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南裡的『服部平次』的姓氏『服部』(はっとり,Hattori)的讀音跟漢字的對應上,其實「部」是不發音的(默字)。整個Hattori的發音屬於「服」這個漢字。
但「服」一般只有「は」(Ha)這個音才對,為什麼變這麼長呢?
因為服部半藏之故,許多人看到服部這個姓氏可能馬上會想到忍者。*可是『服部』的由來不是忍者,而是大化革新(西元645 )之前、侍奉於朝廷的品部之一的「 機織部」(はた.おり.べ,Hataoribe)。
其工作顧名思義就是以機械織布、負責為宮廷製造布匹的世襲組織,中國的話就有點像江寧織造局。
*事實上服部半藏也不是忍者,而是武士,整個服部家族都是武士。因為出身伊賀,加上麾下士兵多忍者,才造成他好像是忍者頭子的誤會。www
換言之,這本來是一種職業名稱,同時也是用來指從事該職業的人。
可是因為「はたおりべ」叫起來太長了,於是就縮寫成「服織部」(は.とり.べ,Hatoribe)。
叫到後來,連「部」(べ,be)的音都覺得麻煩,於是拿掉後變成促音,就只剩下「はっとり」。
在這一串省來省去的結果下,稱呼只剩「服」有發音,「部」雖然在書寫上還是保留,以揭示這個歷史的源頭,但發音本身早就在時空的滾滾洪流中遺失了。
那本來作為官方機構的「機織部」後來怎麼了呢?在日本大化革新(たいかのかいしん, 645*)之後,雖然解散了多數成員。可是其中仍有一部分成員被納入大藏省(おおくらしょう,明治維新後的財務省)的「織部司」當中負責織染高級織品。
後來隨著改革,在2001年也隨著大藏省的解散而正式走入歷史了。
*主要是廢除了皇室與貴族的土地與人民私有制,以類似共產的方式,達成中央集權。仿效唐朝的均田法,頒布了班田收授法,改為公地公民制,土地由中央集權管理,設立地方行政機構編列戶籍,按人數與性別(6歲以上的男女)分配一定比例的土地,死後歸還給政府。不過這個制度到了10世紀時開始出現困難,因此廢止。
另一個官方機構的偷懶讀法是:『施薬院』(やくいん, yakuin)的「施」(せ)也是。本來應該讀作「 せやくいん,seyakuin」
施藥院源自奈良時代,於天平2年(730年),因為光明皇后的發願,設立了保護、治療、施藥的救濟院。(同時其實還設立了救濟貧民與孤兒的「悲田院」( ひでんいん)這倒沒有默字www)當時是以各國*上貢的草藥,免費替貧民進行治療。
*前面提到的大化革新之後,地方的政治單位分成:國、郡、里三層。
到了平安時代(794–1185/1192),藤原氏以他們是光明皇后的娘家(就是以創辦人親友自居)為由,開始介入施藥院的運作,於是變成只救濟藤原氏中的窮困者。
平安時代末期開始,因為院長須由具備醫藥知識者擔任,故由丹波氏一族世襲。
到鐮倉時期(1185–1333)與室町時期(1336–1573)施藥院逐漸式微,變成一個徒具形式的組織。
到了戰國時期,豐臣秀吉成為天下霸主後(1585年),因為饑荒與疾病的盛行,豐臣手下的丹波氏後裔 全宗*決心復興施藥院,由正親町天皇任命為施藥院院長,並賜姓「施藥院」(又變成一個姓氏啦!www)。
此後一直到江戶時期,施藥院院長都是世襲制。
*本來俗名應該是丹波全宗,不過自幼喪父入寺院出家,一直到45歲時,因為織田信長跑去燒了比叡山的延曆寺,因此還俗向當時的名醫「曲直瀨 道三」學習中醫,改當藥師。後來受羽柴秀吉賞識,於是成為他的隨身醫師。(還有如果涉及與比叡山相關的事,也會幫忙說話的暗樁XD)
這麼說來,我們也會把「中央健康保險局」直接叫「健保局」,大概是這種程度的變化過程。www
可是呢,「和泉」就不是縮寫造成的默字,而是增字產生的默字。
『和泉』(いずみ, izumi)當中的「和」也是默字。這個字有當成人名或地名。以地名來說,亦即今日大阪府南部的和泉市。
『和泉』一詞在古代律令制之下的舊國名比較常出現。本來只寫成「泉」,可是奈良時代初期(713年)元明天皇發布了「諸國郡鄉名著好字令」(又稱好字二字令),要求舊國名、鄉鎮村乃至山河名稱都必須是兩個漢字的規矩。
於是在泉上面加了象徵好兆頭的「和」字上去。不過這個二字令的改法不總是一致的,有的發音不知怎麼回事跟漢字都改了也有。例如: 車(くるま,Kuruma)縣→群馬(ぐんま,Gunma)縣。
是個連日本人也搞不懂的超隨性改名法,大家看看就好。www
有人或許會說:嗯?伊達正宗的伊好像也被省略了,那也是默字嗎?
這個就很微妙了。
日本維基上雖然載明『伊達』(だて,Date)的「伊」也被省略。
但是根據文獻紀載,伊達政宗在1615年派遣家臣支倉常長前往羅馬謁見當時的教皇保羅五世時,正式公文上的標記還是寫「いだて,idate」。
顯然只是自稱的時候為了發音方便省略掉了。
因此兩者其實都對。(所以省略的那邊算是伊達公自創的暱稱?www)
最後,長久以來讓我覺得非常疑惑的知名茶飲品牌『伊右衛門』(いえもん,iemon)當中的「右」也是默字。
其他類似的例子:在歌舞伎當中劫富濟貧的傳奇大盜,石川 五右衛門的「五右衛門」,也是讀作 「ごえもん」(Koemon),裡面的「右」(う,u)也是不見了。
可是相對地, 江戸中期的淨瑠璃・歌舞伎作家『近松門左衛門』就讀成:「もんざえもん」(Monzaemon),「左」(さ,sa)*卻留著。
*這裡因為不成文的連音規則所以變濁音。
由來是這樣的:「右衛門」最早並非人名,而是源自平安時代的政府機構之一。(well,又來了!你們不要偷懶好不好?)負責皇宮,也就是京都御所的門衛與開關門的單位是「左衛門府」與「右衛門府」,又簡稱「左衛門」與「右衛門」。到了江戶時代,才開始出現與職業無關的人名。
可是這樣還是沒解釋為何只有「右衛門」有默字。
因為一開始右衛門的讀音是:「 うゑもん, Uwemon」,裡面的「ゑ」發做「W(u)e, うぇ」的音,這樣一來,讀音就重複了:「ううぇもん,Uuemon」,於是索性省掉其中一個「う」(u)。
不僅如此,「ゑ,W(u)e, うぇ」讀起來太像「え,e」,於是索性就改成「 えもん,Emon」。
於是經過了「Uwemon ⇒Uuemon⇒Emon」的一波三折,就變成「右」不發音的右衛門了!
從上述這些變化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實日文的漢字反而是隨著音變而變化的。因此就算保留了漢字,寫上去之後的目的也比較像是用來標明它在整個生活與文化中的座標那樣。使用與閱讀時反而是倒映著生活的節奏在變化的。滿有意思的。
↘↘↘ 登入以下Liker ID拍手後,系統會依據比例分配加密貨幣為獎賞給作者。✨
多一個動作,更多鼓勵!✨ 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幫我拍一下囉!: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