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見的視界:從「解剖學劇場」到「顯微鏡」

澳門劇場文化學會
劇場.閱讀
Published in
9 min readMay 28, 2020

文/李立鈞

柏林洪堡大學文化學系博士。研究專長包括影像理論、圖像史、知識史、媒介學、文化技術,關注影像跨領域、跨時代的關係。

十五世紀末,義大利帕多瓦(Padua)醫學系教授貝內代提(Alessandro Benedetti)在他的教科書中構思了一個專門用來展示解剖過程的場所:它的建築形式類似羅馬競技場或是露天劇場:在開闊、通風的環形空間中央架設著解剖台,而圍繞著解剖台放射狀排列、層層架高的座位則讓觀眾能輕易、不受阻礙地觀看場中央的解剖展示。

雖然貝內代提「建立解剖學劇場」的構思在一百多年之後才真正實現,但在維薩里留斯(Andreas Vesalius)一五四三年著名解剖學著作《人體的構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libri septem)的扉頁木刻版畫上,記錄下了一個「暫時性」的版本:在一個古典式建築的中庭中,人們在解剖台邊搭起三層木造層架。觀眾摩肩接踵地站立在層架上,環繞著位於底層中央的屍體與解剖學醫生。在圖面上,我們可以看見,觀眾或是驚懼,或是好奇,或是翻查手邊的書本、或是交頭接耳的議論著,而站立在解剖台邊的醫師恍若無視於他身邊的騷動,以一隻手指著上方,而另一隻手則拿著探針展示著腹部被剖開的女性屍體,自恃地轉過頭望向畫面外的觀者。

維薩里留斯(Andreas Vesalius)《人體的構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libri septem)扉頁插圖,1543年。© Rijksmuseum

他知道自己被圖面前的讀者注視著,並且以眼光來回應之。

在歷史上,維薩里留斯的《人體的構造》標示著一個重大的轉折:解剖學醫生不再是在講台上單純講授古代醫書的學者,而是在解剖台邊直接拿起手術刀親自解剖屍體的實踐者。除此之外,屍體也不再是被當成講解古代醫書內容的「輔助工具」,而是以其「可見性」主動製造知識並且檢驗他人或是書中說法的「直接證據」。在這個背景之下,許多科學史學者通常會將《人體的構造》推崇為「現代科學研究」的開端。不過正如《人體的構造》扉頁上「解剖學劇場」所呈現出來的場景,這邊的「科學研究」絕非現代意義下嚴謹、中性、客觀的學術活動,而是揉雜了對於真相的追求、奇觀的展示、窺看的奇想、逾越禁忌的慾望,並且交疊了許多宗教意象(譬如場中央的骷髏可以回歸到基督教中「謹記死亡」的圖像傳統,又譬如擺放在解剖台上的屍體,遙遙呼應著宗教繪畫中以透視法角度呈現耶穌屍體的方式)的展演。

維薩里留斯《人體的構造》扉頁插圖,局部。© Rijksmuseum
荷蘭萊登解剖學劇場,1609年。© Rijksmuseum

一五九四年,帕多瓦建立了第一座永久性的「解剖學劇場」,荷蘭萊登(Leiden)也隨之在一五九七年設立了相似的機構。從十六世紀末一直到十八世紀,歐洲各大城市紛紛建立起用來展示解剖過程的劇場建築。不過,如同巴洛克時代誕生的「劇場」,這些「解剖學劇場」所邀請的對象並不只限於同僚或是醫學系學生,更包括了王公貴族與負擔得起門票的中產階級。另外,由於屍體易於腐壞的特性,解剖展示通常安排於冬日傍晚舉行,於是乎,解剖展示往往是在閃爍的燭光下進行,而且在中場休息時,甚至會安排樂隊演出來娛樂大眾。從這個角度看來,解剖學劇場像是一個社交、慶典的場合,而解剖展示則更像一個隨著屍體漸次被打開、目光漸次深入身體內部的過程中逐漸達到高峰的「演出」。

圖版出自J. Ph. Tomasini,《Tomasinis Gymnasium Patavinum》,1654年。© The Internet Archive

在一本一六五四年出版的博物學著作《Tomasinis Gymnasium Patavinum》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幅描繪帕多瓦「解剖學劇場」的銅版畫。和歷史上其他諸多描繪解剖學劇場的圖像不同的是,它並未展示出醫生解剖屍體的場景,只呈現出了劇場建築與平置在解剖台上的屍體。作為觀者的我們彷彿從被縮小成模型大小的解剖學劇場斜上方,由上而下「望進」了建築漏斗型的「身體」,並且隨著環型階梯座位圍欄逐漸收縮、聚攏,最終聚焦於解剖台上尚未被打開的屍體。這邊,目光所「穿透」的建築體亦預示了屍體將被剖開、層層檢視,並且毫無遺漏地被攤展開、暴露在觀眾視線下的命運。

如果十六世紀末開始在歐洲廣為興建的「解剖學劇場」具現的是一種人們穿透肌膚、探索身體「內部空間」的慾望的話,那麼在十七世紀開始廣為運用的「顯微鏡」體現的則是一種探索「微觀世界」的渴求。無論是「解剖學劇場」或是「顯微鏡」,它們都連結著歐洲科學家十七世紀以降對於人類感官世界的不信任,而它們的目的也都在於讓原本「不可見」的未知世界/視界透過儀器、媒介與悉心控制、嚴密校準的實驗系統得以顯現出來,並且以一種令人驚駭/驚嘆、戲劇化、奇觀化的景象呈顯在觀者面前。[1]

十七世紀的德國耶穌會教士、博物學家柯爾希爾(Athanasius Kircher)曾寫道:顯微鏡向我們證明了,許多我們原本以為完全不具有生命或是靈魂的事物其實充滿了生機。倘若沒有透過顯微鏡,我們將不會知道,醋酸和牛奶中其實充滿了無數蠕蟲。在英國科學家虎克(Robert Hooke)1665年出版的《顯微圖譜》(Micrographia, or, Some physiological descriptions of minute bodies)中,他首先展示的是透過顯微鏡聚焦觀察的「針頭」與「點」。藉此,他向讀者展示的也是極微小、尋常的事物之中存在的「另一個」充滿著毛邊細節、粗糙紋理的世界 — — 一個外於我們普通感官經驗之外的真實世界。

虎克(Robert Hooke)1665年出版《顯微圖譜》(Micrographia, or, Some physiological descriptions of minute bodies)中的「針尖」與「點」,1665年。© The Internet Archive

時間持續向前推移,人類持續深入不可見的微觀世界。

一九三一年科學家發明出的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不僅提高了顯微鏡的解析度與放大倍率,更以「電子」取代了「光」,成為了探索在光學顯微鏡下不可見事物表面(或是其內部結構)的工具。事實上,今天肆虐全球的新冠狀病毒(COVID-19)即是仰賴電子顯微鏡才得以顯現在我們眼前的病原體。

回顧由「解剖學劇場」到「顯微鏡」的這段歷史,我們回顧的不僅是人類如何看得更透徹、看得更清晰的歷史,也是一個世界如何變得再也無法徹底穿透與再也無法徹底看清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始終沒有改變的是我們對於不可見世界的恐懼,與一探其究竟的慾望。

[1] 一直到十八世紀中,「theater」一字並未單純意指「劇場」或是「戲劇」,譬如它亦被運用來指稱在花園內以噴泉、雕像佈置出的環境設施。在這個脈絡中,「theatric」意味著一個經過加工、處理的自然環境,並且始終隱含了「透過媒介物與藝術技法,讓事物秩序得以顯現」的涵義。

《劇場閱讀》2020年5月

Vol 010・Issue 48

演疫時代

●編輯台

演疫日常/文:莫兆忠

●檔案室

樂生院 — — 隔離與歧視下的烏托邦/文:楊禮榕

●專題:演疫時代

隔離的景觀 — — 疫病期間重讀Artaud/文:郭亮廷

交纏在疾病、光影與劇場的現場之間 — — 探討《病理誌》的美學與醫學/文:張潔盈、陳一云@Drama Collaboratory

不可見的視界:從「解剖學劇場」到「顯微鏡」/文:李立鈞

●觀察:疫境下的劇場生態

合約之約 — — 劇場人談權益與人情/文:卓早言

劇場產業正常化的契機/與談人:楊淑雯、張寶慧、李孟融

●讀書

從《盲目》到《盲流感》/文:潘璧雲

●人間氣象

之光/圖、文:許斌

●專欄

〔劇情周邊〕駐場實景演出計劃「鄭家⼤屋」筆記二/文:黃庭熾

〔小徑默寫〕恐怖與瘟疫的時間速寫/文:周伶芝

●城市故事集

有人把謊言放進水塘/文:雄仔叔叔、圖:梁倩瑜

●特稿

評論,讓意義碰觸,又或是沒有救藥的自戀?/文:謝杰廷

主編:莫兆忠

副主編:吳思鋒

編務助理:羅德慧

資料及校閱:羅德慧、吳思鋒、莫兆忠

行政及推廣:盧頌寧、梁健婷

藝術指導、平面設計:鄭志偉@Somethingmoon

封面及頭像插畫:黃詠思

作者:楊禮榕、郭亮廷、張潔盈、陳一云、李立鈞、卓早言、潘璧雲、謝杰廷

專欄作者:雄仔叔叔、梁倩瑜、許斌、周伶芝、黃庭熾

出版:澳門劇場文化學會

定價:
MOP/HKD 35

NTD 150

關於《劇場.閱讀》

《劇場.閱讀》季刊創刊於2007年,為澳門現時唯一且最長壽的劇場期刊,十年來立足澳門,連結世界華語地區的劇場發展。2018年起從免費派發轉型為公開銷售,探訪澳台港三地劇場文化的共同議題,展開劇場與社會的跨界思考,並增加分別以創作、記錄、閱讀等不同面向,邀請各地劇場工作者、評論人撰寫每期專欄,一起「思考劇場.閱讀時代」。

網上訂購請至:
http://bit.ly/paf-order

讀冊生活:
www.taaze.tw

澳港台銷售地點一覽

澳門
-連勝街no.47 art space — 澳門劇場圖書室
边度有書.有音樂 Pin-to Livros & Musica
井井三一繪本書屋 Júbilo 31 Books
慢調書旅
文化公所
文采書店
金記報攤 (俾利喇街及雅廉訪大馬路交界報攤)
和記報攤 (新馬路)

香港
-kubrick(油麻地店)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 Bookstore

台北
-浮光書店
- 唐山書店/唐山出版社

彰化
-有此藝說 Art Says

花蓮
-孩好書屋
-時光二手書店

高雄
- 三餘書店 TaKaoBooks

嘉義
-島呼冊店

台南
-曬書店×新營市民學堂
-唐恩Down House

更多資訊請參考:《劇場.閱讀》臉書專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