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遊銀髮】思樂樂的「展齡生活行不行:社區貧窮一堂課」BETA版田野隨筆
幾個月前,在台灣各地推動以戲劇方法思考公民議題的思樂樂邀請我參與他們執行香港樂施會的教案開發計畫。這次的計畫希望能夠針對國小生、國高中生與社會人士發展出教案,讓不同年齡的公民社會參與者能夠開始關注並探討社會的貧窮議題。思樂樂這些年已經陸續推出關於環境正義、霸凌等以戲劇為方法的教案,在台灣各地的國中高中走透透,運用戲劇教育導入情境角色,用劇場來設計學生,從互動體驗中理解公民議題裡各種人的複雜處境並反思行動背後的脈絡。而在這次的教案設計合作中,我與兩位在教育劇場領域經驗豐富、在不同社大任教不同課程的夥伴,負責社會組的教案研發。這篇田野隨筆記錄這次合作經驗的發想過程與教案互動的發現與思考。
「社區」作為起點:貧窮作為「我們」在地安老的議題
從知道要參與這個教案設計,思樂樂國小組、國中組與社會組教案設計夥伴們開始蒐集、分享與閱讀台灣各種有關貧窮議題討論的文獻與報導。我們思考,怎麼用戲劇方法談「貧窮」?貧窮的面貌可以如何展現與體驗?可能採取的戲劇元素與手段會是什麼?
在首次的大組共識會議裡,我們將貧窮定義為包括心理、經濟、身體上的「匱乏」不平等處境,來發想不同年齡參與者都可用自身生活經驗投入與連結的教案。針對不同年齡層要設計三套教案的教師群,在討論過程中,訂出了無論是小學生或成人參與者,都可以產生行動的目標共識:
就行動者的立場與定位來說,我們認為,以戲劇為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夠在虛實之間,讓參與者連結與同理貧窮處境下的人,而非僅是作為貧窮者的旁觀觀眾或者將貧窮標籤化或問題化變成待協助的「他者」。
換句話說,如何藉由戲劇創造連結與對話,增進不同世代社會公民的換位思考與同理能力,才是這次探討貧窮議題背後的真正目標。
社會組的教案設計夥伴,由包括我在內的三位社大老師擔任。我、伃貞老師與於勤老師分別在永和、北投與蘆荻三所不同社區大學任教不同課程,將以自己的課程成員及向外招募參與者作為教案BETA版施測的起點。
在小組會議討論後,我們決定從「在地安老」與「貧窮」的關係著手來設計這次的互動體驗。「在地安老」不只是在宅老化的居家需求,也包括社區安老的社區需求。而這個教案的設計,首先要思考的是對象(參與者)。我們發現,三個社大的三門課程學員組成,隨著在地人口組成與授課老師的課程性質有許多差異,除了我自己的課程之外,另外兩位老師實驗的班級主要是音樂、戲劇/英文相關的學員,他們對於了解與討論「老年」、「貧窮」議題的興趣與參與程度不一,且三門課程年齡層從中年一直到八九十歲的長輩都有。
課程學員的異質性除了提醒我們要兼顧在地的文化差異,也成為我們應用戲劇方法來創造對話連結很好的養分。
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認為,這個教案的挑戰,在於如何讓更多不同的人一起來關注「老年」的多元需求與「貧窮」的關係。而教案的發想,則必須從突破原本關注老年議題的「同溫層」、跳脫「助人」或「看見需求-解決問題」施與受的框架開始。
而我們就決定藉由一個關於「社區」的脈絡與「行」的問題情境設計來讓所有參與者成為必須要一起面對在地安老議題的社區共同體,同時也透過角色背景與狀況的設計,使得參與者藉由互動看見「社區」在地安老N種人的異質性以及機會命運(社會變因)對我們個人與群體的影響。
展齡「搭台」的骨架
有了「社區」作為舞台情境,我與夥伴一起思考什麼樣的議題適合討論與關照各種人在「社區」安居的需求?過去我曾經用實境實驗劇場的方式,探討閒置空間活化議題,也曾經用經過設計的同理心地圖,讓參與者看到「安老」故事背後的N種需求與想望。我想到在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分享的長輩生活需求中,行的能力對長輩而言十分重要,因此我們就決定以社區交通作為探討議題的情境,讓參與者來思考社區安老N種人對於行的需求。
在三位講師腦力激盪勾勒出這次教案的流程與框架後,我們先從社大所在地找出一個真實都會型社區作為參考,描繪其人口結構、地理位置與交通狀況。再來把社區的「人種」角色設定成幾個類型(例如:社區委員、家庭主婦(夫)、上班族、退休人員、學生等等);同時還加上了階級、健康狀況、經濟狀況等分類條件的選擇,試圖讓每位參與者透過數次選擇,以排列組合的方式,建構出獨特的角色,同時看到社區生活背後,人的複雜處境。
然而,這部分的設計隨即在我們回到思樂樂大組討論演練時被挑戰:「設計太過複雜」、「角色建構對於欠缺戲劇經驗的人可能會有些吃力」、「在只有2小時的時間限制下,這個互動可能會壓縮到課程核心想要帶入的議題思考」。同時,透過各組的回饋,我也學習到,探討議題的設計,創造戲劇的「衝突」或兩難來激發行動的動機的重要性。
因此,帶著大家的建議,我們三人再次修正教案,回想過去跟長輩互動教學上的觀察與經驗,發覺到相對於國小、中學學生,對於已經習慣被社會角色規範與現實包袱所限制的中高齡族群來說,以戲劇或遊戲方法設計的初體驗課程,的確會需要預留更多時間來引導學員打開腦洞來創造連結並激發想像力。
我們便把牌卡的概念簡化融入到角色名牌的設計。除了讓參與者自行建構角色年齡與社區居住時間、也利用將角色背景(例如經濟、健康、行動力等)的強度顯示的抽象化與視覺化(如同電玩遊戲中角色的各種能力條件顯示方式),讓參與者有更多自己想像與定位的機會與空間。
將參與者的特性放在心上,教案在角色建構與議題探討的比重上有所調整,以便入戲之後的討論可以發揮效果。於是,我們從初步的暖腦暖身階段,就邀請參與者開始連結今天要討論的議題,首先讓大家透過身體空間的移動表達對「老」的想法,並從發現相同的老後價值觀或煩惱,看見彼此。這個簡單的3D社會計量方式,可以協助引導者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觀察與掌握第一次見面的團體動力,作為後續活動即興微調的基礎。
接著,引導者帶領參與者圍成圓圈,透過一些狀態關鍵字想想自身面對老年的獲得與失去。參與者以簡單的表態動作,讓參與者可以互相觀看彼此解讀同一件事的不同想法。這個看見差異的過程,具有理解老的多元性的重要意涵。不只如此,觀看與被觀看也讓參與者的角色同時是表演者與觀眾,於是,這個空間就形成了「我們」的「劇場」。
於是我們就藉由分組設計,帶領大家建構出自己的類型角色。在進行貼上角色名牌的「變身儀式」後,大家開始進入另一個世界,成為同個「社區」的一份子。課程帶領者引導大家透過戲劇方法,透過身體展演與互動每個角色「行」的方式以及生活日常行為,讓每個人的角色立體也鮮明起來。這時候再來透過社區大會探討地方資源兩難需要有所取捨的情境設計,讓大家思考自身角色在地安老的需求以及選擇。
在讓「劇情」往前推演的過程中,引導者與另外兩位老師會互相搭配,由其中一位扮演里長,透過跟課程引導者與「社區居民」的互動,強調資源不足所造成情境的兩難 — 是要保留對社區部分人口行動很重要但是虧本的社區巴士,還是因應社區老化需求成立65歲以上可以使用的銀髮俱樂部?各個類型角色會討論兩個選項對社區生活的影響,並且向其他組解釋/拉票。在請參與者進行二選一的提案表決後,引導者卸下角色,發下了會改變角色生活包括經濟/健康/人際條件變化的「命運數字卡」,邀請參與者運用想像力來說明角色自身面對生活中的突變會如何影響他/她看待社區以及自己剛剛做出的選擇。最後,再請大家撕下名牌,從舞台觀眾的視角,檢視這場活動的經驗與發現。
用戲劇方法來設計思考的「社區貧窮一堂課」
教案的設計提供了活動框架,但更重要的還是引導者要能夠與參與者的角色即興互動來發展故事的骨肉。這個教案首次在北投社大實測。帶領者是在一人一故事劇場與不同群體組織互動經驗非常豐富的伃貞老師。北投社大參與者主要是年齡多是65歲以上、包括幾位輕微失能失智的合唱班長輩以及部分長輩的外籍看護。我在北投社大教案操作中扮演里長,協助向大家補充說明社區現況與探討議題的脈絡,以建構出社區會議的的時空。
事實上,劇場迷人而有趣的地方,就是讓人成為展演的主體:不管是臺上或臺下,人在虛實之間被賦予力量,讓「劇本」活成一個自成一格的世界。作為北投社大場次的參與觀察者,我發現對這群參與者來說,這堂課更重要的意義是提供了可以自在表達與傾聽「安老」想法與需求的對話空間。在這個情況下,戲劇框架與角色扮演等等應用戲劇的方法,可以說是一種「祈使句」的概念:因為在多了「劇場空間」的結構,使大家能夠更自在的選擇用虛擬角色或自身真實的感受來說話;同時,在這個「類真實的劇場空間」,使參與者「入戲」在展演與觀看的互動之間,透過為各種角色及其所表述的觀點賦予意義,而能夠拉出了一種對話思考的距離。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聽到了在角色外衣下,高齡參與者對於安老生活面臨匱乏處境,期待社區發揮支持功能的真切需求。此外,因為有陪伴長輩來上課的外籍看護一起加入,透過「扮演」所獲得的「魔法」,她跳脫現實生活的雇用關係,向在座的大家說出她心中對家、對未來的想望,增加了我們對於高齡社會的外籍看護照顧者生命的理解。
(北投社大教案影像剪輯:https://www.facebook.com/thinkfeelmove.tw/videos/1072699099589747/)
接著北投社大之後,是由我擔任引導者,這場永和社大對外開放的公共論壇活動,再次拉到了永和樂活共生基地舉行。我們在北投社大因應高齡長輩社群調整了活動節奏、教具的使用與身體展演的面向,並且有較多支援人力協助解說流程。而永和社大的這一場次的參與者年齡層偏向50+,較多是上過我的課程,比較習慣互動式教學與腦力激盪與表達的學生,因此從暖腦暖身的引導就比較能夠用移動的身體來形塑劇場對話空間。
如前所述,教案提供了框架,但如何讓參與者對議題討論更有感更深入、如何為參與者創造對話舞台,則需要仰賴事前與活動進行中觀察與掌握對象的組成與各種反應來調整互動方式。對於引導者來說,我認為保持「即興」的彈性,讓每次的「演出」成為共創的過程,一起探索老後生活需求並看見展齡的多元可能,是這個教案運用戲劇方法「做田野」最寶貴的收穫。
在「社區會議」中,我們會發現,參與者對於社區在地安老的設施與機能的取捨判斷,並不單純是對象與功能的考量。比如說,扮演上班族的同學提到,在都會型社區留下社區巴士的原因:「保留社區巴士不只是社區交通的考量,因為社區巴士本身就是創造連結的空間。上班族早出晚歸,與社區連結的關係,包括與鄰居的互動,可能就在這台巴士上。」而角色是家庭主婦(夫)的同學則表示:「其實很少用到社區巴士,因為娃娃車上不去。交通問題可以想想怎麼發展社區共乘;而銀髮俱樂部可以讓長輩有去處,減輕家中照顧者的壓力。」從「社區成員」表達的各種觀點可以發現,參與者不只會站在社區整體生活需求與利益上,探討資源匱乏與重新分配的可能性,也會從社區巴士與銀髮俱樂部對於不同族群的在地安老空間意義來表述個人選擇背後的脈絡。
接著,我們藉由「命運卡」的設計加入了時間變因,讓參與者有機會為角色生命推展情節,想像角色發生的意外轉折帶來的「匱乏」與「獲得」。參與者一方面透過命運卡改變角色原本生活條件與資源,另一方面思考這樣的轉折對於他們之前的選擇立場產生的影響。比如說,當家庭主夫的健康亮起紅燈,因為有外出就醫的需求,而更加重視社區巴士的服務;而退休人士因為經濟上遭遇變故,會變得在意銀髮俱樂部的社會福利功能。透過大家的討論與對話,可以看到社區裡面對各種生活需求的「我們」 — 不管是否是弱勢族群 — 會如何「應變」與「調適」個人生命與社會變遷的衝擊與影響自身對於在地安居安老的想法。
在請參與者卸除身上名牌去角色之後,我們讓大家回到自己,把剛剛經歷的過程當作一齣戲,跟真實世界裡的自己來連結,回看在這個特定空間相遇的「我們」,並反思活動體驗的啟發:「自己是年輕人,拿到的角色設定成72歲,就會去設想72歲的老人會怎麼作息。除了看到別人的位置,更看到社區全面的面向,如果大家都可以多踏出一步的話,就可以多做一些事情。」、「退休之後比不退休更忙,感覺時間不夠用,都是在忙自己的事情,從來沒有參加過里民活動,這也是給我一些檢討,多去關心公共事務」、「自己還太年輕,都在自己還可以努力的地方去做,如果結果不符理想,就會去責怪別人。今天的活動讓自己更能傾聽別人的聲音,將自己的想法在後面一點。先聽別人,再說自己,才能開始溝通」、「上課之後,會更注意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我現實中是住在公寓裏,不會參與社區中的事務。但今天的活動讓我看到,每個人對於安居安老都有自己的需求,但我們需要從社區整體的思考來參與社區發展才會變好,而不是自掃門前雪。」…。從每個人的分享中,我們也看到,透過活動體驗,除了讓大家開始思考如何避免「貧窮」的處境,同時透過設計大家換位思考,創造出彼此連結的可能。
當我們「老」在一起~劇場體驗!我們此刻與未來的人生選擇
這次的活動以戲劇為方,透過對於「匱乏」的體驗,理解「貧窮」與自身的生活的連結關係。而參與思樂樂的公民議題課程設計與帶領經驗,除了與教育劇場及應用戲劇的夥伴從發想到實踐的做中學,也讓我有機會去觀察不同社大、各種年齡的參與者對於在地安居安老的需求與想望。台灣在2025年左右就會正式進入高齡社會,而在這個社會中,其實我們都是一起變老的同學。而戲劇作為一種儀式性的活動,有助於打開對話,創造連結;同時我也相信,劇場空間建構出的虛擬「舞台」,使得展齡行動的視角與層次更加多元豐富。
6/11(二)晚上7:00在蘆荻社區大學,思樂樂第三場教案體驗即將登場,歡迎大家來體驗與探討社區資源與在地安居安老的關係:
時間:19:00–21:30
地點:蘆荻社區大學(新北市蘆洲區民族路七號(鷺江國小))
最後,也歡迎對這個教案體驗有興趣的機關團體與思樂樂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