universal)。這應是指個人的氣質而言﹐在思想上無疑是皇帝開明得多。

光緒八年﹐李鴻章奏請《為招商在上海試辦機器織佈局》﹐光緒批﹕「機器織布事屬創舉﹐織成則天下受其利﹐不成則商民受其累﹐且貽笑於外國矣﹗爾其選妥員﹐覓巧匠﹐竭力經營之﹐至優給年限﹐寬免厘稅﹐乃辦成後之事﹐此時毋庸議及也。」雖然當時光緒只十一歲左右﹐背後可能有師傅指導﹐但這段批文多少能反映他開明大度的性格在年少時已萌芽。由於當時慈禧太后聽政﹐兒皇帝批閱過的奏摺有時她會再補充﹐她如此加批﹕「蠶桑為天下本務﹐機器織布害女工者也﹐洋布既不能禁﹐奈何從而效之乎﹖此事仍當審慎。」帝后態度對比強烈﹐一如她平日的作風﹐她沒有明確指出機器織布如何害女工﹐也許心底裡確實抗拒外國新興事物﹐也許她認為工廠會苛待女工﹐也有可能是根本不願李鴻章辦成此事﹐免得他再坐大﹐總之就是詭詭秘秘﹐故意叫人猜不透。

光緒成人後對外來事物的寬容態度﹐從他接觸聖經後頒發的詔書也能反映﹕「至泰西之教,本是勸人為善,即從教之人,亦即中國子民,仍歸地方官管轄。民教本可相安。」

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慈禧跟外國公使和夫人有來有往﹐貌似友好﹐但底子里很排外﹐德齡兩姊妹初進宮﹐多穿西服﹐某天一改習慣﹐第一次穿上旗服﹐慈禧太后大讚不已。

作為臣子﹐見太后和皇帝各說各話﹐甚至各辦各事﹐叫人無所適從﹐有一個庚子回鑾後的例子﹕

「辛丑和議暨成,太后與皇帝自西安迴鑾,駕至保定,詔旨詢問禮部,回京後謁祭宗廟,當用何服色?祠祭司司官議用素服以示待罪之意,而尚書徐陠則主張用吉(朝)服。光緒閱奏發怒,擲諸地。乃改常服行事,樂設而不作。」

本來朝官意見不同﹐不足為奇﹐皇上發怒﹐也許憎厭朝臣們一貫模棱兩可的回應﹐這是長年為了在兩宮面前生存而培養出來的把戲﹐每次問意見﹐正反的都提出來﹐把球盡快拋回去給帝后就算。

光緒成人後﹐兩宮都理政﹐戊戌政變前﹐光緒帝有一定的實權﹐有些像副機師﹐除了維新中堅分子外﹐清末官屠岑春煊也是他破格擢升為廣東布政使。兩宮雖觀念不同﹐但帝后其實也並非時時在敵對的狀態﹐但他們的字典裡沒有合作精神﹐重大事情還得要分別請示兩方﹐極為耗費大臣的精力和時間﹐難怪李鴻章就曾感嘆﹕「與婦人孻子共事---難啊。」

大膽設想﹐既然清國國家機器龐大﹐事務繁多﹐為什麼不乾脆設「正副總統」﹐帝后明確分工﹖尤其是老太后既然愛管事﹐為什麼她不乾脆自封女皇﹖真的認為女人不得拋頭露面﹖還是認為幕後控制才高明﹐像玩木偶戲般﹐在後面拉繩﹐豈不更好﹖立光緒為帝﹐更可抑制醇王府及其親信﹐何樂而不為﹖

--

--

June Wong
千思萬緒 — 紀念光緒皇帝

著有"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 (2017)。Bigotry, Finger pointing, Hatred, Tyranny, Failed states and brutality…. Pretty much sum up the world we are living i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