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你們去攻擊隔壁村庄,好上繳足夠數量的手吧」──比利時國王在剛果

Yute Kern
到底花黑噴
Jun 5, 2021

--

前言: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

1899年,波蘭裔英國小說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出版了一本小說《黑暗之心》。書中的主角馬洛在泰晤士河的船上時,講述他年輕時曾經去過非洲的故事。早在小時候,馬洛對於地圖上未探索的空白之處就有著非常高的興趣。這樣的熱忱帶領著他來到了非洲,作為公司聘請的船長,沿著剛果河一路向上。

書中的另外一名重要角色,庫爾茲(Mr. Kurts),是歐洲公司派駐剛果的一號人物。庫爾茲是個音樂家、美術家、作家,甚至也有政治頭腦,是歐洲全人教育之下幾乎什麼都會的那種天才。最一開始庫爾茲到剛果時,希望能夠教化、文明化當地人。在庫爾茲手寫的報告之中,他提到白人是如此的優越,會被黑人視為超越人類的存在。白人能夠握有的權力非常之大,無法動搖,也因此,作為白人有其道德義務,要使當地人文明化。

但庫爾茲在當地待得越久,就變得越暴力血腥。在那篇報告最後,他又加了一句「殺光那些野蠻人。」(Exterminate the brute

小說《黑暗之心》中,庫爾茲的工作站附近,插著一顆又一顆的黑人人頭。

庫爾茲在非洲受到一小部分的黑人崇拜,像個上帝一般。但他並沒有開始教化他們。反而是帶領著這批人去四處劫掠其他村莊。以向自己負責的上司上繳所需數量的象牙。公司都稱讚庫爾茲是個優秀的人才,上繳的象牙總是比別人多上許多。

但庫爾茲也要求自己在當地的工作站不受打擾,他在當地的作為越來越像野蠻人。長時間沒有回報的狀況也讓公司不安。當馬洛的船隻找到庫爾茲時,他已經病懨懨的。在帶走庫爾茲時,庫爾茲又是逃跑,又是威脅。他說自己的計劃要達成了,就只差臨門一腳。但馬洛最後仍舊帶著他走。庫爾茲最後死在船上,留下的遺言只有「恐懼,恐懼。」(horror, horror)

美國影劇《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改編自《黑暗之心》

許多人認為,《黑暗之心》是一本批判帝國主義與文明教化的小說。儘管從現代角度來看,書中對於黑人仍然傾向於不當成人看待,充斥著種族歧視的味道。但19至20世紀社會中的白人進步思想,從來就不是重視多元文化。他們反對種族歧視的方式,是希望能夠證明黑人與白人一樣可以接受「文明」。而這本小說出版的年代,是在著名的非洲大獵,整個非洲被歐洲列強瓜分掉後的十五年。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這幾乎可以說是嶄新的針對帝國主義批判的小說。

那為什麼我們會從這個故事開始?因為許多人認為,黑暗之心這個故事的雛型,其實就是取自於1885年開始比利時的殖民地──剛果自由邦。究竟當年的剛果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剛果國際協會(1879–1885)、柏林會議

剛果的殖民史基本上是非洲殖民史的一個小部分。所以我們先簡略的帶到非洲如何被殖民的。在最一開始,作為前往亞洲尋求香料的航道中繼點,以及大西洋三角貿易的一部分(簡而言之,歐洲人從非洲取得奴隸,載到中南美洲與加勒比海擔任奴隸苦役,生產的初產品帶到歐洲加工成次級產品換錢,再用錢去非洲買奴隸的循環),歐洲最一開始經營非洲的方式,是沿著海岸在非洲各地設立小聚落(Settlement)。

這些聚落包括荷蘭設立的好望角(現南非開普敦)、葡萄牙出沒的尚吉巴(現東非坦尚尼亞外島)、西非的甘比亞、塞內加爾等等。這些基本上都是靠海的都市,而歐洲人因為整體技術尚未成熟、非洲的瘧疾情況嚴重、缺乏足夠吸引人的貿易商品與貿易成本太重,也就只停留在海岸。並沒有繼續往內陸靠近。

歐洲人在這個時間點建立的聚落,基本上只具備了與當地內陸居民的簡單貿易,以及給予經過此處前往亞洲的本國貿易公司提供補給的功能。

1563年地圖。這中間兩百多年的歐洲對非洲的使用,大概只有建立貿易中繼點,提供過往本國船隻補給的功能。

時間快轉到18世紀,從英國的英格蘭一帶開始的工業革命,很大程度的改變了歐洲的進程。大抵上最重要的幾項發明如下:

  1. 新發明的武器包括馬克沁機槍(Maxim machine gun)、連發槍(Repeating rifle)等,使的侵略變得容易。

2. 蒸汽船使得海運成本降低,蒸汽火車使得陸運成本也下降。

3. 奎寧的發明,也使得瘧疾的威脅大幅降低。

有了以上幾點,歐洲人更深入非洲的成本降低。因此在19世紀,歐洲人開始往非洲內陸更深入的挖掘。

剛果河上的蒸汽船

歐洲人殖民非洲,所求的大約是以下三點:

  1. 確保貿易航線

這點的例子是英國。1859年法國為首的蘇伊士運河公司成功挖出一條從地中海直通紅海的運河,讓歐洲到亞洲再也不用通過遠的要命的好望角。簡單舉個例子,從倫敦出發前往伊朗外海的波斯灣,走蘇伊士運河比起走好望角可以省下大約8000公里的路程。為了確保航線暢通,英國於是於1882年軍事占領了埃及,與統治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又稱赫迪夫王朝)形成保護國關係。

2. 原物料產地

工業革命降低了各項成本之後,非洲的銅礦、鈷礦、鐵礦,或像是棉花、象牙、橡膠等原物料的取得,或是英國在南非一帶挖掘的鑽石等,成本都變得相對低廉許多。

3. 市場

當時的非洲帶給歐洲人的,在原料以外,最大的吸引力其實並非勞力。而是市場。1873至1896年期間,歐美地區的經濟都經歷了一波巨大的下坡。許多歐洲國家盛行保護主義,物品根本打不到其他國家市場當中。在這樣的時刻,撒哈拉以南的地區住民向英、德、法等國買的工業產品數量,甚至比起他們製造的還要多。這也讓帝國主義越來越希望能夠搶佔這些尚未有人涉足的市場。

但真正要說起是誰在殖民思維上打頭陣的,或許是1869年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

利奧波德二世照片

利奧波德二世,先是和銀行投資客成立了上剛果研究委員會。接著再以剛果國際協會(Internation Association of Congo)取代掉原先的組織。比利時國王從頭到尾都宣稱,這些組織是為了給予中非人道援助的慈善機構,但說到底這幾個組織的目的,實際上便是控制剛果盆地與其資源。

他同時延攬了記者兼探險家史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前往剛果上游探查。中間建立許多哨站,造橋蓋路並與當地酋長們協議。這些酋長們並不知道自己簽了什麼協議,而史坦利在他們簽完協議後,給了他們一些些小東西作為交換(史書記載是大概幾尺的布或一些小飾品,只要他們在規定的地方畫個叉叉就可以拿到)。

總計簽署協議的五百多名酋長們完全不明白,自己簽署的是承認剛果國際協會對自己的主權的協議。

威爾斯裔記者兼探險家史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

利奧波德二世對剛果的控制很快驚動到法國。因此法國也派人在剛果靠海那側插旗,宣稱是他們的殖民地。葡萄牙則在與英國討論下,用自己的殖民地擋住比利時出海口。

剛果攻防戰以及英國占領埃及等事,讓德國也對於殖民非洲躍躍欲試。要加入的歐洲列強變多,對於各國到底要如何劃分非洲這塊大餅,始終沒有辦法喬好。為了解決爭端、建立規則以避免未來可能的交戰,1884年,歐洲各國於德國柏林舉辦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驚人會議,用來瓜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史稱柏林會議(Berlin Conference)。

而關於柏林會議的內容,我們簡單用一個數據呈現。在柏林會議前,西方對非洲土地的占領大約是10%,但在柏林會議過後30年,除了衣索比亞與賴比瑞亞外,所有非洲土地全數被瓜分。而這兩個沒被殖民的獨立國家中,賴比瑞亞甚至不是非洲本土國家。他們是美國當初南北戰爭前,因為不想給予某些已經有自由的黑人公民權,於是讓他們從美國前往西非殖民當地黑人而建立的國家。

在此提醒,非洲的殖民過程對歐洲人來說,大多數時候都是歐洲人拿著先進的武器到了非洲殺了一波又一波的人後才逐漸掌控那片土地。

羅德巨像(The Rhodes Colossus),一個用來描繪瓜分非洲的圖像。圖中的人物為英國於南非開普敦的殖民總督羅德(Cecil Rhode),
瓜分非洲後的地圖,唯一獨立國家為賴比瑞亞與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

二、剛果自由邦(1885–1908)、凱塞門報告

在柏林會議中,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以自己一人營運的慈善機構「剛果國際協會」收下了剛果所有土地。1885年八月,他建立了剛果自由邦(Congo Free State),跟比利時同為共主邦聯(Personal Union),均由自己擔任國王。

諷刺的是,因為比利時是君主立憲國家。因此利奧波德二世在本國並沒有實權,只在剛果自由邦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比利時在剛果的歷史,最惡名昭彰的就是強制當地人民不停產出象牙與橡膠。

在剛果自由邦中,一支名為公開武力(Public Force)的軍警隊伍成立。利奧波德二世雇用了當地部落民眾做為執行自己命令的公權力。利奧波德二世要得很簡單。要嘛給出足量的象牙與橡膠(腳踏車與汽車輪胎用),否則就面臨死亡。

對於這支軍隊而言,由於歐洲人擔心這些非洲士兵會拿這些子彈來打獵,或是叛亂,因此每一發擊發的子彈必須要有相對應擊殺「叛民」的證據,也就是一支手。因此在剛果,無論是活人或是死人的手,都同樣能夠拿來當成上繳象牙與橡膠的替代品。

在剛果,手變成了一種貨幣。甚至有許多部落因為無法得到足夠的數字,而只得攻擊其他的村莊,殺害對方的人民,或直接切下對方的手,以獲得足夠的手上繳給Public Force。

要知道Public Force到底是一支怎麼樣的部隊,我們不妨看看當中的幾名軍官:

第一位是菲韋斯(Léon Fiévez) 。上述提到的用多少子彈就給出多少的手的政策,就是他所設立。而他對剛果的各種暴行,徵用食物,濫殺與各種惡行,導致他得到了赤道惡魔(The devil of the Equator)的稱號。

第二位的羅姆(Léon Rom)也不惶多讓,這位駐守在博約馬瀑布(Boyoma Falls,當時名為史坦利瀑布以紀念那位探險家)最著名的事蹟,是他拿了21個被砍下來的剛果人人頭裝飾自己的庭園。而在某些討論中,有人認為羅姆實際上就是小說《黑暗之心》裡,庫爾茲的原型。

電影泰山傳奇中,扮演比利時軍官羅姆的克里斯多夫.華茲

如此的暴行,相對比於最一開始剛果國際協會的精神號召,要廢除奴隸制度,要給予中非人道援助,看起來都十分的諷刺。1890年,非裔美國人威廉斯(George Washington Williams)在拜訪了剛果自由邦後,寫了一封指責探險家史坦利以及利奧波德二世,公開當地各種不人道且殘暴的事件。但因為威廉斯後來很快就過世了。利奧波德也始終沒有回應這封公開信。

1904年,愛爾蘭裔英國外交官凱塞門(Roger Casement)提出了著名的凱塞門報告。事情的開端,是英國傳教士史托克(Charles Stokes)被指出販賣軍火給非洲當地的尚吉巴奴隸商。他被剛果軍官逮到後,遭處以死刑。這件事情傳回歐洲後,在英國引起軒然大波。英國外交官凱塞門被派駐到剛果去調查發生什麼事情。

他帶回來的是超過二十頁的目擊證明與四十頁的報告,鉅細靡遺的描述在剛果當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實際上早在數年前,凱塞門對於剛果發生的事情或許就已經略知一二。凱塞門對非洲的興趣從1884年就已經開始,在後續的幾次前往非洲的旅行上,也曾和一位年輕水手柯讚尼奧斯基(Józef Korzeniowski)相交。這位波蘭籍水手後來說,與凱塞門的認識,是他在非洲遇到最好的一件事情。

而這位水手,後來成為英國籍,將自己的波蘭名改為康拉德(Joseph Conrad),並寫出了上述的著名小說《黑暗之心》。

愛爾蘭裔英國外交官凱塞門(Roger Casement)

凱塞門報告是剛果自由邦瓦解的開端。整個歐美對於這份報告非常的不能接受。從國外到國內的壓力接踵而至,比利時議會直接派出獨立委員會調查此事,並且證實了凱塞門報告上所講的每一句話。歐洲那些著名的作家,包括英國作家馬克吐溫與《福爾摩斯》的作者亞瑟.柯南.道爾都提出強烈譴責。

而後,在凱塞門報告後成立的剛果改革協會,以及比利時議員逼迫下,利奧波德二世被迫將自己的殖民地賣給比利時。由比利時政府接管剛果殖民地。1908年,剛果自由邦正式宣告終結。而後迎來的,是52年的比利時殖民。然後在1960年,剛果共和國正式從比利時殖民中獨立,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三、剛果自由邦的殘暴行為

在這短短的23年統治中,利奧波德二世的政策在剛果一帶造成的不正常死亡人數實在無法計算。相對保守的數據聲稱至少一百萬人,而稍微激進一點的數據,像馬克吐溫所提出來的數字,則一路多到將近一千萬人。

而在利奧波德二世統治期間,各種奇形怪狀的制度也演繹而生。強迫勞動、奴役、殘廢、死亡上述都已經提過。以下順帶附加兩件在殖民地中發生過的系統事蹟。

  1. 人質

要確保那些人能夠為剛果自由邦奴役,當地行政團隊時常會將勞動力人口的妻子、兒子、長者或甚至是部落長老抓起來作為人質。關在附有柵欄的哨站中進行管制。而這些被關押的人們待遇極糟,粗略統計顯示約莫三人就有一人死於哨站之中。

2. 孩童殖民地(Child Colony)

在剛果中,由於大量不正常死亡,許多兒童也會成為孤兒。利奧波德二世的政策將這些小朋友集中到一處,讓他們上天主教的宗教學校並強迫工作。根據統計,當中將近一半兒童死於疾病,也有數千以上兒童死於前往這些專屬的殖民地的路上

諷刺剛果「自由」邦的漫畫

直至今日,比利時皇室雖然曾提過剛果自由邦時,自己犯下的罪行,以及對剛果共和國「深深的懺悔」、「我們現在也在為種族歧視共同努力著」,但無論是在1998年由布魯塞爾的中非皇家博物館贊助的史書《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抑或是2020年在佛洛伊德事件之後利奧波德國王銅像被各種潑漆,比利時始終沒有以國家的身分,敘述利奧波德在這件事情中扮演了什麼地位。

究竟是如某些史學家,包括現任比利時國王的弟弟勞倫斯所述,利奧波德完全沒有踏進剛果自由邦一步過,這件事情與他無關。抑或如同1890年被剛果自由邦的現狀驚嚇到不知如何是好的非裔美國人威廉斯所言,利奧波德得負上所有責任,至今比利時仍舊含糊不清,甚至花了不少時間持續斟酌,種族屠殺一詞究竟是否精確。

1897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帶了267名剛果人回到歐洲,在自己比利時的土地設立了動物園,供來往比利時人可以觀看,了解剛果人長什麼樣子,有什麼樣的生活習性。
1958年的布魯塞爾世博,比利時從剛果運了一批剛果人到歐洲,放在展區中。此為其中一位小女孩,正在接受歐洲人給她的東西。
比利時的巧克力之都安特惠普,有另一個關於切手的故事。當地傳說有個巨人德魯翁(Druon Antigoon),會要求往來居民給出過路費,不然就要切他們的手。後來有名英勇的戰士西爾維烏斯(Silvius Brabo)擊敗巨人,並把他的手切下來扔進河中。有人說,安特惠普(Antwerp)名字起源,或許就是荷蘭語的Hand werping(扔手)。因此安特惠普直至今日仍有產出這種黑色的巧克力手。各種意義上都非常讓人無法不聯想到比利時另外一個跟黑色斷手有關的可能來源。

--

--

Yute Kern
到底花黑噴

台南人,大學畢業。喜歡隱隱發光的事物與人。聯絡信箱是jamesk85228@gmail.com,歡迎寫信給我跟我說你有多喜歡我寫的邦交國介紹計畫(欸),這樣我會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