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rel Braitman《動物也瘋狂:動物精神創傷與復元的故事》(Animal Madness: Inside their Minds)讀後感

我幼年時期伴隨最多的其實是歷史故事跟自然科學的兒童書刊,因此長大之後,雖然主攻文組,但時不時還是會撿一些有趣的各類科普書籍來看。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好奇,實質上也跟一個人在教育機構裡受過甚麼樣的教育無關。讀文不必知理工,讀理工不必知文只是台灣長年填鴨式國民教育下的偏見。因為成績單上的不如意,就使閱讀這件事情就變得狹窄,實際上對個人經驗成長來說是相當可惜的。畢竟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樣的知識能點燃我們什麼樣的潛能與靈感。還是培根那句老話:知識就是力量。知識越多越好,不論有沒有用。總之,這本也是基於這樣的興趣被拋進個人閱讀線的延長之上。

不過首先我必須承認:這本書讀起來讓人滿痛苦的。

作者實質上是人類學背景,因此敘述方式比較可能是以人類學的方式描述她採訪動物精神創傷的故事與研究之歷程。

然而說到人類學,這方面的書我讀得不多,除了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以及馬林洛夫斯基的《巫術、科學與宗教》這種硬梆梆的石頭書之外。

比較淺顯的也有朋友推薦給我Marc Augé的《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跟Kate Fox的《瞧這些英國佬:英格蘭人的人類學田野報告》,後兩者相當有趣,尤其是 Augé以充滿詩意與哲學意涵的方式,描寫地鐵路線與個人經驗之間、空間與實存的相互連結,我非常喜歡,很推薦一讀。

但總和地來說,雜七雜八地讀著這些東西的我,不能說是很了解人類學方法是什麼,因此也有點說不上來「人類學式」這個詞用得精不精確。

因此若要更精確地說,就是作者以「個人意識流」的形式在敘述她的研究。一開始先從她領養了一頭棘手而不斷因為分離焦慮而跳樓自殘的伯恩山犬開始。(跳樓的始末非常驚人!!)然後接下來,如同生長的樹枝般,往前延伸為她四處找尋治好愛犬的努力,以及愛犬死後她進一步將關懷延伸到其他物種的精神創傷上的研究。

書中所運用的材料,像是她所提到的故事跟相關研究的案例與結論,不同學說間的辯論等等,非常有意思。

比方書裡提到第一隻人工飼養下成長的大猩猩約翰.丹尼爾(John Daniel)。當時人們認為大猩猩無法人工飼養,很快就會因為思鄉病或憂鬱症心碎而死,且大猩猩是一種本性野蠻無情且嗜血的野獸。(一些怪獸電影似乎援引了這古老的偏見)但約翰顛覆了這一切。

一開始牠在百貨公司的展示櫥窗中被英國女子愛麗絲.康寧漢(Alyse Cunninghen)買下牠,將牠當成人類的小孩撫養,教牠梳頭髮、開關水龍頭與門、用叉子吃東西,牠花六周就學會了,像個小孩子一樣自在地在家中遊走,撒嬌地要求喝熱牛奶、吃檸檬果凍以及美麗新鮮的玫瑰花(不新鮮的還不吃!),興奮地跟新來的客人打招呼等等。讓所有動物園飼育員與博物學家最跌破眼鏡的是,讓一隻大猩猩順利成長茁壯的關鍵居然不是溫度或其他周遭生理因素,而是愛與關懷。

「某天下午愛麗絲為了外出穿上一件淺色洋裝。約翰一如往常地跳上她的腿,但愛麗絲把牠推開,並說:『不行』,因為她不想弄髒裙子。約翰覺得很受傷,躺在地上哭了大概一分鐘,然後站起來張望房間四周,撿起一張報紙鋪在愛麗絲的腿上,接著再跳上去。報紙的油汙終究還是弄髒了愛麗絲的裙子,但這個舉動讓她十分驚豔,裙子髒不髒根本都不重要了。」(p.100)

這故事讓人不禁懷疑是否大猩猩比人類幼童還更來得更理性而聰明,被拒後哭鬧時間居然只花了一分鐘就停止了。而且馬上貼心地想到愛麗絲可能是怕衣服弄髒,還記得找張報紙來墊。

固然報紙還是弄髒了衣服,但牠的可愛與貼心,無疑地也讓身處21世紀的讀者(就算已經明白大猩猩不可怕)感到溫馨而會心一笑。像這樣讓人感動或者悲傷的故事,作者仔細地一一追述著它們,編織出一匹華麗錦繡般的故事之河,讓讀者跟著一同哭一同笑。這一點我還是有好感的。

但以一個科普或心理學的書來說,寫得相當亂七八糟,沒什麼條理。

分出來的章節彼此之間的關聯性相當低,寫著〈診斷大象〉的篇章裡,前半段幾乎都在講狗,後面好不容易開始「診斷」大象,然後又變成談大猩猩,最後又出現老鼠。如果反過來說,是否她只是以某種症狀作為分章標準,實際上也看不出來:焦慮症、恐慌症、雷雨恐懼症、動物的幼年經驗、固著行為、自閉症、拔毛癖等等全數排列在一起。

然後這章的最後一小節叫做:「診斷困難」。

好吧,我看出來了,毋寧說身為讀者的我被各種故事所帶來的情感衝擊搞得暈頭轉向之餘,也開始覺得這章沒什麼診斷可言。(真是謝謝你的說明……)心想著不能被第一印象所蒙蔽,於是耐著性子讀了好幾章之後,我幾乎要懷疑作者該不會是一開始根本就沒有分章節,僅是稀哩呼嚕地發洩式的寫下一串超級長文,然後直接拿去出版社,再由出版社任意分章節後出版,最後得到我眼前的苦果。(汗)

另一方面讓人不太認同的是,作者顯然在某些議題上有點情緒過於激動。比方她提到一位在醫學院的朋友曾經治療一隻被車撞到的拉布拉多犬,該犬的家人雖然非常愛牠,但因為無法付出高額醫療費,因此決定終結牠的生命。她朋友明白手術絕對能救回這隻狗,因此她讓這些人跟狗狗道別,自己為這隻狗動了手術,將牠留在自己身邊。

作者說了一句我認為相當不公允而顯得情緒化的評論:她不是應該無償做這場手術,然後再把這隻狗歸懷給牠原本的家人嗎?

當然沒有什麼應該或不應該。醫生開業是靠醫術賺錢維生,她不是義務診療。她願意拯救那隻狗是出於她個人對那隻狗的同情,但她是否要進一步更好心地送佛送到西天,免費把健康的狗還回去,我認為是個額外且過高的道德索求。作者既然說我們不應該以擬人化的方式移情地思考動物的情緒問題,那麼她也不應該將自己的喪犬之痛拿去苛責別人。

此外,中文出版社這邊也似乎有點太信任讀者的生物學常識,比方說句子裡忽然出現「靈提」或「山魈」時完全沒有為前者添上一枚「犬」字,也未備註後者其實是世界上最大的猴子。導致閱讀時有點被打斷,還得去拜訪谷歌才能恍然大悟,實屬遺憾。

整體來說,如果以看一篇奧德賽式的追尋之旅去讀這本書所排列出來的研究與豐富的實例,我們或許能重新思考動物與人類之間情感上相似之處,或者進而激起人類對動物友善的道德呼籲。

可惜形式上缺陷蠻大程度地減損了閱讀興致,我就算耐著性子讀完,還是覺得這種無秩序感讓人傷腦筋。因此只給了它兩顆星。

推薦給能在無秩序當中找出秩序,耐著性子聽阿嬤說古的讀者們。

推薦度: ★ ★ ☆☆ ☆

--

--

小雪・こゆき
再忙也要來本書

生於無雪之冬而慕雪。喜愛日文與錫蘭紅茶的好奇書蟲。翻譯練習/讀書心得/文具開箱/探索好玩事物,不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