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菜是怎樣煉成的】之三:古代的烹調器具

--

圖片取自https://atkitchenmag.com/article-ancient-kitchen/

科技的進步、全球化資本的流通,讓料理方式看似更多樣,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扁平化,喪失了在地特殊性,以至於「傳統」的烹調方式與工具,會成為辨認道地與否的要素之一。這一part來記錄一下傳統泰國廚房器物的使用,所謂「傳統」意指電器出現與普遍傳播使用之前,我用亞洲在二戰後始普遍邁入的現代化生活做為對照,不過這樣的對照也不是我發明的,東方主義者就很愛二元對立,傳統/現代、野蠻/文明、落後/進步這種種帶有價值暗示的概念。

根據《泰式廚房》(ครัวไทยสมบัติ พลายน้อย著)一書,舊時代的泰國廚房裡,會有爐灶(เตา)、深鍋(หม้อ)、鍋墊(เสวียน)、淺鍋(กระทะ)、鍋鏟(ตะหลิว)或勺子(กระจ่า/จวัก/ตะหวัก)、刨椰絲器(กระต่ายขูดมะพร้าว)與濾網(กระชอน)。人如何使用器具烹煮出被選擇作為日常生活的食物,這使得食物的樣貌具有在地性,不僅僅只有當地食材與風土而已。泰國生產的器物其實一開始就受到中國影響,素可泰時期的蘭甘亨大帝與中國往來,也帶回一批批製窯工匠,所以在古代泰國,使用的烹調器具就是用土燒成的深鍋,有用來煮飯的飯鍋(หม้อข้าว),也有咖哩湯鍋(หม้อแกง),泰文很愛用四個音節來講形容事物,因此飯鍋+咖哩湯鍋(หม้อข้าวหม้อแกง)也就成了烹飪、菜餚的意思。

我不知道鄰近的柬埔寨與寮國有沒有一樣的東西,但在泰國常民廚房裡,爐灶與深鍋、鍋墊一定成套。爐灶是燒柴用的,最早的爐灶是用磚頭架高,把土鍋架起來,底下有空間可以燒柴。有一種可以移動的爐灶叫做แม่เตาไฟ,底部是四方形,中間放一個幾近圓形、有三支手伸出來可以架土鍋的爐架(เตาวง)。這種移動爐灶就很方便,室內室外都能用,也不怕燒完柴要掃一堆灰燼,反正都在盤子裡了。最有趣的是一種叫「เตาเชิงกราน」的爐架,也是陶土燒的,底部有點平躺的壺狀,接著高起來的架子,上頭直接放土鍋,中間有個洞可以燒柴或燒炭,比方形的更小更方便移動,整個是戶外野餐的好朋友啊!

還有一種是沒那麼老的炭爐叫「เตาอั้งโล่」,這個就像我們吃薑母鴨的炭爐,是華人傳到泰國的東西,不過目前沒有足夠證據顯示是潮州還是福建,潮州有稱為「ฮวงโล้ว」的東西,意思是風爐,福建則有「ฮังหลอ」,發音就是台語的「烘爐」。在馬來亞跟印尼也有相近的發音:อังโล(Anglo),是從福建話借音來的,因此推論可能是福建人帶過去。

回到上面的深鍋,從文字使用中我們可以知道使用土鍋煮飯與咖哩湯,就是泰國人最早烹調的一種食物類型。這裡的咖哩不是我們想的使用乾香料的印度咖哩,必須從泰文的「แกง」去思考食物邏輯,它指的是加了調味(醬)下去煮的各種湯,綠湯(綠咖哩)就是綠醬(น้ำพริกแกงเขียว),它本意是「甜甜的綠色的湯」,所謂的紅咖哩是辣湯「แกงเผ็ด」,用的是紅色的辣醬(น้ำพริกแกงเผ็ด),辣醬是很多湯的基礎醬,像唯一我不敢吃的南部菜魚肝湯(แกงไตปลา)也是用辣醬。此外還有帕南咖哩的帕南醬(น้ำพริกแกงพะแนง)、做酸湯的酸醬(น้ำพริกแกงส้ม)、做蔬菜湯(แกงเลียง)與叢林咖哩(แกงป่า)的醬、世界名湯冬蔭功的冬蔭醬(น้ำพริกแกงต้มยำ)等,幾乎每一種湯都會有自己的醬,因此各式各樣的辣椒醬(น้ำพริกแกง)可以說是傳統泰菜的靈魂與要角。

(補充一下,泰泰字典Longdo關於這個字的解釋是:กับข้าวประเภทที่เป็นน้ำ มีชื่อต่างๆ ตามวิธีปรุงและเครื่องปรุง,依做法與調味而有著各式各樣名稱的湯水配菜。因此首先,它湯湯水水、不一定濃稠,二,它是配飯吃、不是拿來喝,三,有調味料เครื่องปรุง)

由於以前的土鍋是手工做,通常民間使用的也不是什麼高級品,底部也不一定平整,於是就有必須讓土鍋好好站著的鍋墊。鍋墊通常是用年輕椰子的外殼纖維或是稻草編成圈,有的會有耳朵可以把整個鍋子吊起來。

與深鍋相應的另一種鍋子,有點像中華炒鍋,但也是泰國傳統的物件,通常是用金屬製成,像鐵鍋、黃銅鍋、鋁鍋等,大的平底鐵鍋長得像台灣作油飯的盆子,也我們像小時候洗澡的鋁製澡盆,在請客時才會拿出來煮飯,但這需要專業的人煮,因為水分要拿捏得很好。以泰國傳統的煮飯方式,如果水太多,飯熟後會把多餘的水倒掉(但絕不是沖水洗飯),但這種跟蓮葉一樣大所以又稱為「蓮葉鍋」(กระทะใบบัว)的鍋子,萬一水太多可是無法舉起來倒掉的,煮過熟又容易有鍋巴。可以想像鄉下農忙後全村宴客,在野外用這種大鍋子煮飯其實還滿嗨的,大概跟西班牙人煮paella一樣好玩吧。

小一點的鐵鍋就是用來炒菜,但不是每一家都有這種鍋子,因為泰國人家裡少有炒、炸的菜色,多是吃燙蔬菜沾辣椒醬或是上面提到的咖哩湯,如果要用這種鍋型,他們會用深一點的黃銅鍋來煮甜點,而不是炒菜油炸。因此炒菜、炸物都是華人多了以後影響的菜色,一直到現代可能家家戶戶都有炒鍋,炒打拋也就成為泰國菜的經典料理之一了。不過我觀察到目前為止,常吃與喜歡吃炒打拋的,多是住在曼谷、有華人血統的朋友,如果是伊閃或泰北,還是習慣簡單的辣椒醬沾蔬菜配飯吃吧?

跟鍋配對的有來自潮州話的鏟子跟泰國原本在用的勺子。鏟子相應炒菜,勺子要用老的椰殼做,原本就是做來舀咖哩湯的,以前我媽總是說不能直接用勺子喝湯,「會爛嘴角」,泰國則是不能用勺子直接試味道,「會有厄運」,其實都是不衛生吧。這種椰殼勺子的產生就是鄉民隨手取物,像吃飯也有用貝殼當湯匙之類的,那麼宮廷呢?當然是用高級的黃銅湯匙了。對了,泰國人除了吃粿條之外,沒有在用筷子的,要當假阿泰的話,記得跟老闆要湯匙跟叉子哦!

最後一組最好玩,是被稱為兔子的刨椰絲器,這竟然是泰國人家裡會有的工具!因為工具名稱,網路上找到的就有雕成兔子的形狀,實際上它像長板凳,板凳頭鎖著一長條鋸齒狀的鐵片(我只想到好危險萬一小孩撞到怎麼辦),刨椰絲時就可以坐在板凳上,把椰子捧在前方用那鐵片刮。坐板凳說來簡單,裡頭也是有一點講究,就是跨坐的話加上刨絲動作會有點不雅,所以以前禁止男性跨坐,有些比較秀氣的女生則會把雙腳放在同一邊,把身體轉過去刨(這會扭到腰吧!)。也因為姿勢問題,讓這項工具有各式各樣的⋯⋯嗯,創意發揮。刨完椰絲就要過濾出椰漿,以前不是用濾布,而是將椰殼打洞過濾,或是用木頭鑽洞,不過他們也有像竹篩這種篩子可以過濾就是了。

這份資料在朱拉隆功大學的泰國研究中心(Thai Studies CU)找到,這疫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去學術交換呢⋯⋯(遠目)

參考資料

ส. พลายน้อย [สมบัติ พลายน้อย]. 2558. ครัวไทย. กรุงเทพฯ: สถาพรบุ๊คส์

--

--

平子/Ping /ผิง
八百萬種食法

美食圈角落生物,社會學門徒。正在對泰國進行一個瞎子摸象的動作。Former Journalist. PhD candidate in Sociology. วารสารศาสตร์และนักเขียนในไต้หวัน นักศึกษาปริญญาเอกทางด้านสังคมศาสต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