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跳・曼谷】穿越時空的舊城夢事之二,華人移工與松瓦路

平子/Ping /ผิง
八百萬種食法
Published in
3 min readDec 2, 2018
本文同時刊載於《Warai》雜誌創刊號,歡迎分享連結、不吝拍手,非經授權請勿轉載或作商業使用。

華人來得很早,我和松瓦路(Song Wat Road)卻相見恨晚,一直到今年初,我才因為搭船到拉差翁碼頭(Tha Rajchawongse)而走了這條路。

多數遊客對這一區的認識從三聘市場(Sam Peng)開始,而這個販售所有生活用品與食品的知名市場,歷史與卻克里王朝同樣久遠悠長。這是因為拉瑪一世從昭披耶河西岸的吞武里,遷到東岸的拉達納哥欣時,現在大皇宮附近的塔田碼頭(Tha Tien)已經有華人居住。皇室蓋房要用地,華人移民豈能不搬?於是沿河往南遷的華人,就聚集在現在的三聘一帶。

接下來,延續吞武里王朝鼓勵華人移入以發展經濟的政策,三聘區在拉瑪二世時期繼續湧入華人移工。有些華人在1810年開始種甘蔗,使得蔗糖成為主要出口商品,此外還有製磚、造船、菸草、鋸木、鐵匠、碾米廠等行業。

據統計,1820年每年有七千名華人移民,到了1850年,留下來的還有30萬人之多。有些人留在港口當「苦力」,而有了以粥當早餐的泰華飲食文化,有些人則從港口遷到市區,開個小商行做生意。到了拉瑪四世(1851–1868),三聘市場已經是當時最大的商業市場,擁擠雜亂與高密度的程度可見一班。

相較之下,拉瑪五世才開通的松瓦路便顯得年輕了。路的兩旁一排兩、三層樓的老屋乾淨簡潔,井然有序,雖非逛街購物的街區,但走著走著也看出些況味來。原來這條松瓦路算是曼谷第一條商業道路,在一次三聘市場大火後,拉瑪五世便叫人開了這條路,離岸更近,更方便貨物的進出。

得地利之便,米、五穀雜糧、香菇蝦米乾貨、菊花中藥香料,都有華人公司設在這條路上,既是貿易公司,也易於倉儲,成為五世皇以後運送海鮮、天然香料的卸貨碼頭區。製作琺瑯便當盒的公司也在這條路上,可惜只能一打一打批貨,否則還真想拎個回家。

為老街區注入年輕活力

然而再怎麼年輕,也要近百歲了,老屋的新生正在年輕一代的生活模式裡滋長。靠河那一面的三層樓建築,是弧形紋路裝飾的山牆,「Woodbrook」卻把老屋改成洗練又都會的咖啡館。既有工業感的石灰泥牆,也有很泰國古風的木板地面與木作拉門,坐在樓頂剛好一覽河面風光(可惜咖啡不怎麼樣)。同一棟裡的「Hostel Urby」又以北歐風木紋床框及黑鐵樓梯,順應目前青年旅館的潮流裝潢。

結合咖啡與酒吧的青年旅館不只這間,對面巷子裡「Pieces Cafe & Bed」不若「Hostel Urby」那般顯眼,反倒把自己藏起來。老闆小喵是自己接案的繪圖設計師,把自宅另一間房間出租,「我從小就在這條路上生活,我覺得這個街角複雜得恰到好處。老屋最有味道的是它有各式各樣建築結構的痕跡,像這間曾經是存放廟裡用的大蠟燭的倉庫,原本空蕩蕩的,我就買一些小物來擺著。」繪圖人的巧思隨手一擺,就有了無以名狀的美感。

小喵的屋子,把情緒和調性都隱匿在巷子裡,樓下的梅酒吧則顯露出兩個姑娘的淘氣。穿著粉紅色消防制服的女孩,把店名取作「Shuu Shuu!」,既是梅子燒酒,也是要人安靜點的噓聲雙關語。每個禮拜會有不同的日本梅酒進貨,看來梅酒也在曼谷街角悄悄流行起來。

未完待續⋯⋯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可以在這裡拍手讓我知道:
https://button.like.co/pinghussard

--

--

平子/Ping /ผิง
八百萬種食法

美食圈角落生物,社會學門徒。正在對泰國進行一個瞎子摸象的動作。Former Journalist. PhD candidate in Sociology. วารสารศาสตร์และนักเขียนในไต้หวัน นักศึกษาปริญญาเอกทางด้านสังคมศาสต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