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風暴》揭露基層醫護人員勞動困境

張如嫻
戲說媒體
Published in
4 min readApr 28, 2019

「日班的麻醉醫師只有我一個,要不斷的在病房轉來轉去,每站停留五分鐘,不停地轉、不停地轉⋯⋯」

「每一天麻醉科人員不停超時、超量工作,將自己壓榨到極限,就像在風暴裡,拉著一條生與死的風箏線,再累也要清醒。」

《麻醉風暴》第一集的開始就從麻醉科醫師蕭政勳(黃健瑋 飾)的自白,揭露麻醉醫師的過勞問題,而片中許多橋段,如麻醉護理師竟然在病房出現,讓保險業務員葉建德(吳慷仁 飾)驚呼:「你們醫院把一人當兩人用啊!」,都是醫院精簡人力的結果,讓原本在開刀房的護理師還兼職照顧一般病房,但這樣的調度,病患將無法得到專業照顧。

2014年護理人員已全面納入勞基法,但超時工作、排班混亂的狀況仍舊存在,而是否要將醫師納入勞基法,至今仍有諸多爭議,醫生過勞的情況始終難解。2018年勞基法修正案通過,護理人員工時過長的情形得以調整,但另外衍生的問題 — — 護病比高,更是另一個醫療的勞動困境。

日本與歐美國家平均護病比約為1:7,但台灣的護病比卻高達1:13,護病比這麼高,除了護理人員過勞外,更嚴重的是,根據《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研究,指出護理人員照顧的病人數太多時,病人死亡的風險較高。

護理師多照顧一位病人,病人30天內死亡的風險就增加7%;護理師照顧的病人數,從4位病人增加到6位,病人死亡的風險會多14%;增加到照顧8位病人,則增加到31%。因此,對於改善台灣護病比的呼聲不斷,希望將護病比規定立法,解決醫護人員過勞的問題。

而醫師過勞的現象,早已是醫界的常態。以神經外科、一般外科醫師為例,每週最高工時超過100小時,一個月得工作將近400小時,過度超時與超量的工作,卻因為有獨特性、緊急性、不確定性,至今遲遲無法入法。醫勞盟理事長儲寧瑋也曾表示,台灣麻醉科人員過勞、給付少,然而健保給付上卻是依照麻醉部位給予分類,尤其台灣麻醉護理師比麻醉專科醫師還血汗,薪資不高,還得隨時在家待命,十分不合理。

蕭政勳:「對病患來說,我們只是穿著綠衣帶著口罩,搞不清楚長相的麻醉科醫師,麻醉就像打針抽血一樣稀鬆平常,病患不知道的是,麻醉科醫師肩負的是,他們一睡,不知道能不能再醒來的壓力。」

高強度、耗心力的工作不只在麻醉科,而是所有醫生每天都在面對的,在救人與過勞的兩難之下,要如何讓醫護人員從超時超量工作的危機中脫困,始終是條漫漫長路,或許在《麻醉風暴》這部短劇中,能獲得一些思辨。

你還可以看⋯⋯

《白色巨塔》

《生死接線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