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na Sun
共鳴讀書筆記
Published in
6 min readOct 4, 2019

--

【共鳴讀書 no.140】~理解與思考的深度學習

楊大輝,《深度學習的技術》(遠流出版,2019年8月,303頁)

身為教育現場從業人員,
對學習的技術一直都充滿興趣,
任何有關教與學、記憶與理解、思考力與創造力等知識,
我都很樂於去吸收,並試圖轉化在我的生活與課堂。

近來最有感的
大概就是芭芭拉·歐克莉的《大腦喜歡這樣學》,
其中關於「進入發散模式」與「建構記憶組塊」,
讓我一窺大腦運作的奧秘而恍然大悟。

我認為,楊大輝《深度學習的技術》,
就是基於這樣的學術研究成果,
結合作者廣博的閱讀涉獵與連結,
並根據自己浸潤深入的學習體悟,
整合編排出一套層次清晰
可以落地應用的自學技術。

全書將深度學習分為:

「記」、「懂」、「網」、「拓」、「活」五個層次。

在此把重點整理於下:

(一)「記」~獲得不錯的記憶力

我們都知道,
要加強長期記憶的牢固性,
必須滿足「記憶條件」,
也就是要迫使我們費心運用腦力,
以激發更多的神經活動,
才能將短期記憶固著到長期記憶區。

作者整合幾個有效的方式:

①提取練習效應(運用回憶提取)
②間隔效應(分散勝過集中)
③交錯效應(幾件事交錯進行)
④生產效應(用自己的方法重新複述知識點)
⑤變動效應(轉換不同環境學習)

這些方式對大腦而言都不輕鬆,
但是帶有難度的挑戰,
才足以創造「記憶條件」幫助記憶,
如果學生可以面對功課做到這些,
應付目前的學校考試便綽綽有餘。

雖然這樣講有點不好意思,
但回想自己曾經有過的「學霸」人生,
確實符合這些效應,
包含學生時的我就勤於做筆記整理課本知識、
每天同時念好幾種科目(這是不得不,天知道每天要寫多少種考卷)、
喜歡在圖書館、麥當勞、咖啡店當遊牧K書族…

(二)「懂」~理解最大化

作者整合出超威猛的五種理解條件:

①條件一:理解的「相鄰可能」
基本知識非常重要,
有了基本前提的累積,
便能夠用相鄰可能遞進理解。

②條件二:理解的「發散模式」
要找到正確理解的角度,
便能打破慣性思維走出理解的突破點,
而這需要「創意思維」。
創意思維來自大腦的「發散模式」,
要進入發散模式,就得

放~鬆~

而放鬆的方法你一定要試試看:

*3B (Bed 睡眠, Bath 洗澡, Bus 通勤)
*帶著問題去散步,一邊散步一邊思考。

這我太有感了!
幾乎所有靈感,都來自於
晨起書寫、洗澡當下、騎車途中,
以及跟我家狗狗每天美好的散步時光。

③條件三:理解的「自然頻率」

這點太有趣,
原來把知識用想像與故事來模擬,
自然而然就通了。

像是愛因斯坦便擅於運用想像圖景來理解與探討科學,
這被稱為「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
將資訊想像成動態畫面,用模擬真實世界來理解,

我的好友「自然學思達」謝彩凡老師,
便是如此用一個個有趣的動態實驗,
帶著孩子運用體感來經歷艱深抽象的理化現象。

④條件四~理解的「透徹程度」

這裡講到的是著名的「費曼技巧」(Feynman technique) — —
如果無法把知識解釋得簡單清楚易懂,
那等於還沒理解知識。

⑤條件五~理解的「工作記憶」

太好了,我最喜歡的「紙筆」工作出現了,
在紙上思考,用俯瞰的角度理解知識,
讓我們把「紙筆」當作「外部大腦」吧。

(三)「網」~編織知識之網

重點不是擁有100個知識點,
而是可用這100個知識點描繪出什麼。

我們的學習往往呈現「碎片化」,
但是更好的心態是將其視為「零件化」,
然後「排列知識」組裝出一個體系。

要「排列知識」,最好的工具就是
把大腦資訊寫在紙上,
也就是「視覺化思考」(Visible Thinking)

「讓思考可見」可說是現此時的顯學了,
有許多策略與方法,作者提到
用來分類歸納的「心智圖」(mind mapping)與
著重描述知識結構之間推導關係的「概念圖」(concept mapping)。

心智圖過於簡化知識有其侷限性,
而概念圖描述關係而不免過度複雜,
因此,作者提到Peter Senge 的「系統圖」(System Thinking),
以及他使用與系統圖類似的「三力圖」(發掘主題中本質的三個因素)。

當知識有所連結,意識便會開始湧現(emergence),
接著要做的事,便是開始「刻意練習」,
去增加連結的廣度、強度與密度,
形成一個外顯與內隱知識連結起的「知識網」。

(四)「拓」~透過「學習+思考」拓展知識網

①「正確性」~過濾機制:
破解認知偏誤,
是在第一層反應之後
進行「第二層思考」。

②「多樣性」~跨域學習:
跨域可運用新角度突破盲點,
蒙格的「多元思維模型」,
就是運用多樣性來增進正確性,
讓1+1≧2

③「創造性」~「思想孵化器」
思想孵化要靠持之以恆的寫作,
創造性從來不是突然出現的,
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思考與努力,
才得以慢慢成形,慢慢發展成熟。
這就是「緩慢的靈感」(slow hunch)。

(五)「活」~楊大輝的生活實踐

《深度學習的技術》最後一章,
可說是作者親身的學習實踐,
包含他的讀書策略與筆記法

(媽呀~跟我的關注點一模模一樣樣)

①讀書策略:

*閱讀書單:跟著聰明人「順藤摸瓜」。

*略讀:內容較淺薄的書用「檢視閱讀法」,
跳讀、隨機抽樣閱讀,運用理解的「相鄰可能」,
20分鐘可以讀懂一本書。

*慢讀:經典要慢讀,
運用「沈浸閱讀」和「思緒自由」,
交錯進行理解與思考。

②三階讀書筆記:
I 「記錄」:愈簡單的方式最好,記錄最重要觀點。
II 「排列」:運用視覺化思考,進行10~20分鐘整理。
III 「加工」:
a. 費曼技巧 ,精簡寫下理解與說明。
b. 第二層思考,形成感想、見解、思考、洞見。
c. 修改、補充、加強。

③忙裡偷學:日常例行時間,聽書/聽課。

④最小努力:每日盡力努力完成小目標任務。

⑤開啟個人計畫

要做到「記」和「懂」,
所介紹的策略方法,我覺得不難,
而且據此面對學業工作應可游刃有餘。
但是要更加精進以追求自我實現,
便要刻意去「網」、「拓」,
然後應用於「活」。

所謂「學進去,活出來」!
本書是很好的整合貫通,
把現此時最夯的自我學習理論,
加以去蕪存菁、合理編排、落地應用,
這是學校學不到的「深度學習」,
也是一輩子可以實踐的「終身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