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惡》片頭想說什麼?更生人的五十道陰影

蕭瑜
戲說媒體
Published in
3 min readApr 28, 2019

剛結束播出的知名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完整的劇情、立體的人物設定和精良的製作深獲海內外觀眾喜愛。除此之外,該劇由新聞片段和網友熱議組成的片頭呈現也極具巧思,除了能夠推動劇情進展外,對於熟悉台灣社會的觀眾而言,充滿「即視感」的細節設定也成功引起共鳴與反思。

我們與惡的距離第八集片頭新聞畫面(圖片取自公視+)

第八集的片頭,透過一則更生人殺害雇主的新聞,不僅點出更生人重返社會求職的艱難,也暗示了思聰離開醫院後想要重新回歸生活常軌所面臨的困境。新聞片段中,記者最後下了這樣的註解:「所謂的更生人意味著是個嶄新的人,但在追求重生的過程中,卻充滿無奈。」

更生人真的能擺脫過去的陰影而得以展開嶄新的人生嗎?犯過罪的人,有沒有變好的可能?每當有更生人再犯的新聞出現,總是會引起社會一片譁然,但這個問題背後究竟隱藏了哪些結構性的因素?在全民司法改革運動的這篇文章中,仔細梳理了更生人社會復歸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無奈。

所謂社會復歸,指的就是透過各種措施提供受刑人重新再來的機會,使他們能夠脫離入監前的生活網絡,重新建立起關係以及與人的相處方式,使其能夠回到並適應社會生活。目前台灣雖有矯正署專門負責此事,但仍沒有針對個別受刑人提供量身打造的、從監獄內部延伸到社會的整體計畫。

一套完整的復歸計畫,必須涵蓋監獄內的處遇(也就是機構處遇)、中間處遇(介於完全監禁的機構處遇,到回歸社會中在社會內給予復歸協助的社會內處遇之間的過渡階段處遇)和社會內處遇。而人們常聽到的「更生」,其實指的是社會內處遇,也就是整套復歸計畫的最後階段。

這篇文章帶領著讀者,透過對於不同階段處遇的檢視,發現現有制度未臻完善之處,也進一步對於這些缺失的出現提供了多種面向的解釋。相信讀者讀完這篇文章後,對於片中記者所說的無奈會有更具體的想像!

貼心小提醒:搭配心智圖一起閱讀會更完整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