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遊銀髮 田野隨筆】在地安老N種人:想像一個未來的家

陳懷萱(Huai-Hsuan Chen)
劇做老年練功房
7 min readNov 26, 2018
活動結束後除了幫忙復原場地,意猶未盡、一起變老的朋友們

在2018年10月底我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劃的戲遊銀髮論壇,藉由四個團隊的輪流展演,看到了劇場作為探索高齡議題的田野方法與展演實踐的多元可能性。從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參與觀察來探索文化意涵的田野調查方法,除了是讓各種展演角色更加立體的事前功課,也是演出過程中即興互動所需要的能力,掌握現場推演故事的能力,蒐集劇場空間各種形塑對話意義之文化元素的敏感度所在。

對我而言,劇場最有趣的地方,是除了展演對於「觀點」與「視角」的一種詮釋之外,演員與觀眾共同形成的「非語言」意識對話的空間。在這個演員與觀眾相遇的特定時空裡,對話不只是以說出來或做出來的形式來表現:

因為人的立體性與複雜性碰到了劇場中各種象徵符號,所以詮釋與解讀一個人的行為、情感、使用的物件、所處的空間,都是一種思考的訓練 — 要「看懂」、「體會」、「發現」角色人物的狀態,往往需要觀眾從自身所處的世界與所經歷的事物中擷取各種材料來類比、連結,進而產生意義。

也因此,劇場空間的意涵,因為人與人的相遇,自然就變得多元嘈雜,在意識眾聲喧嘩的過程中,台上台下共同創造出「戲」的意義。也因此,在前一場論壇中,藉由讓四組劇場工作者並置呈現的體驗設計,映照出田野調查/劇場工作者「以身為度」與田野/社會互動,思索老年文化意義的價值。

一起變老的N種人

除了論壇活動之外,因為得知附近社區長輩居民對於空總空間互動使用上的期待與想像中,高齡議題是其中一個重點,所以也希望透過跟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合作的機會,透過戲遊銀髮方法的實驗探索,讓空總附近的居民可以在這個開放的空間中,傾聽彼此對於在地老化的思考與故事。

然而,如同我每次在不同場合不同空間中都會強調的,我認為我們應該從「整個社會一起變老」這件事來探討「變老」裡各種人的處境,因此我希望能夠創造更多相遇可以一起對話的空間,讓高齡長輩、身處「三明治」夾心的中年照顧者,或是大學生、孩子們有機會能夠創造連結,彼此聆聽。

在這樣的脈絡下,我與女巫劇團合作,為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劃了戲遊銀髮系列第二場的共學活動,設計了一個關於故事、包含傾聽、詮釋與表達過程的工作坊。為了能夠了解對話對象,也事前針對空總附近社區居民進行初步的訪談來作為工作坊設計對話的重要參考方向。

同理心地圖作為故事分析與對話工具

強調現場即興互動來展演說故事者心情的女巫劇團,採用的是一人一故事(playback)劇場的呈現方式。女巫劇團是一個由地方志工熟年媽媽們組成的團隊,他們多有家庭照顧者的身分,在劇團的展演中,透過身體展演與對個人真實故事的詮釋,擷取故事重點呈現出來送給說故事者。一人一故事劇場每次的演出,都是種「進入田野」的過程,要能夠在短時間內建立信任關係讓觀眾願意分享自身經驗,同時以即興的表演程式把對於故事中個人感受的詮釋展演給說故事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與女巫劇團在籌備過程中,並非以「老年」作為切入點,而是決定以「身體」、「記憶」作為連結,來關照不同故事裡「家」的多元意涵。

讓相遇變成對話的開始(照片: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提供)

我將這場活動的目標設定在「創造連結」、「打開對話」、「練習傾聽」的同理心換位思考體驗;同時,因為觀眾的組成將有在地附近居民與未知領域以及年齡層的參與者,我把主軸設定在關照「在地安老N種人」,把「老」當作視角,藉由參與者(N種人)對於老後人生的經驗連結故事,來窺看社會裡各種安老的想像與實踐。

尤其,我希望能夠凸顯一人一故事劇場作為同理心展演體驗設計的潛力,所以在流程安排上,除了用連連看遊戲讓大家開始「相遇」互動外,我改造了常見的同理心地圖,讓參與者在彼此傾聽故事後,共同透過故事的轉譯分析來討論在地安老對於「人際網絡」與「生活空間」的需求與想望。女巫團隊在這個階段是各組重要的對話者,經驗豐富的她們,對於打開與發展每組的對話以及激發討論,幫了很大的忙。

三位之中有二位超過80歲的老奶奶用「社區巡守隊」的故事為在地安老賦予新的意義

在各組的分享中,我們除了聽到照顧者對於不願走出舒適圈重新認識世界的長輩的擔憂,或者附近國宅缺乏共同休閒與共餐空間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看到高齡90歲失聰的老伯伯很認真的來參加活動說著自己年輕時光榮故事時的自豪神情、聽到附近國宅的80多歲很知足惜福的長輩們如何將「巡守隊」的意義轉化為跟老鄰居老朋友一起散步聊天,一邊關心社區、一邊貢獻自身力量、一邊創造價值的活動。

90歲的高年級生與熟齡中年級生的相遇(照片:Amber Huang提供)

從這些看似不同的老後人生故事風景也看見了「在地安老」的N種想像與實踐方式;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設計讓不同年齡、不同居住空間、不同人生階段的參與者透過傾聽彼此,共同創造出一個表達與展演自身認同的舞台。而在每個人在作為聽眾與作為說故事者的身分中流轉過程中,則有機會從差異比較之中,發現或產生對於自身經驗某種新的詮釋可能。

一位來參加活動的重聽老伯伯不方便加入大家的討論,有參與者與小助理貼心陪伴聽他說人生故事,並且跟他說明正在進行的活動

一人一故事作為3D同理心地圖

下半場的活動設計上,則是透過翻轉同理心地圖的概念,讓女巫團隊用身體展演的方式來體現同理心換位思考的意涵。女巫夥伴們以「家」與「枷」為題,邀請參與者分享自身對於「安老」的各種感受與經驗,然後透過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表演程式來表現故事的象徵意義。

在這個對話舞台上,藉由女巫的呈現,觀眾看到了人獨一無二、立體且複雜的情感連結。例如,我們看見一位女兒思念仙逝父親、掛心輕微失智母親,一方面也在「變老」中摸索的心情;我們也聽見在北部或異鄉都很獨立自主生活的孫女,對於南部爺爺奶奶的愛作為「家」的支持力量的道謝道愛;我們也透過共同傾聽故事與欣賞呈現,發現「家」對於單身獨居熟齡女性而言是朋友情感連結創造的歸屬感。在這些故事分享的過程中,我們也體會到,思考「家」的意涵,與個人如何「在地安老」的實踐是息息相關的。

創造連結 作為打開對話的第一步

這次的活動,藉由故事表達、傾聽與展演,串連起參與者每個人對於在地安老的經驗、情感與各種聯想。因為活動使人相遇,因為打開了對話空間,所以每個人的故事都成為彼此的鏡子,交互作用下折射出許多色彩。我很感謝,在選前之夜,這群異質性很高的參與者能夠聚集在一起,透過故事的分享與對話,共同探索未來自身與社會面對高齡化、都市化與少子化挑戰時,對於「在地安老」的想望,以及「家」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能夠創造連結,打開對話,的確是社會一起變老的第一步。然而,如同在場參與者的反饋,在「一起變老」樂齡光譜的另一端,可能是思維與行動無法走出家門或被排除在這樣對話空間之外的人,如何關照N種人在地老化的需求,真的需要大家能夠同理並換位思考,一起重新發現人的價值。

撰文者:陳懷萱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 永和社區大學「創造連結:老後人生補給站」講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