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與日照機構創造相遇舞台的一場實驗行動

「日照劇場 青銀共戲」課程記事 (下集)

上集連結

日照劇場:一次次創造連結的行動

有了第一次接觸,我們也開始從場域助教雯雯帶回來的永和錸工場反饋經驗與「在地知識」,累積並微調課程任務的目標。例如,在接觸溝通過程中,我們開始了解到,該中心的學員主要會以亞健康、具有輕中度失智長輩為主,他們除了有家庭生活背景的差異、有的也不見得是日日「來上學」。第一次相見歡之後,從永和錸工場給我們的建議,會發現可以讓學生的演出更「劇場」、「更活潑」,我們就會透過課堂的暖身活動與教室座位後台的排練時刻來鼓勵同學。

另外也提醒同學,這些「觀眾」組成的異質性 — 在錸工場強調減法照顧尊嚴自主的文化下,可以看到每個參與者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大家在同一空間共同度日生活有能保有自己的節奏,在其中的工作人員成為「每個人都認識而熟悉的」生活引導者,是重要的黏著劑角色。

筱玫老師的體演小品,讓我們看到表演者如何透過自身的演繹,賦予物件意義,帶領觀眾進入以角色心境呈現的場景敘事,進而體會她對於一首詩的理解(photo credit: 陳明緯)

有了場域接觸當做基礎,我們從學期初的文本分析演繹練習暖腦建立mindset,開始讓同學們更進一步來學習與思考「體演」文本的意涵。「體演文學」是筱玫老師在戲劇系定期開設的課程,透過展演,如何轉譯作品的敘事意涵與體現文化?從文本意義的拆解、角色的分析到場景的再現,其實都是一種與文本、與觀眾、與自己對話的邀請。筱玫老師為了讓同學們更理解體演的意涵,也特別準備了一段小品,她反覆演練後,在課堂上呈現。

除此之外,課堂上也開始藉由助教明緯的暖身活動設計,來讓同學們練習即興的創意合作,也更熟悉身體展演的各種可能性。在預告這次我們期待同學們可以帶一個自製愛的小禮物來送給現場長輩後,明緯邀請大家練習變形金剛組合來創意發想可以服務日照中心長輩的「禮物」。

在課堂上的即興合作練習,請同學們想像一個想要給錸工場長輩的禮物,用身體組合來呈現(photo credit: 陳明緯)

這堂課是兩位老師共授,加上兩位助教的協力,在共備課程與教學現場,討論過程看見彼此多元觀點與相互學習的激盪與火花,對我來說也是很寶貴的經驗。

第二次的場域互動,我們設計給各小組去發想展演小品的題目是3D KTV。我們得知,永和錸工場公共托老中心讓學員自己排定的課程中,唱KTV是一個許多人都喜歡活動。因此我們請該中心協助提供點歌排行榜,讓同學們組隊,從歌單中選一首曲子來演繹其中描述的故事,變成真人版的KTV節目。同學們必須利用一首歌的時間,來用表演說一段歌中故事。

同學們是要把一首歌當作一個故事的文本,或是這個故事本身會是這首歌的文本?在《戲劇的世界:過程戲劇設計手冊》一書中,作者Cecily O’Neill定義「前文本」為引發戲劇行動的各種方式。我們為我們請同學透過這個小活動的練習,除了定義角色之外,更重要的是藉由賦予角色清晰的動機,以歌曲作為焦點也是起點,在「戲劇的當下」(把此刻的展演當做某種生活或生命片段的擷取),帶領觀眾來一起建構一個劇場世界。

同學們在教室呈現MV歌曲的演繹(photo credit: 陳明緯)

在第二次的作品呈現中,我們透過歌曲,看到「故事情節、角色、道具與場景」所營造建構的動態「聲景」,如何豐富了展演的意涵。學生在一週的時間內,拍演出不同的作品呈現形式,從很走內心戲路線的劇情設計到類似百老匯集體歌舞展演,在學校排練教室,除了針對同學們的排練給予展演作品優化的建議,我們也會引導同學們把托老中心的觀眾放在心中來思考展演與觀眾的關係。

在第二次進場域的演出,也開始看到同學們在現場台上台下形成了合作關係,在等待上台的同學,會融入到長輩身邊成為帶動氣氛的觀眾。除此之外,筱玫老師作為主持人與現場活動引導者,也很用心的在流程細節設計上著力,加入了與邀請系友自彈自唱串場的橋段。而我們也從場域表演後的觀影思老作業中發現,這次演出離開前每個人送「愛的小禮物」的橋段,不管回饋反應如何,都成為「輕推」同學看見並進一步思考長輩表情與回應的動力。

從現場轉線上:情感的連結,沒有距離

考量疫情的不穩定因素可能對場域課程帶來的影響,我們在一開始的課程規劃中就在思考「遠距」展演的可能性。原本就設定,第三次的場域互動合作,要加入「遠距」的挑戰,讓同學們分成學校教室與永和錸工場兩邊來進行展演互動。同時因為前一次用歌拉近青銀連結的效果不錯,因此這次決定從歌曲延伸來設定給同學們的任務。

長輩們的日常生活習慣要習慣遠距同步互動並不容易,所以教學團隊與永和錸工場協力夥伴也持續在討論與思考是否有可行的方式。雙邊設備技術能夠同步是必要條件,而同學們如何能夠透過這樣的經驗,去思考「媒介」對於展演關係的影響,則是我們希望這個過程帶來的學習探索目標。

教學團隊一邊關注疫情,一邊持續關注國外線上劇場展演呈現的方式。我們進一步討論到,長輩生活的時空中,電視綜藝娛樂節目仍然是重要的調劑,最後決定,就請同學們再次跟新的分組成員,參考類似張菲費玉清龍兄虎弟或豬哥亮歌廳秀的概念,長出一個短劇結合歌曲的作品。線上遠距表演如同電視短劇節目,必須限制長度以免觀看者感到疲憊,我們與永和錸工場公共托老中心保持雙邊對話來思考操作方式,也沙盤推演各種可能性。我們向同學表達,會開放兩組同學來申請到托老中心現場演出,同時需要協助引導串場,另外三組同學在學校排練教室這邊演出。

同學們在排練教室上台演出,隔壁教室則是模擬遠距線上看演出的現場,師生同時體驗現場與線上的演出效果差異,也藉此更加有意識的思考鏡頭內外互動的可能性(photo credit: 陳懷萱)

但同學們想要到現場演出的意願與動機比我們預想的強烈很多。正當我們開始收到同學私下表達非常珍惜這堂課每次可以到托老中心可以跟長輩互動的機會,想要爭取小組進場域的時候,疫情升溫,我們確認了這堂課無法到場跟長輩相見,所有的小組必須轉成線上演出模式來思考鏡頭內外的互動方式。而我們也說明,我們會把大家的演出,錄製成影像給永和錸工場公共托老中心,請他們幫忙表達我們的關心。儘管我們與同學們都感到可惜,在排練課的操作上,我們就模擬遠距觀看模式,讓同學成為彼此螢幕前的夥伴來給予演出回饋。

雖然無法到永和錸工場公共托老中心現場表演,同學們精心準備正式錄影演出,想像著要把表演當作禮物,送給鏡頭外的托老中心長輩,這樣的場景,似乎讓鏡頭與界線都消失了,傳達情感連結,沒有距離(photo credit:陳懷萱(左、中),陳明緯(右)

除了技術問題之外,我們利用這次實作的機會,也讓同學們開始意識到鏡頭作為媒介帶來的演出效果差異。在排練課的時候,我們分成排練教室與隔壁的階梯教室兩個不同的空間遠距連線,藉由現場與線上相互觀摩的體驗,帶著同學們發覺,在劇場裡透過人的「動」玩「不動」鏡頭的各種可能性。在疫情急轉直下之際,我們錄製這一個個可愛而溫馨的歌中劇或歌廳秀小品會在後製之後,提供給永和錸工場與學員們分享。儘管同學們跟日照中心長輩們相處時間短暫,甚至沒有機會了解他們心中的感受,但場域的氛圍、前兩次互動接觸看到長輩的面容,都讓修課同學們開始關注生活中的長者。

當時,考量必須「居家」無法外出上學的日照中心長輩生活可能缺乏一些社會連結的刺激,原本設計的是,讓原本還能夠維持學校生活的大學生們,分組用Vlog的方式,導覽一日校園生活。然而,還沒發佈任務時,就碰到學校在疫情下停課,個人必須保持社交距離。無法小組共創作品的情況下,這個任務就成為個人影音作業來發展。在前一次任務玩「鏡頭」的基礎上,同學們一個個發展出跟鏡頭外永和錸工場長輩對話的作品,希望能夠透過同學們的導覽,帶領在家的長輩們虛擬走出家門看看年輕學子的防疫生活展演。

Vlog作品與任務說明(註:截圖經過處理)

事實上,我們也了解到,永和錸工場公共托老中心工作夥伴們在疫情期間能夠遠距關照居家學員的方式,主要是電話問安與錄製線上健康促進活動筋骨的「課程」短片分享給照顧的家屬。但他們也提到,因為疫情下長輩終日在家,無法透過錸工廠的服務分擔照顧者的壓力,家庭關係容易緊張,長輩也比較少有新的刺激。因此,我們也希望能夠藉由大學生拍攝的、輕鬆有趣的vlog短片,當做是軟化家庭照顧關係的對話媒介,豐富長輩與家屬之間交流的話題。

遠距如何共戲?

遠距如何共戲?我們從明緯帶的線上暖身儀式來「開教室」(註:截圖經過處理)

疫情下這堂課從排練教室改為線上,在這樣的情況下,「鏡頭」成為劇場本身,也迫使教學團隊的我們必須調整後續的課程規劃。在線上看著同學們跟鏡頭外長輩對話的vlog任務作業,我時而被同學們的鏡頭敘事逗樂,時而驚嘆於這個世代對於鏡頭展演與影片編輯製作的技術。另一方面,「遠距如何共戲?」老師與助教們在messanger群組中,一邊分享國內外的案例,一邊也討論這樣的課題可以如何發展。

同學們的繪本故事劇場影片(註:截圖經過處理)

雖然無法繼續與永和錸工場公共托老中心的長輩進一步發展關係,我們決定這堂課的最後1/3,讓我們先來練習遠距共戲的方式,為未來做準備。因此,接下來在線上進行排練的時候,我們仍然是請明緯助教來帶線上的暖身,接著讓同學們分組,利用視訊個人的窗格,排練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裡面貓主角不同生命關係的敘事,以這個文本發展出一個四格漫畫說故事的展演小品。同學們在兩三次的排練機會中,獲得師生的反饋,從道具與背景的使用、聲音情感表達、音樂與圖片等符號的運用等,一次次的改進作品,最後我們一起欣賞同學們製作的小品,透過視訊窗格所建構出敘事流暢的繪本故事劇場影片,感到十分療癒。

寫到這邊,接近學期尾聲了。我們跟同學們一起討論出來他們的期末任務,主題是關於青銀對話。這個任務依然是分組合作來建立線上劇場展演,沒有限制形式,但很有趣的發現是,多數組別在經歷這個學期的暖腦暖身、與場域共創連結的各種挑戰之後,希望能夠透過訪談自己身邊的不同世代,來發展與建構世代間的對話故事。在讓他們開始執行之前,我們溫柔的提醒他們注意疫情下專題製作可行性的評估與考量,同時也請他們留意田野訪談錄音錄影的倫理。下週的最後一堂課,在看到同學們的作品之前,我藉著這個課程紀錄的書寫儀式,回到這堂課筱玫老師跟我取的課名「日照劇場 青銀共戲」。

其實,「日照劇場」一直就是雙關語,你們發現了嗎?

因為疫情的發展,我們藉由這堂課的探索實驗看到,「青銀共戲」在大學教室,是一個用身體設計思考來調整心態的過程。當我們願意開始接觸與關心高齡社會下,不同世代的銀髮生活多元樣態,「共戲」本身就是創造社會連結的機制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