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做老年田野隨筆} 創造連結,讓每個相遇都是「變老」多元視角的對話起點

一步一腳印,探索變老路上的相遇

陳懷萱(Huai-Hsuan Chen)
劇做老年練功房
10 min readOct 31, 2018

--

記得是在今年的夏天,我接到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以下稱C-lab)的採訪邀約,想請我談談自己對於「劇做老年」的觀察與實踐歷程。那時候我心裡其實困惑又惶恐,畢竟自己還是觀察學習台灣老年文化的「小學生」,開始利用社大開課作為田野實驗的起點也不過1年的時間。對方說,正是因為我的書寫紀錄而知道我正在探索的過程,也知道我還在「實驗中」,所以想多了解我如何透過劇場與人類學的視野應用與創造來理解台灣社會老年文化意涵。

雖然能夠有機會在這條摸索的路上被看見覺得很幸運也感恩,但也開始進一步思考,悠遊在不同身分角色之中的自己,在探索高齡議題的過程中可以扮演與發揮的角色。對我而言,過去在人類學領域的學術專業的累積,包括理論與研究興趣、包括之前的田野調查經驗,其實幾乎沒有認真關注過學術裡怎麼談「老化」或「高齡」。而因為過去的博後工作經驗與百工多元探索的活動經驗,我越來越清楚自己對於社會創新與實踐、對於向地方學習、對於組織文化與穀倉效應的想法,所以才會找了社大來作為自己創造共學的基地。

而在摸索實踐的過程中,我知道自己在觀察累積的田野裡面可以一邊進行的事情是轉譯,除了把學術裡對老年文化的關注與研究埋在課程與工作坊中,更重要的是做「基礎工程」,讓面對變老可以不只是醫學上的、社會福利上的或是政策規劃執行上的討論,因為社會裡每個人都在創造變老的意涵與價值,如何從彼此的生命去看見與關注老後人生議題,回到人的社會性價值來著力,這個或許是我自己站在學術與大眾之間,可以扮演的角色。

大約在這個訪談後不久,我被告知自己上學期在永和社大的「在地安老一堂課」獲得評選優良,同時永和社大也推薦我到全國社大優良學術性課程交流會中分享我在社大怎麼讓大家打開老後人生的對話空間。除了遠赴嘉義博愛社大交流,也代表永和社大在甫結束的全國社大20特展中分享課程。因此我也充分感受到我的「田野」帶給我的各種創造連結與對話的機會的確是意想不到的豐富。

以人類學視野X應用劇場的田野方法作為「一起變老」的應變之道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團隊一直以來即透過各種線上線下「百人」經驗分享所彰顯的理念 — 將「人」視為最核心的價值。在面對社會大眾,一起探索老年文化多元視野的互動過程中,我也逐漸體會到, 課程裡除了需要有學術知識的轉譯,對於一起變老的「共學夥伴」來說,如何練習換位思考、彼此傾聽、欣賞差異、反思與看見自身文化脈絡、甚至是創造表述生命故事的舞台等體驗方法,則是能夠幫助大家減少老後人生定位與死亡焦慮的重要工具。

我認為透過人與人的相遇、接觸與互動的溫度來看見老年的多元想像與實踐,這剛好是人類學視野與應用劇場方法交會之處最可貴的價值。

2016年筆者與自由戲劇教育工作者陳韻文一起推出劇做老年工作坊來探索戲遊銀髮的方法

我在C-lab邀請書寫對於台灣當代社會中,人類學視野與戲劇/劇場方法介入高齡議題的觀察時,即從「田野方法」的視角切入,試圖勾勒出不同類型的戲劇/劇場方法關注高齡議題過程中,如何讓「老年文化」的田野現形,以及在其中「老年族群」的定位與角色。

C-lab的邀約,除了書寫,還包括了後續舉辦一場公開活動來分享我的觀察。然而,這幾年因為自己在實作課程與工作坊關注以「體驗」來打開田野身體感官經驗,讓我在活動企劃過程中,圍繞在「劇做老年」如何「讓觀眾用身體感受」的企圖。應用戲劇與劇場為何成為人類學視野下思考在地老化的田野方法?青銀共創在地老化議題為什麼需要劇場?我希望這個觀察分享的活動,不是透過我來說,而是請觀眾跟著我的視角來觀察與體驗劇場作為田野方法的不同互動模式。

在企劃中,我希望能夠用中世紀的馬車棚劇場演出形式,邀請在呈現與思考台灣高齡議題具有代表性或開創性的四個劇團組織,在一個空的空間,藉由彼此觀看對話、用劇場片段展演來分享理念與操作方式來做一個小型的討論會,來歸納出劇場作為田野方法的可能性與潛力。如果能夠在C-lab的空間中串連四個用不同方式與社會對話、非常努力探索台灣高齡文化的劇團組織被更多人關注與看見,不管是對C-lab,對劇團,甚至對身為媒介者的我來說,都具有凝聚社會實踐量能的行動意涵。

而這個願望非常非常幸運的,在我邀請思樂樂、搖滾爺奶、女巫劇團、OD表演工作室這四個非常強調社會參與的劇場團隊時,他們都很乾脆的答應了,也喬出了共同的時間,願意一起合作來促成這次的活動!!籌備過程中變成正職博後,所以其實只能利用非工作時間來彼此協調與溝通,這段時間靠著日夜變身的斜槓魔法棒進行此事,其實支撐我的應該是很大很大的社會實踐初心。

從設計體驗到體驗設計,感受關注老年文化的多元視角

儘管如此,我非常了解,這個活動對這幾個團隊來說並不是容易的任務,因為每個團隊的時間有限,只能擷取某些演出片段來分享,但因為每個團隊利用與展演「田野」的方式不同,所以挑戰也不一樣。比如說,社區劇場形式如何將以社區在地空間為舞台的人物故事在空總搬演?或者是,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或長輩繪本說書展演模式在無法掌握觀眾背景組成的異質性時,要如何打開與貼近觀眾的心?有完整流程設計的實境實驗劇場模式怎麼濃縮精簡又仍能夠讓觀眾意會感受?作為企劃者,其實我也擔心這樣的設計會不會太過理想化,用類似研討會發表paper的形式,造成團隊的演出碎片化,反而無法彰顯這些團隊關注高齡議題的努力與價值?

不過,從當天各個團隊的賣力演出呈現中,我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笑)。事實上,對於劇場如何作為對「人」的體驗設計與田野互動的一種方法,四個團隊都是非常有經驗的。不管是思樂樂利用演出空間內外成為一趟跟隨蟾蜍山「車掌小姐」姐妹花的生命故事穿越時空的旅程,到搖滾爺奶透過三位不同年齡的奶奶透過繪本與遊戲撕下老年負面標籤並鼓勵長者社會參與,接著由女巫一人一故事以自身故事開啟對話並轉譯展演觀眾故事,到最後OD表演工作室將大家帶到里民大會現場關注社區獨居老人與失智照顧者議題,當我們將四個團隊演出視為一個整體來思考時,則看見了每個團隊關注「變老」這件事的位置與視角,如何透過人面對面直接的互動展演(而非其他科技媒介)而讓「老年」的各種(象徵或實際的)角色意涵對觀眾產生作用。

左上:OD表演工作室《老童話》片段;左下:思樂樂呈現蟾蜍山社區劇場演出片段;右上:搖滾爺奶快樂奶奶的互動;右下:女巫劇團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即興演出

同時,藉由四個團隊輪流演出,觀眾不但隨著互動體驗經歷了空間意義流轉與賦予意義的過程,同時也因為演出者透過「相遇」所產生的劇場空間來發展各種對話,在虛實之間,必須不斷的進出團隊創造出的「特定時空」,進而可以拉出不同距離與視角來重新檢視自己與各種「老年」形象「相遇」的體驗並賦予意義,所以在活動中,可以感受到台上台下意識的交流氛圍十分活潑,這是在聚焦單一展演團隊作為主體來敘說呈現,或者是用旁觀者的視角來分享自己的觀察所無法達到的非語言對話效果。

我發現正是因為劇場本身就是「關乎人」的體驗設計,因此劇場與戲劇應用方法作為探索老年文化田野的關鍵意義與價值,即在於創造有溫度的社會連結,來打開關於「變老」的各種對話空間。

用自己田野調查功課的分享,來「交換」變老路上的多元風景

據說C-lab這場論壇的觀眾組成,相較於以往進入空總參加活動的觀眾群,在年齡分佈上多了許多中高年級參與者。事實上我也逐漸發現,「原來我們都不知道如何變老」這件事,的確是許多中高年級想要討論或聊聊卻很難開啟對話的問題。在探索老年田野文化的路上,一邊蒐集彙整各種媒體材料並在課堂上討論與實驗各種遊戲與互動方式,一邊也開始看見自己的課程對於年紀比我大的變老共學夥伴們,具有我自己不曾想到過的意義。

昨日是我在純青基金會首次開設「創造連結:樂齡生活多元想像」八堂系列講座的最後一堂課。這班學生相較於永和社大而言,是更跨齡跨地區的社群。有位伯伯已經80多歲了,每次上課都是從中壢搭車北上來上課,他也找來在台北的老同學一起上課;而也有50+與60歲剛退休,試圖平衡家庭責任與追求自己的熟年女性;有過去生活困苦必須負擔家計因此不太識字的阿嬤;也有嚴以律己非常認真好學的高年級生;也有在其他社大擔任生死學講師,同時也是安寧病房資深志工的女性等等。

在最後一堂課讓大家分享自身經驗的過程中,我學習也發現到,在座同學處於不同的年歲,對於生命歷程與當下的願望挑戰都不一樣,對人生態度也有很大的差異。這些相異性,也成為這堂課彼此理解共學的起點。八堂課下來,我們從理想的老後到思考人生畢業典禮前的10個願望,透過不同的視角來探索樂齡生活的多元想像。

在這個「田野場域」中,學生們的態度是非常認真的思考與沈浸在我的授課內容之中。雖然剛開始上課時,工作人員與部分同學覺得2小時知識含量過高(笑),不過後來似乎大家也開始適應這樣的模式。我也逐漸發現,自己會找資料所以建立了認真備課的形象,另一方面課程所分享的知識與訊息內容,是吸引這群同學的主要原因。

因為我在這堂課分享的視野、知識與資訊,有的同學看見了自己的價值;有的同學對於「老年」的來臨開始能夠有個方向與視角來著力適應;也有的同學則做了筆記,在與他人分享時獲得了成就感與認同;有的同學則在傾聽他人老年生命力的感受之後受到鼓舞。

我很開心知道這堂課有發揮一些「創造連結」的作用力。告別一堂課卻是一起變老的起點。同學們一邊告訴我這堂課的幫助,一方面問著我未來的開課計畫,希望未來再開課時通知。我們透過午餐作為暫時告別的儀式,但更讓我感到課程「打開對話」延續的溫度,則是來自於一邊吃飯一邊彼此分享著自己對於告別人世的各種觀察與感受。在田野裡相遇,感受到一個人作為整體的變老生命歷程,其實才是最美的風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