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田野隨筆】KTV不只是KTV--樂齡消費空間意涵在於維繫人際情感連結

陳懷萱(Huai-Hsuan Chen)
劇做老年練功房
5 min readJan 11, 2019
我常透過雙親分享的日常生活點滴觀察,反思自己對於高齡社會生活與老後人生的想像。這篇隨筆透過媽媽的朋友聚會淺談長輩活躍老化的空間需求意涵。

我的爸爸今年75歲,他每年四季都會為他參與的幾個長輩自組團體親自規劃銀髮千歲團的旅遊行程,因為他知道行程節奏安排怎麼照顧大家的需求(包括上廁所、座位安排、車上活動…),除了自己準備各種知性與樂活相關資訊提供給大家,也會設計活動為同車成員創造舞台,所以每次他一揪團,很快就爆滿。爸爸的自主行動與「專案」執行力常提醒我,我們對於這樣屬於活躍老化類型長輩的「協助」,應該是為長輩創造讓他們發揮自己能力的舞台,而非過多的介入與主導他們對自己的安排。

昨天我媽媽跟一位照顧失能失智伴侶的高中好友碰面聊天。她身為朋友的陪伴,對於照顧者來說,更是一個喘息的出口。生活必須節儉的那位阿姨,跟我媽媽常常相約聊天地點,是西門町的某家KTV。兩人接近中午的時候進去,除了唱唱歌聊聊天之外,還可以藉由店家對銀髮族推出的長青方案,點餐並享用自助buffet, 所以可以在那邊坐上數個小時之外,還能夠解決午晚餐。

在電話裡媽媽描繪這個空間舒適寬敞,空氣流通,以及白天這個時段去KTV有多物超所值,她說其實這是很多長輩白天出門走走很理想的交誼場所,因為樂齡長輩白天都會想要找地方去消磨時間。在這裡有吃有喝有唱有聽,也難怪她發現其實利用這個時段來休閒娛樂的年長者並不少。

之前也曾經因為跟另一位八十歲的阿姨與她的朋友在台北一家吃到飽的火鍋店碰面,留意到過了吃飯時間的店家,在坐的都是三五成群的長輩,原因是那裏老闆在午餐時段過後不會趕客人,所以長輩朋友們會在那邊一直到接近黃昏。聽起來會覺得老闆很大方,友善高齡,但阿姨說,其實老闆也算過,長輩吃不多,用這樣的方式友善高齡其實不至於虧本。

這兩個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更為混齡的消費空間,在營業離峰時段設計嘉惠長輩的樂齡方案後,帶來了人氣,聽說已經是長青銀髮族白天的愛店。但更重要的是,也因為這樣的消費空間並非專門以銀髮族作為目標客群,所以他們比較不容易被年齡或老年「標籤化」。

由於空間也會形塑意義與認同,所以當空間及其社會活動類型或性質越單一,越可能會變成一種排除的力量。因此,「專屬」特定族群、為單一族群產生的空間功能,在保障該族群使用權利的同時,也可能形成某種區辨你我的標籤(可以想想過去「博愛座」界定了四種類型的社會成員具有優先使用權之後,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事實上,相對於白天去上歌唱班一類具有組織性機構性的「樂齡」學習場所,KTV這樣的空間則反映出老後人生樂活自主自在的另一種風(聲)景。這也讓我想起前陣子有個新聞提到,最近出現的迷你KTV電話亭不太受到長輩青睞。在KTV包廂這樣的風(聲)景中,歌唱不是主要活動或目的--長輩更在乎的是透過進入這樣的空間來賦予或體現相約歌唱背後,對於相聚時間的更深的情感連結。

不過,媽媽也提到,似乎因為著作權的關係,她們想要點的歌,常常跑不出來,因為KTV的歌都比較新,他們那個年代喜歡的、會唱也可以唱的歌單越來越少了。的確,之前新聞也提到長輩要唱自己那個年代喜歡的歌越來越難了。我在想,儘管沒有豐富歌曲的選擇,她跟阿姨未來還是會去那裡聊天談心。不唱歌(沒歌唱)還是約在這家KTV,也說明了空間本身讓他們可以輕鬆交誼自在談心才是他們更在意的重點。

這讓我開始反思,在談高齡化社會社交空間需求與設計時,可能有時沒有把銀髮族的自主性與能動性考慮進去,同時忽略了原本已經存在的休閒空間如何能夠「更加」友善高齡的可能性。其實透過日常生活觀察就會發現,對有行動力的長輩來說,白天的交誼活動空間需求並不小,目前政府與非政府組織提供有很多結構化機構化、正式化的學習或社會參與活動,比如說各式各樣的課程選擇、志工服務等等。但是已經在活躍老化路上、會自己規劃甚至創造各種連結的長輩,更加需要的是各種友善高齡的休閒與消費空間(不是所有人都愛上課啊)。

公部門怎麼用通用設計的概念讓生活休閒空間(比如說公園、運動場、圖書館、甚至人行道等)在滿足各種族群多元的需求外,能夠讓不同使用者看見並且連結(而非排擠或排除)彼此、非政府組織有沒有辦法讓樂齡友善的空間不只是課程、營利商業組織願意用友善高齡的消費環境來讓銀色經濟潛力發揮作用,都會是打開樂齡多元想像創造連結的重要功課。

本文同步刊登在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圖片引用:

Pixabay圖庫

https://goo.gl/images/VNwzb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