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na Sun
共鳴讀書筆記
Published in
3 min readOct 9, 2018

--

【共鳴讀書 no.97】~讓大腦進入發散模式

芭芭拉·歐克莉 Babara Oakley PH.D《大腦喜歡這樣學》(木馬文化,二版8刷,2018年3月,原文書2014出版)

因為個人興趣,我向來樂於閱讀關於學習法、筆記術、思考術、成功學、時間管理…書籍,但大部分此類書籍只告訴讀者方法和策略,對背後的運作機制往往語焉不詳。

例如曾經看過一本關於短時睡眠的書,據說是睡眠訓練專家的日本作者居然自承沒有什麼理論基礎,都是他和學生親身實踐歸納的結果,而訓練項目之一竟然要求讀者每天朗讀一段他歸類出的要點。

每天朗讀會有效,必然有其背後的運作道理呀~

《大腦喜歡這樣學》作者歐克莉博士從解析大腦左右半腦的運作模式來說明機制,對於之前我所閱讀過眾多關於成功學書籍的論述,均可以找到簡單易懂的對應,邊讀邊感到欣喜無比。

書中提出非常多有效的學習方法,個人歸納大致為下面兩種面向:

一、進入發散模式:

大腦總在「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兩種神經網絡之間切換,而常被忽略卻與創造力密切相關的就是「發散模式」。當然「專注模式」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主要思考方式,大腦是用理性的、循序漸進的、分析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但是「專注模式」卻常常會發展出過度熟悉的思維路徑,以至於總在根深蒂固的既定觀點中打轉,進入死胡同。這時啟動「綜觀全局」以掌握大方向的「發散模式」就至為重要,因此如何放鬆自己,任思緒神遊以進入發散模式,才能幫助大腦的不同區塊進行連結,以產生珍貴的洞見。

因此,包含「暫停」、「休息」、「睡眠」、「冥想」、「轉念」、「正念」、在合作學習底下的「腦力激盪」、「由難而易的跳躍應考法」等,都是為了跳開「專注模式」,以進入「發展模式」。例如許多發明家(愛迪生)、藝術家(達利)極為重視的「潛意識」,即為大腦「發散模式」的高度運作。

二、建構記憶組塊:

將個別資訊集合成有意義的概念為「記憶組塊」,這些組塊可以把既有知識運用到新問題的理解,掌握脈絡觸類旁通。

要建構組塊,反覆「回想」就遠比只反覆閱讀知識素材來得有效,因此包括「重複練習」、「間隔練習」、「交錯技巧練習」、「譬喻」、「類比」,讓知識不斷重複出現,短期的工作記憶才有機會進入「長期記憶」。

而人在演化過程中,發展出極佳的視覺與空間記憶系統,善用視覺筆記與手寫,將可大大強化記憶工具,加速組塊的形成。

很有趣的是,《大腦喜歡這樣學》的書寫,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有效建構記憶組塊的歷程:

每個篇章在論述之間有「換你試試看」邊欄,讓讀者隨時回到自身行動以應證,篇末有「本章重點整理」、「停下來回想」,和一連串由提問構成的「加強學習」,輔以「使用者見證」。

由於不斷透過「回想」連結到自己的學習狀況,於是在閱讀過程間,讀者的「自我覺察」力道很強,等於跟著作者行文一起走上反思自我之路。我不斷走走停停,核對自己從小到大學習難處之所在,並思考如何運用作者的建議,解決一直以來的問題。

很珍貴。

難怪書中有見證者說,多希望國中階段就看到這本書。

#過去多少力氣的浪費

#一切絕對都還來得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