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劇BL】從Win姐結婚淺談泰國華人婚禮

泰國BL網路劇「因為我們天生一對」高顏值輕鬆好入口,是我這一年來跌泰劇坑的起始之一(真正起始其實是「以我的心詮釋你的愛」),GMMTV為兩位男主Bright跟Win營造的CP感,讓他們在推特跟IG粉絲追蹤數創百萬,Bright甚至紅到跟前女友的玩笑發言被中國小粉紅出征,也算是當代網路文化跟娛樂工業交織出來的特殊現象

日前Win的大姊跟長跑十多年男友在Park Hyatt Bangkok結婚,男方Pongsakorn Pittayasoponkij(นพ. พงศกร พิทยโสภณกิจ)是瑪希敦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目前是隸屬於瑪希敦大學Ramathibodi醫院骨科住院醫師,BL粉絲社團一片祝福跟羨慕,用perfect形容這個家族。

姐夫是紅框這位,是否很帥!

Win家是華人第三代,根據泰國研究學者Skinner的推出,當時在泰國生活、出生於中國的華人,至少有一半在1918–1931年首次移入暹羅。不過1946–1947年有一段移入高峰,是因為謠傳泰國政府將提高移民例費或開始限額,爺爺也有可能是那時期移入泰國。爺爺是受過教育、會讀詩的華人,但因為改了泰國姓氏的特性,滿好肉搜,從工商名錄找到他爸爸擁有鋼鐵廠,二姊在AUA學過日文,家裡的豪宅上過居家雜誌介紹,其他就是泰媒訪Win時他講的事了。

Opas-iamkajorn一家幾乎象徵了泰國人的夢想:富裕與幸福,可能也象徵那一代華人的泰國夢。不要以為泰國落後,在二戰、中國內戰人們四散逃難的時期,泰國正在忙著建構他們的泰國性:慈善的帝王、君主憲政的現代思維,包括工業化都市化帶來天翻地覆的飲食習慣,使得泰國對難民來說是個相對穩定的地方。我相信多少有人帶著泰國夢而來,也的確在這裡發跡,或許靠同鄉幫助,或許剛好攀上恩庇關係,這個時期的華人還不到前期那些掌握大米貿易、上流到涉入軍政經濟的程度,但也不差,比較像是殷實的製造商,Win家如此,地磚大王pp家也是如此。

這樣的家庭第三代都不會太差,長相好、有錢、有教養、會唸書、父母沒離婚,表象完美。基本上是已經沒有華人認同的,若照Skinner的說法,五代以內通婚的華人幾乎都會被同化——更精確一點說是,Skinner引用一堆學者研究,佐證他闡述「第三代華人的後裔在文化上和身份上已成為泰人」的論點——那麼婚禮上Win提著像露營燈、上頭貼著雙喜的,是什麼含意呢?大家其實不會知道Win家保留了多少華人性,不過在婚禮中使用華人性象徵符號的Sino-Thai家庭,跟已經沒有華人性的Sino-Thai相較,保留或不保留什麼、為何保留不保留,那差異的機制是什麼?

泰國華人研究學者包潔敏(Jiemin Bao)曾經分析他參加過的幾場華人女兒與泰男婚禮,從Sino-Thai使用的婚禮符號、中式儀式跟西方消費主義去看Sino-Thai的認同。文中提到中上層階級視婚禮為重要時刻、甚至對家族生意有利(cf. Cherlin and Chamratrithirong, 1987:34),Sino-Thai的父母涉入婚禮程度也比泰國人多(Cherlin and Chamratrithirong, 1987:34)。這樣的泰國婚禮,理解核心要從泰國的上座部佛教儀式加上華人儒家精神來看,他描繪了三個重點:一、轉型的儒教家族長制的婚禮實踐,二、性別體現階級秩序,三、階級與族群間的互相依賴,這三條線所交織出來的,關於族群、階級、性別面向的意義,是Sino-Thai的倫理資源,也跟他們日常生活實踐一樣,是同一套概念化的範疇。

然而學者畢竟從西方的外在視角看華人,只是華人來到泰國,曾經經歷排華一代的,並不認同現在這個中國,那個中國也已經不是他們的家鄉,他們既是家鄉的陌生人,卻是異鄉的定居者。同化太簡略,涵化又太籠統,這種被包覆在泰國性裡的華人性,或許有時候是很好用來標異的東西,有時候可能是邊界的滑移,或根本沒有邊界,它就是含混的色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

平子/Ping /ผิง
八百萬種食法

美食圈角落生物,社會學門徒。正在對泰國進行一個瞎子摸象的動作。Former Journalist. PhD candidate in Sociology. วารสารศาสตร์และนักเขียนในไต้หวัน นักศึกษาปริญญาเอกทางด้านสังคมศาสต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