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與英國──The Trouble(北愛問題)

Yute Kern
到底花黑噴
36 min readJan 5, 2021

--

我最喜歡的愛爾蘭喜劇演員團隊Foil, Arms and Hog,每支影片都非常爆笑,Youtube頻道如下https://www.youtube.com/user/foilarmsandhog

#本篇可能含有大量爭議議題,若對文章有不滿之處,歡迎寫信至jamesk85228@gmail告知如何改善。

In a nutshell

前言、脫歐與北愛

在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Brexit)結束,許多英國人開始上網Google什麼是Brexit後,或許或多或少,你也都聽到了英國脫歐的最大問題:北愛爾蘭。這要先從英國內部的構成國說起。簡而言之,英國內部共有四個構成國,分別是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與北愛爾蘭。而當中只有北愛爾蘭位於不列顛群島中的愛爾蘭島。而當英國脫歐的時候,最大的爭議就是,脫歐後的北愛爾蘭,與屬於歐盟的愛爾蘭之間要不要蓋邊境檢查哨與牆?

不管什麼場合,只要把這個問題丟出來,勢必會聽到某些人嘆氣,摀臉,好像有人剛死了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得要先從愛爾蘭的歷史開始說起

Ériu,愛爾蘭神話中的女神,為愛爾蘭之國名來源。愛爾蘭與台灣邦交國聖露西亞為聯合國會員之中唯二使用女性為國家名稱來源

一、英格蘭與愛爾蘭恩怨起點

愛爾蘭地區第一次遭到英格蘭入侵,時間點約莫是在12世紀。更精確來說,1066年,原先受法國國王封於今日諾曼第一帶的維京人,在諾曼公爵征服者威廉率領下,入主英格蘭成為英格蘭國王。而在1169年,英格蘭入侵愛爾蘭,之後直到15世紀,即便愛爾蘭當地的凱爾特人奮力反抗,都柏林附近仍然實質由英國控制。

而自從1169年開始,之後八百年間,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大小戰爭從來沒有斷過。也開啟了一系列的衝突與心結。

時間來到16世紀,當時的英格蘭國王是亨利八世,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國王(有興趣可以去查玫瑰戰爭,無敵複雜。我拒絕簡介那段歷史。)。亨利八世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身為國王,卻是史上第一個為了離婚,不惜跟歐洲政治領袖之一的教宗鬧翻,創辦了英格蘭教會、前後娶了六任妻子,殺了兩任,離了兩任,另外一任生產後併發症死亡。

他是亨利八世。一個歷史上非常有存在感的國王。

亨利八世

1536年,這位英格蘭國王身形已經嚴重走樣,滿身癡肥,一隻腳長年發炎化膿。愛爾蘭的基爾代爾子爵(Earl of Kildare)湯瑪士費茲傑羅(Thomas Fitzgerald)在此時宣布自己拒絕繼續效忠亨利八世。一怒之下,亨利八世於是將愛爾蘭升格為王國,並且宣布自己同時是英格蘭國王,又是蘇格蘭國王。

在後來的70年左右,英格蘭陸續擊敗了愛爾蘭,解散當地各種王國、部落。將愛爾蘭島「統一」回英格蘭統治底下。此後直到1800年,愛爾蘭王國一直都由英國國王管理,實際統治則由英國國王派人至現今愛爾蘭首都都柏林代管。

二、阿爾斯特農莊(Ulster Plantation)

17世紀初,英國開始的阿爾斯特農莊,注意範圍大小與今日北愛爾蘭極度相關

17世紀初,當時的英格蘭國王是詹姆士一世(James I),但實際上最一開始,他是蘇格蘭國王。在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於1603年逝世後,詹姆士一世因為血統關係,從都鐸王朝手上繼承了英格蘭國王與愛爾蘭國王的王位。

1593–1603,英格蘭在重新「統一」愛爾蘭的路上,發動了最後一場大戰役「九年戰爭」。愛爾蘭島北部首當其衝,蒂龍郡(County of Tyrone)與泰爾康奈爾郡(Country of Tyrconnell)的兩位子爵倉皇逃難至歐洲本島。連帶的讓當地在英格蘭實際統治後,呈現無人統治狀態。

在這樣的前提下,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便開始推動阿爾斯特農莊,讓蘇格蘭南部與英格蘭北部的移民湧入至愛爾蘭北部這些地方,藉由推動莊園、殖民的方式,將愛爾蘭北部,這個愛爾蘭島上長年以來最叛逆的地區「文明」起來。

要注意的是,這些移民者通常會被要求必須要說英文、信奉基督教而非天主教並效忠於國王。在這個過程中,北愛爾蘭當地與蘇格蘭共享的蓋爾文化(Gaelic culture,屬凱爾特文化一支)迅速地往下滑,這也讓後來的北愛爾蘭無論在民族或是宗教上,都有長期存在的衝突矛盾。

簡單比較基督教(又稱新教)與天主教差異
近代類似的手法,大概可以拿中國讓漢人移民至新疆開墾殖民的手段去做比較。

三.新教徒佔位(Protestant Ascendancy)、艱難時刻(An Drochshaol

1542年亨利八世宣稱自己是蘇格蘭國王、17世紀的阿爾斯特農園將愛爾蘭北部洗成一個以新教徒與移民者為主的地區。

你或許會覺得愛爾蘭已經有點慘了,但我們還是得往下說。從英格蘭實際入主到20世紀初期,愛爾蘭反抗的這段期間,愛爾蘭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影響力實際上都是由所謂的「有錢有勢的新教徒」掌控。在歷史上稱之為新教徒佔位(Protestant Ascendancy)。

新教徒佔位讓愛爾蘭的政治實際上由一群貴族領導。甚至就算是新教徒也不一定能夠加入統治階層。新教徒佔位開放的新教徒對象只有英格蘭聖公會與愛爾蘭聖公會這兩個普世聖公宗的基督教教會。因此如果不夠有錢,或是是猶太人、或是是長老教會,也都無法加入統治階層。

於此同時,愛爾蘭農民從來都是天主教徒而非基督教徒。這也讓統治階層與愛爾蘭的當地農民在宗教上在此有了極大歧異。

1703年,天主教徒擁有的土地整體而言只有14%。地區上來看,最高比例的綠色仍然只有25-49%,其他許多地方,包括絕大多數的北愛爾蘭都是0%的紅色

西元1707年,同時身為英格蘭女王與蘇格蘭女王的安妮,將自己的兩個王國整併為一,成為大不列顛王國。(The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西元1801年,同時身為大不列顛王國國王以及愛爾蘭王國國王的喬治三世,再將當時新教佔位的愛爾蘭整併,成為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自此,整個不列顛島嶼都歸英國所管。

對於愛爾蘭而言,聯合王國就像是那個愛對你指手畫腳,認為你要是出事會影響他的前途,但又不真的為你著想的國中老師。在聯合王國統治下,愛爾蘭的最低谷,發生在1845-1849年。

早在此之前,愛爾蘭就幾乎等同是聯合王國的殖民地。許多田地屬於人在英國的地主,而當馬鈴薯從聯合王國被介紹進來後,由於在冬天仍然能夠長得很好,很快就成為愛爾蘭當地常見的作物。許多愛爾蘭人甚至可以吃到一天四餐的滷馬鈴薯。

但從1845年開始,馬鈴薯枯萎病悄悄地來到,橫掃了整個愛爾蘭與蘇格蘭,驚慌失措的農民們發現餐桌上沒有食物了,田地裡沒有食物了,到處都沒有食物了。由於這對地主而言是項經濟問題,而非人命問題,多數地主的回應也都完全不夠,

聯合王國在都柏林的代管人求救後,於1846年改變經濟政策,廢除原先保護當地農產品價位的穀物法(Corn Law)。但於此同時,聯合王國也在更改經濟措施,從原先的保守政策,走向完全放任開放的自由市場。許多農民在穀物稅下調時,還有機會可以買到比較便宜的食物。但後來因為收成太差,收入減少,日常生活各項物資卻都變貴,生活一下子淪入地獄。

File imag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這四年期間,愛爾蘭前後餓死了將近一百萬人,有更多人選擇離開愛爾蘭,前往美國、英國等各大城市。當中前往美國的船隻中,由於許多艘船隻實在太擠,人滿為患的情況下,斑疹傷寒等疾病開始大流行,讓這些移民船很多在之後都被稱為「棺材船」。

這段時間,在愛爾蘭的名稱是艱難時刻(An Drochshaol),而在其他國家,很多則是稱之為愛爾蘭馬鈴薯飢荒(Irish potato famine)

1845年時,愛爾蘭的人口是800萬人,到了1890年代,愛爾蘭的人口只剩下400多萬人而已。

四.我的家鄉,我們統治

愛爾蘭大飢荒(1845–1849)的同時,整個歐洲正在深陷革命浪潮,從1848年起,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奧地利、丹麥、哈斯堡王朝、瑞士、瑞典、波蘭、羅馬尼亞等國掀起一波波的民族主義與革命。儘管這些革命多半以失敗告終,在大不列顛群島的愛爾蘭卻醞釀起一波新的民族主義。

1858年,愛爾蘭共和兄弟會(Irish Republican Brotherhood,簡稱IRB)成立,並實質成為愛爾蘭獨立運動的推手。到了1880-1890年,愛爾蘭當地開始流行起蓋爾文化復興(Gaelic Revival),在民間傳說、體育、音樂、藝術、語言等試圖重新塑造愛爾蘭人獨特的文化。

為什麼是蓋爾文化,其實主因就是愛爾蘭傳統文化是凱爾特人的蓋爾文化分支。

蓋爾聯盟標誌
凱爾特標誌
蓋爾體育協會

愛爾蘭人的民族性高漲的同時,也開始參與所謂的「Home rule」(家鄉統治法案)。簡而言之,如同奧匈帝國在維也納與布達佩斯都有各自的議會,那愛爾蘭的議員也不應該去到倫敦就任,而是留在都柏林。

阿爾斯特地區(Ulster),也就是今天的北愛爾蘭地區,對於家鄉統治法案非常反對。經濟上,當時的阿爾斯特是整個愛爾蘭島工業重鎮,多數人民反對獨立。而在阿爾斯特農園之後,阿爾斯特在宗教上由新教為主,因此同時非常擔心如果將議會設在南部的都柏林,會導致阿爾斯特的文化、經濟蕭條。

西元1912年,家鄉統治法案再次遭到提出。為了表達反對,阿爾斯特地區前後找了五十萬人簽署「阿爾斯特盟約」,反對家鄉統治通過。1913年,阿爾斯特徵了十萬名「阿爾斯特志願軍」,南方一看,毫不示弱的組織了「愛爾蘭志願軍」,局勢看起來儼然就是要內戰的樣子。

卡爾森爵士簽署阿爾斯特盟約,成為第一個簽署人

時間是1914年,懸而未決的家鄉統治法案在上議院通過,但愛爾蘭還來不及高興,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開打了。戰爭時期的英國無暇管理愛爾蘭,因此通過的家鄉統治法案從來沒有實際執行過。

由於戰爭關係,當時的愛爾蘭志願軍有人認為,只要幫助英國打贏了,家鄉統治就會到來。因此背著槍上了戰場。但也有不少人選擇留在家鄉。而留在家鄉的他們,用更直接的方式試圖建國:革命。

五、復活節起義(Easter Rising)與1918大選

都柏林,薩克維爾街,1916

1916年4月24日,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組織了一次起義,帶著許多沒有上戰場的愛爾蘭志願軍、愛爾蘭市民軍拿下都柏林,宣稱愛爾蘭共和國建國。英國軍隊於是帶著大砲展開對都柏林的猛攻,一路打到城市巷戰。這場革命,史稱復活節起義。

復活節起義前後打了六天,造成雙方與市民共計485死,約3000人受傷,都柏林市中心幾乎成了斷垣殘壁。而起義的愛爾蘭領袖被逮捕並被處刑。

後續英國對愛爾蘭人大規模的逮捕、對參與起義的愛爾蘭領袖的處刑,以及直接用大砲轟炸都柏林的行為,將愛爾蘭人的民族主義直接潑油點火,許多人也開始尋思,這些人究竟是為何而死。

愛爾蘭革命軍柯林斯(Michael Collins)

復活節起義之後,被逮捕的許多人都被送到威爾斯關押。當中一位年輕的反抗軍柯林斯在監獄中逐漸上爬到革命軍的領袖之一,並且主張在之後要以游擊戰,而非正面對幹的方式跟英國打架。

1916年12月,被關押的愛爾蘭反抗軍遭到釋放。而由於許多人認為實際上復活節起義不是由愛爾蘭志願軍組織的,而是1905年成立的政黨新芬黨(Sinn Féin,愛爾蘭語的「我們自己」)。因此許多遭到釋放的政治人物加入了新芬黨,並且將政黨目標改成以推動愛爾蘭共和國為己任。

1916至1918期間,英國前後仍然抓捕了許多愛爾蘭新芬黨人。當中包括後來成為愛爾蘭共和國第三任總理的戴.瓦勒拉(Éamon de Valera),而柯林斯則選擇逃亡,以便在外頭持續與英國作戰。

在愛爾蘭人對英國的信任度極低的情況下,英國於1918年威脅要徵兵去西線與德軍打仗更讓愛爾蘭人希望能夠早日脫離英國。而1918年,正好是愛爾蘭的議會改選年。

新芬黨戴.瓦勒拉(Éamon de Valera)

1918年,愛爾蘭議會改選,愛爾蘭工會黨為了確保新芬黨的勝利,宣布不參與此次選戰。而這次選舉最驚人的是,在此之前一直是愛爾蘭溫和獨派路線的愛爾蘭議會黨(I.P.P)在選舉中大敗,整個愛爾蘭幾乎被新芬黨全拿。除了阿爾斯特地區,則多數讓愛爾蘭聯盟黨(Irish Union Alliance,IUA)拿下。自此,幾乎就此埋下愛爾蘭獨立的種子。

1918愛爾蘭大選結果,深綠色是新芬黨,深紫色是愛爾蘭聯盟黨,淺綠色是愛爾蘭議會黨

1919年,由於家鄉統治法案仍未實施。新芬黨議員,共計73位,理應前往倫敦敘職。但他們全數拒絕,選擇在都柏林市長官邸就任,同一天,他們宣布愛爾蘭獨立,並推舉卡哈爾擔任臨時總統。同一天,愛爾蘭志願軍伏擊了皇家愛爾蘭警隊(RIC),搶下武器、炸藥。

愛爾蘭獨立戰爭,就此展開序幕。

六、愛爾蘭獨立戰爭(游擊、情報、熬死英國)

愛爾蘭的獨立戰爭並不是像其他地方一樣,走非常硬核的國家資源對抗路線。而是更細緻的間諜情報戰與游擊戰

間諜情報戰的部分,當時的新芬黨幾乎都被都柏林市警隊監控。但柯林斯透過政府的雙面間諜,前後進出警隊非常多次,對於市警隊手上握有的資料非常透徹。

在資源部分,戴.瓦勒拉在被救出監獄後,前往美國籌組資金。他前後在美國待了兩年,讓這段期間的愛爾蘭軍事行動基本上由柯林斯主導。

在都柏林,柯林斯指揮的暗殺小隊「十二使徒」(The squad,又稱The twelve Apostle),多次執行對官方的都柏林情報人員暗殺行動,而在其他地區的愛爾蘭,為了統整所有的反抗行為,而不要讓這些行動變成一盤散沙,愛爾蘭革命軍(IRA)成立。

十二使徒中的十位,其他兩位並未入鏡

革命軍的游擊打法迎來的是英國的鐵血鎮壓。在愛爾蘭科克郡(County of Cork)的費爾莫伊(Fermoy)鎮,革命軍伏擊了英國軍隊,殺死了一名士兵後,憤怒的英軍掠奪了費爾莫伊鎮,並將小鎮燒毀。

1920年,英國的國防部長邱吉爾(就是那個邱吉爾)幫皇家愛爾蘭警隊組織了一支特殊部隊黑棕部隊(Black and Tan),主要由一次大戰的老兵組成。1920年底,這支非常強悍的部隊陸續燒掉非常多個愛爾蘭城鎮,以報復平民、法外酷刑、掠奪、縱火知名,更是將原本就不太喜歡英國統治的愛爾蘭人推向了痛恨英國的極端。

戴爾法庭

在愛爾蘭單方面宣布獨立之後,他們也試圖建立自己的法制系統。因此戴爾法庭被推出,去取代英國的法律體制。而許多愛爾蘭人也因此選擇將訴訟帶到戴爾法庭去,而不是找上英國法院。

這讓許多皇家警隊成員更感無力。法律與正義在他們眼中彷彿完全死去了一般。而在黑棕部隊以外,其他的皇家警隊組織如預備隊(Auxies)也開始像黑棕部隊一樣惡名昭彰。更加深了當地人民對英國法治的不信任。

法外逮捕與酷刑變得越來越尋常,市民被懷疑是IRA成員而逮捕已經稀鬆平常,當時的科克市長甚至也遭到逮捕。並且參與了許多獄友的抗議絕食。後來這位市長在獄中過世,更讓國際越來越關注英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開羅幫(The Cairo Gang)

於此同時,在柯林斯的暗殺主導下,都柏林本地的情報人員越來越少。因此英國決定請來一批由退休軍官組成的英國本地情報人員,人稱開羅幫。

1920年11月21日,在內線的幫助下,柯林斯發動了一次針對開羅幫的暗殺行動。在都柏林不同地點,十三名英國情報人員同時遭到暗殺。基於報復,皇家部隊在當天下午闖入一場足球比賽,射殺了場上足球球員,並對群眾開槍掃射。十四名市民在混亂中死亡。

在歷史上,將這天稱為1920血腥星期日(1920 Bloody Sunday)。之所以說是1920,是因為後續有更多的類似事件。

1920血腥星期日紀念碑

1920年,英國通過愛爾蘭自主法案,但基於北方與南方政黨明顯差異,英國於1921年在阿爾斯特地區設立貝爾法斯特議會,主管愛爾蘭島北方6郡。同時也在都柏林設立議會,主管愛爾蘭島南方26郡。兩個議會,兩個政治實體,均屬於英國管轄。

於此,愛爾蘭島南北分治開始……?

技術上是,但南方在此時已經不能接受英國的提案。他們只接受獨立這個選項,誰在跟你家鄉統治?我們要愛爾蘭獨立。而戴.瓦勒拉,儘管是個優秀的政治人物,卻不是個擅長打仗的人。在一場試圖拿下都柏林海關大樓的大規模戰爭中讓IRA輸到幾乎沒有辦法再打下去。眼看,愛爾蘭的革命就要終結了。

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在議會呼籲和平,而英國遞出了橄欖枝,要求與愛爾蘭和談。

和談當天的現場外,愛爾蘭人祈禱的畫面

和談的結果,儘管愛爾蘭共和軍要求全愛爾蘭以共和國身分獨立,但這兩點最後都沒有達成。英國與愛爾蘭的妥協結果,是愛爾蘭以「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的身分獨立於聯合王國,北愛爾蘭可以投票決定要不要加入他們。但無論如何,愛爾蘭自由邦仍舊屬於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的自治領(Dominion)。與當時的加拿大、澳洲等地方地位相同。國家名義領袖是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而英國要求控制三座具有戰略地位的軍港。

愛爾蘭在這項和約後,於1922年宣布獨立,成為愛爾蘭自由邦。儘管柯林斯等人最後讓這項和約成功生效,但對所有南部的愛爾蘭人而言,一個統一的愛爾蘭是最終的局面,而分治的愛爾蘭島只會是暫時的。

#以上這段是用來解釋為什麼至今新芬黨仍舊將愛爾蘭視為32郡,包括南方愛爾蘭的26郡與北愛爾蘭的6郡。並且從來不用英國稱呼北愛。

愛爾蘭自由邦與北愛爾蘭,1929年圖

七、The Trouble:澤區暴動、瀑布街宵禁、德米特里斯行動、1972血腥星期日

迅速快轉,在愛爾蘭自由邦獨立後,許多IRA選擇不接受這種羞辱的和約,而與獨立的愛爾蘭國開戰。1922至1923年,愛爾蘭自由邦擊敗了IRA。但即便內戰頻頻,愛爾蘭在整個歐洲都是獨裁統治的處境下,仍然繼續維持民主。甚至連革命軍敗北的戴.瓦勒拉,都在之後靠著選舉當上國家首相。

1931年,英國通過西敏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 1931),讓各個自治領距離完全獨立更進一步。因此在1937年,愛爾蘭自由邦通過國家憲法,將國家政治定調為共和國(但基於政治考量沒有馬上退出大英帝國),並在英國保護下有驚無險地在二戰中全程保持中立(儘管作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他們的人民可以志願參加英國軍隊,而且也向盟軍分享了D-Day時的天氣資訊)。

1949年,愛爾蘭在二戰之後宣布退出大英國協,正式成為共和國。

1937愛爾蘭共和國憲法草案通過的報紙

在1921年的愛爾蘭分治中,最尷尬的大概就是泰諾郡(County of Tyrone)與弗馬納郡(County of Fermanagh),這兩郡雖然屬於北愛爾蘭,但是實際上是天主教占多數的地方。而儘管愛爾蘭已經獨立,北愛爾蘭的政黨列表中仍然有許多當初南愛爾蘭政黨的分部,像是新芬黨(對,現在北愛的政黨也有新芬黨),甚至在北愛爾蘭還是有IRA成員。

北愛爾蘭在1921年之後,佔多數的新教徒對於天主教徒非常忌憚。天主教徒將北愛爾蘭視為暴政政權,甚至在愛爾蘭自由邦獨立時,泰諾郡與弗馬納郡都有想要加入愛爾蘭自由邦,但卻遭到北愛爾蘭出動警方鎮壓的紀錄。

在北愛爾蘭,天主教與基督教的生活分得非常開,在教育、居住、工作等面向上都各自成群結黨,鮮少融合。

一個極度分裂的社會,一群渴望政治局勢改變的成員,這幾乎是所有動亂的前兆。

1968貝爾弗斯特民權運動示威遊行

1966年,在美國的民權運動(金恩博士那個)影響下,北愛爾蘭開始了自己的民權運動。這些運動反對針對天主教徒的差別待遇、反對居住分配差異、反對有房才能投票(當時的北愛是全英國唯一還沒廢除這樣規定的)、警部改革、反對選區重劃(Gerrymandering,簡而言之就是把選區劃成歪七扭八,好讓某些政黨更好得到席次)、收回特別權力法案(一個賦予警方可以不用搜索令就搜你家,或還沒定罪就關押你,像現在的中國那樣)等。

對北愛政府來說,這一波民權運動看起來實在很像有IRA的介入,表面上是在抗爭,實際上是統一愛爾蘭的秘密行動。而在1968年的貝爾弗斯特抗議行動後,皇家阿爾斯特警隊(RUC)也開始對民眾展開鎮壓。

「你正在進入自由德里」,1969-1972

1969年8月12日,一個新教徒的遊行隊伍進入到天主教地區為主的德里地區(Derry,又稱倫敦德里London Derry,但你可以想像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多討厭這個名稱),當地的天主教徒與基督教徒在德里外的澤區聚集,先是彼此互罵,在警察趕到後,衝突爆發,雙方總共超過一千人受傷。警方被趕出了澤區,當地數千民居民組起了路障,並與後續趕到控制情況的英國陸軍展開對峙。

這次事件稱之為澤區暴動(Battle of the Bogside),同時也開啟了後續北愛其他地區,包括貝爾弗斯特(Belfast)、紐里(Newry)、阿馬(Armagh)、克羅斯馬格倫(Crossmaglen)等地的暴動。全北愛爾蘭的愛爾蘭民族主義者與阿爾斯特忠誠派全面開打。

這件事建被視為是後來持續了將近30年的北愛爾蘭衝突事件:The Trouble的起點。

皇家警隊名聲不彰的情況下,維持秩序的責任幾乎都落到了英國陸軍身上。最起初,英國陸軍被雙方當成是一個中立的力量。但隨著與阿爾斯特忠誠派的暴力衝突不斷,許多愛爾蘭民族主義者認為陸軍幾乎都偏袒阿爾斯特忠誠派那方。而的確陸軍在處理事情上,儘管裡應當要更加中立,卻幾乎都是衝著愛爾蘭民族主義者來的。

1970年7月,IRA在分家之後,在臨時IRA(Provisional IRA)領導下,成功從基督教的攻擊中守住了貝爾法斯特市中心一個天主教社區短街(Short Strand),並殺了三個人。陸軍於是到這附近查詢,並在幾個街區外的巴爾幹街查獲了十五支手槍、一支來福槍、一支半自動機槍以及無數子彈。

但在陸軍搜查時,一個地方青年因為不滿他們從基督教徒手中自保的武器要被拿走,於是以汽油彈攻擊。並遭到軍警以催淚彈還擊。在貝爾法斯特的瀑布街,軍警與IRA成員以及當地住民展開巷戰。四名市民在槍戰中喪生,78人受傷,上百遭到逮捕,而瀑布街進入為期三天的宵禁。

瀑布街宵禁(Falls Curfew)日後被認為是整個Trouble事件中的轉捩點,在此之後的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天主教徒對軍方不信任感劇增,反而更加支持IRA了。

壓迫導致反抗,反抗導致自由。

1971年8月19至20日,英國陸軍與皇家警隊展開德米特里斯行動(Operation Demetrius),逮捕監禁他們認為參與準軍事組織的成員共342人。但這樣的行為針對性非常強,時常都是愛爾蘭民族主義者遭到逮捕,儘管沒有參與IRA也是一樣。而阿爾斯特忠誠派的人,儘管很多也都持有槍械、參與暴動、攻擊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卻鮮少遭到逮捕。

兩名IRA成員在這兩天遭到英國陸軍射殺,也有兩名陸軍遭到IRA射殺。另外有17名民眾遭到英國陸軍射殺死亡。

英國陸軍的針對性,從數據上就看的出來。直到十二月,共計1981人遭到監禁、當中1874人是愛爾蘭民族主義者,阿爾斯特忠誠派則只有107人。

而逮捕之後的審問過程,儘管英國政府各種隱瞞,實際上可能是有酷刑疑慮。監禁的過程也缺乏法庭判決。整個過程的法治程序相當低落。

1972年1月,反監禁的示威遊行在德里展開,軍隊與皇家警隊派點封街。英國傘兵隊也在場,而在德米特里斯行動中,傘兵隊至少殺害了11人,名聲非常之差。而在示威遊行期間,水車也被開到現場,試圖驅趕民眾。有民眾於是對傘兵隊扔石頭。

不甘示弱的傘兵隊於是直接對民眾開槍(橡膠子彈)並扔擲催淚彈。並開始追逐逮捕民眾。民眾逃入澤區後,英方的21名士兵開了108槍。三十分鐘內,造成27人中槍,13人當場死亡(另外有一人於數月後去世)。

在整個Trouble中,這是有史以來死傷最慘重的槍擊案,史稱1972血腥星期日(1972 Bloody Sunday)

血腥星期日錄像。
德里主教達利(Edward Daly),揮舞著染血的手帕,護送受傷的年輕人上救護車。是1972血腥星期日的象徵照片之一。
Inspired by the famous photo above

八、The Trouble(下):血腥星期日後續、分裂加劇、囚徒問題與絕食、柴契爾夫人與英愛協定、炸彈恐攻、貝爾法斯特協議

在血腥星期日後,IRA組織成長尤其迅速。1972年,是整個Trouble中幾乎是最血腥的一年。在南方的愛爾蘭,不滿的民眾燒掉了英國駐愛爾蘭大使館。而在北愛,IRA成員前後在貝爾法斯特周遭組織了22次的車輛炸彈,殺害了包含警方、軍方、民眾在內共計九人。

整個北愛爾蘭的衝突到達顛峰。阿爾斯特忠誠派人員會在自己的社區設立檢查哨,防止IRA搞破壞。愛爾蘭民族主義者也設立許多禁止進入區,拒絕北愛政府管理,完全依靠IRA等游擊軍隊維持秩序。

顯然,北愛政府對後者比較敏感一點。

英國陸軍拆除自由德里的禁止進入區

1972年7月31日,27000名陸軍、裝甲車與一輛坦克開始行動,針對所有的愛爾蘭民族主義者設立的禁止進入區進行路障拆除,並以武力威嚇當地住民。在這當中,一名市民死亡,兩人受傷,一位IRA成員死亡。

看起來似乎英國陸軍成功將這些反抗組織消除殆盡了。但在隔年,IRA在倫敦策劃了一次爆炸案,造成1人喪命,並使百人受傷。如此近距離的攻擊讓英國政府不敢大意,於是他們在1974年推出桑寧代爾協定(Sunningdale Agreement),打算邀請愛爾蘭共和國擔任北愛爾蘭事件的顧問,解散北愛國會並重新讓各派人士都有人代表,達成權力共享與平衡。

這樣的反應讓北愛的阿爾斯特忠誠派非常不滿,他們認為英國這樣是屈服於IRA的恐怖攻擊。因此有樣學樣的阿爾斯特忠誠派,在5月展開阿爾斯特工人理事會罷工(Ulster worker Council Strike)。忠誠派也對愛爾蘭共和國的首都都柏林與邊境的摩那亨實施炸彈攻擊,造成34人喪命,約300人受傷。

當罷工結束時,桑寧代爾協定也宣告終止。

1974年,都柏林車輛爆炸案後

1974年底,IRA再次選在英國開炸。這次是伯明罕(Birmingham)與吉爾弗德(Guildford),共造成26人死亡,247人受傷。而在1975年初,儘管IRA與英國協商停戰,北愛的天主教/愛爾蘭民族主義者與基督教/阿爾斯特忠誠派之間的紛爭仍舊持續,幾乎可以說是到了前所未有的分裂。

阿爾斯特忠誠派,或許是因為害怕英國政府放棄他們,於是決定再向IRA發起進攻,讓他們打破停戰協議。

1976年,阿爾斯特忠誠派成員同時闖入兩戶天主教徒家中,殺害其中六人。而IRA也不甘示弱,在同個城市將一輛小巴停下,讓車上所有基督教徒下來,開了十八槍並殺害了十人,然後再放走剩下的天主教徒。

1976年1月4日遭殺害的天主教家庭成員,後稱雷維─奧道德殺人案 (Reavey and O’Dowd killings)
1976年1月6日遭殺害的基督教徒,人稱金斯米爾大屠殺(Kingsmill massacre)

在這兩件事情之間,其實還有許多的天主教徒/基督教徒衝突與槍殺,但在這件事情之後,無論是IRA還是阿爾斯特忠誠派人士都相對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

在整個北愛問題持續延燒之際,最麻煩的大概就是囚犯問題。最一開始,這些游擊隊成員要是被捕,基本上會被當成戰俘對待,而不是囚犯。這讓他們在獄中的生活相對於一般罪犯自由。但隨著北愛的經濟下滑,1976年,這些游擊隊成員的待遇被下降成為一般囚犯,不能穿自己的衣服,只能穿囚服。

這些游擊隊成員前後發動毛毯示威(只披毛毯不穿囚服)、拒絕離開囚房、骯髒示威(牆上塗大便),並在1980年發動絕食抗議。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鮑比(Bobby Sands),身為一位臨時IRA成員,他在獄中絕食抗議游擊隊的待遇被降階。在絕食途中,他甚至因為遇上現任議員過世,而在補選中選上議員。因此他對於英國會回應他,可以說是充滿信心。

只是當時的英國首相,是鐵娘子柴契爾。那個連福克蘭群島都可以硬生生從阿根廷手中要回來的硬漢。對於一個傷害自己的囚犯,她一點都不在意。因此在選上議員的一個月後,鮑比就因為絕食,在獄中過世。包括她在內,前後總共有十名游擊隊成員因絕食而死。

鮑比(Bobby Sands)畫像

鮑比的死所帶來的,是更為麻煩的反英情緒。愛爾蘭政黨新芬黨與IRA都各自得到更多支持。新芬黨的領袖莫里森(Danny Morrison)將整體的策略定調成所謂的「槍與投票箱」政策(Armalite and ballot box strategy),當中的槍,指的是AR-15與AR-18阿瑪萊特來福槍。

AR-18來福槍

所謂的槍與投票箱策略指的是,IRA持續進行武裝抗爭,而新芬黨靠著選舉,雙管齊下,拿下北愛爾蘭議會,完成統一大業。

而在鮑比死後,新芬黨的確在1982年的大選,拿下5席席次。儘管仔細看該年的選舉結果會發現,兩個最大的統一政黨席次比起上次也多了16席,反倒是最大的北愛的愛爾蘭民族主義政黨,偏左派的SDLP掉了3席。

1982大選結果,藍色與紅色點點均為阿爾斯特忠誠派的政黨(分別是阿爾斯特統一黨與民主統一黨),淺綠色與綠色為愛爾蘭民族主義政黨(分別為社會民主工人黨SDLP與新芬黨),橘色為非宗教性的偏阿爾斯特忠誠派政黨北愛爾蘭聯盟黨。

新芬黨的5席席次讓柴契爾夫人與英國一貫將IRA視為是孤立無援,且在政治上沒有地位的政策與說詞破滅,而在IRA的角度看來,絕食抗議而死的十名隊員,都是柴契爾夫人親手殺死的。而血債,只能血還。

布萊頓旅館

1984年10月12日,英國的保守與統一黨(Conservative Party,上上任首相卡麥隆的政黨)在靠英吉利海峽的布萊頓旅館開會,而IRA早在前一個月,便在柴契爾夫人入住的房間樓上五層樓的房間,入住安裝炸彈,試圖炸死柴契爾夫人。

炸彈在凌晨三點引爆,震波直接將柴契爾夫人入住房間的浴室壓垮。但客廳與臥室並沒事,柴契爾夫人與丈夫於是匆忙逃離。這場爆炸案總共炸死了五個人,當中一人是英國國會成員。但沒有任何內閣成員死於這場爆炸案中。

IRA在事件過後留下的聲明如下:

柴契爾夫人現在得明白,不列顛不能佔據我們的國家、折磨我們的囚犯、在我們的街道上射殺我們的人民,還能夠輕易脫身。今天我們運氣不好,但記住我們只需要一次的好運氣,而你則需要永遠的好運。讓愛爾蘭迎來和平,就不會再有戰爭。

而柴契爾夫人方面,則是將IRA定調成恐怖分子,並且回應,「他們的計畫失敗,這也代表著用恐怖攻擊試圖摧毀民主最終也會迎來失敗。」

到這個份上,IRA看起來越來越像恐怖份子了。1984年針對柴契爾夫人的爆炸案已經是他們連續四年執行爆炸攻擊。更相似的地方是,當時IRA的武器來源,除了全世界最大軍火商美國以外,另一個主要來源,是利比亞的格達費,那個在阿拉伯之春死得很淒慘的北非獨裁領導人。

儘管柴契爾夫人希望保持一貫的強制作風,將安全視為北愛問題最高考量,繼續拔掉IRA。但她也被說服,如果要對北愛地區有所改變,那勢必在某些議題上面是必須要讓步的。(除此之外,愛爾蘭是美國國會第二大遊說組織,而當時的美國給了很大壓力,希望英國趕快解決這個問題。)

1985年1月,柴契爾夫人希望愛爾蘭政府能夠表態,如果北愛仍舊絕大多數希望留在英國,愛爾蘭共和國也能夠支持他們的決定。為了得到這樣的表態,柴契爾夫人也願意讓愛爾蘭政府介入北愛問題,成立組織讓愛爾蘭官員能夠擔任北愛問題顧問,並在跨境、法治、安全等面向上展開合作。在經過討論後,愛爾蘭與英國於同年11月簽訂英愛協定(Anglo-Irish agreement)。

柴契爾夫人(右)與愛爾蘭首相費茲傑羅

英愛協定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阿爾斯特忠誠派覺得英國政府太過讓步,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則認為英國讓得不夠多。雙方都反對這樣的協議。但無論如何,這一系列的舉動,實際上還是希望將IRA的政治基礎剷掉。畢竟如果英國有在逐漸開始改變北愛局勢,民眾對IRA的支持度就會隨著IRA繼續搞爆炸案而下滑。

而的確,IRA持續他們的爆炸案,儘管曾被英國陸軍突襲過一次,殺害8人,他們也在1987年以牙還牙的炸了正在進行典禮的戰爭紀念碑,殺害了12名平民(許多來參加的人都只是退休後領養老金的老人)。

這次的爆炸案讓IRA的名聲跌入谷底。新芬黨民意皆失,花了超過十四年都還沒辦法完全回復。但IRA並沒有停手,在接下來的幾年,他們曾進攻過英國陸軍檢查哨、再次試圖暗殺英國首相、針對阿爾斯特忠誠派的游擊隊成員進行暗殺,也曾經用炸彈試圖暗殺阿爾斯特忠誠派游擊隊領袖,但最後只炸死一個成員,附加八名平民。阿爾斯特忠誠派游擊隊也予以回擊,殺害了不少天主教平民百姓。

於此同時,為了解決天主教徒與基督教徒的衝突,英國在貝爾法斯特、波塔鎮、盧根鎮與德里等地,針對兩個族群的居住區之間架起高牆,這些牆有鐵、磚頭或鋼製的,高約八尺,將天主教徒居住地與基督教徒居住地分開。這些牆也成為北愛問題的一個很強烈的象徵,算是如今拜訪北愛可以去看的旅遊景點。而後續至今,這些牆也有些開始進行拆除,但進度仍然十分緩慢。有些群眾擔心暴力事件,還是希望牆繼續在那個地方。

#附註,這些牆其實也有城門與檢查哨可以通過。

貝爾法斯特市區內城牆

1994年,英國與IRA再次宣布停戰。但兩年過後,IRA強烈感覺自己似乎受騙。支持英國的阿爾斯特忠誠派政治人物基於選票,根本很難在這個議題上讓步。因此IRA再次開炸,這次選的是英國倫敦的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這次爆炸案共計死了兩人,但對英國政府的經濟損失無可計量。

IRA似乎開始決定用經濟方式攻擊英國,在攻擊金絲雀碼頭後,選在歐洲足球錦標賽當天,再次用了1600公斤的炸藥去炸曼徹斯特市中心。並且在開炸前先打電話告知。英國政府緊急疏散了75000人,由於拆彈小組來不及拆除炸彈,最後還是造成212人受傷,但無人死亡。英國政府在這次爆炸案損失約7億英鎊。

爆炸後照片

在這兩次爆炸案後,英國新上任的工黨首相決定與IRA和談。阿爾斯特忠誠派理所當然地也發起了示威遊行抗議政府讓步,並將遊行路線畫在民族主義派的區域當中,造成從1981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暴動。

但無論如何,英國與愛爾蘭政府以及北愛的各政黨在1998年4月10日簽署了貝爾法斯特協議(或稱好星期五協議,Good Friday Agreement),在協議中提到以下幾點

A. 北愛政府將專注在權力分享、有第三方成員審核皇家阿爾斯特警隊執法是否有偏頗

B. 北愛居民可以同時擁有英國與愛爾蘭公民身分,或選擇只要其中一方

C. 各個游擊隊交出武器、許多被逮捕的游擊隊成員則會遭到釋放

D. 未來如果北愛居民絕大多數都願意加入愛爾蘭的話,英國也願意促成北愛與愛爾蘭共和國合併。

這大概是北愛問題的結束。在超過30年的衝突、47500人受傷與3500人死亡後,貝爾法斯特協議讓民族主義者可以成為愛爾蘭公民,而忠誠派成員可以繼續當英國公民。IRA也在此之後基本上銷聲匿跡(儘管還是曾經有過一次的爆炸案殺死二十九人)。

在2007年,北愛的副首席部長由前IRA成員選上,在2012年,她也被邀請到女王的宴會上作客,兩人甚至有握手。這位副部長也讚譽女王在愛爾蘭和平議題上的領導能力。

麥吉尼斯(左),出身德里,前IRA成員,新芬黨人。右邊是世界第一長壽的超強女王。

和平來的非常不容易。

九、英國脫歐──疑慮與現狀

再來就要來到英國脫歐的釋疑了。大家大概可以明白,在The Trouble的30年(1969-1998)之間,最多游擊攻擊的地區其實是在愛爾蘭與北愛之間的邊境。而由於時常爆發游擊戰的緣故,英國與愛爾蘭的邊境在當時架起了非常嚴格的邊境檢查哨,讓北愛與愛爾蘭之間的邊境成為硬邊境。

這樣的硬邊境在1998年,隨著貝爾法斯特協議,北愛人民可以選擇擁有愛爾蘭或是英國公民身分,而宣告撤除。這樣邊境的移除,也讓愛爾蘭人對和平帶來一絲希望。沒有人希望邊境再次出現在北愛與愛爾蘭之間,就連英國也不想。

但問題來了,2016年,英國公投大選脫歐

究竟英國要怎麼談,脫離歐盟有太多複雜的事情。但我們就專注在其中一項,北愛爾蘭要怎麼辦?猶如大家所知,愛爾蘭仍舊是歐盟的一員,如果今天脫歐之後,北愛爾蘭與愛爾蘭之間要設立邊境管理嗎?要架設鐵絲網嗎?要設立海關嗎?英國如果帶著北愛爾蘭脫歐,兩邊的經濟措施可以說是非常不同的。

而如果設立邊境管理,對北愛居民,尤其是支持與愛爾蘭統一,拿愛爾蘭公民的愛爾蘭民族主義者來說,這是不是一種背叛?

2021年1月1日開始的脫歐局勢

從2017年開始,英國就陷入許多討論,究竟要不要將北愛爾蘭留在歐盟單一市場裡。愛爾蘭政府在歐盟當中確保愛爾蘭與北愛之間的邊境問題始終是英國脫歐的重要議題,而且希望更多有創意的辦法,讓嚴格邊境管控成為最不可能的決定。在十二月,愛爾蘭推出Irish Backstop的概念,無論英國要如何脫歐,都希望北愛爾蘭與愛爾蘭之間仍舊維持目前沒有邊境的情況。讓英國把邊境畫在自己的三國(蘇格蘭、威爾斯與英格蘭)之中。

而儘管梅伊希望硬脫歐,也希望將北愛帶著一起走,如同北愛的民主統一黨(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所希望的那樣,她與歐盟之間的談判始終沒有辦法將北愛爾蘭從歐盟單一市場中畫離。這到最後也讓梅伊丟掉了首相的位置,換上了英國有史以來髮型最難看的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

強森在2019年2月上任,最一開始也宣示要搞掉愛爾蘭的Irish Backstop,讓北愛不會待在歐盟單一市場之中。但到了10月,強森先是宣布,會讓北愛在農產品與製造業商品待在歐盟的單一市場之中,之後他與愛爾蘭首相會面(儘管我們仍然不知道他們究竟談了什麼),並在一周後決定讓邊境停留在愛爾蘭海,也就是將北愛留在歐盟之中。

儘管北愛的民主統一黨(DUP)極力反對,但截至目前為止,DUP連在北愛議會都不是絕對多數。而他們的否決權必須等到2023年才能生效。而在英國下議院中,民主統一黨在650席中只佔了8席,相對於絕對多數的保守黨(365席)來說,就算有工黨(200席)的幫助,也很難投票將北愛一起拉出歐盟。

因此,在可見的未來中,北愛與愛爾蘭之間的邊境還不會出現,而北愛也還不會離開歐盟的單一市場。脫歐的邊境管制主要還是在英國的其他三個組成國之中。

#蘇格蘭哭哭

Reference(以下影片內容我有搭配查詢維基百科)

The Animated History of Irela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vaGt9B6H0&ab_channel=Suibhne

Why Ireland split into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 Northern Irela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JMQgfHXNI&ab_channel=WonderWhy

Brexit相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0xGHf8o-9k&ab_channel=Vox

https://www.bbc.com/news/uk-northern-ireland-55411621

Irish War of Independence in 12 Minutes — Manny Man Does Histo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U6dp5tlAc&ab_channel=JohnDRuddy

Irish Civil War in 14 Minutes — Manny Man Does Histo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Q8-2IMKezQ&ab_channel=JohnDRuddy

北愛的失溫靈魂(上):當集體創傷讓「和平」絕望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2506977

北愛的失溫靈魂(下):《飢餓》兇手、烈士與叛徒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2507607

Feature Histo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1JisaFGHFY&ab_channel=FeatureHisto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neNsy8aF8&ab_channel=FeatureHistory

--

--

Yute Kern
到底花黑噴

台南人,大學畢業。喜歡隱隱發光的事物與人。聯絡信箱是jamesk85228@gmail.com,歡迎寫信給我跟我說你有多喜歡我寫的邦交國介紹計畫(欸),這樣我會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