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及其錄像

劇場閱讀第53期 編者的話

文/莫兆忠

在半中不西的生活形態下,我的童年生活,幾乎沒有出現過任何今天我們稱為「劇場藝術」的事情,中學時代終於從校園中接觸到叫「話劇」的新事物,而當時大多數參與其中的年青學子,參照對象其實都是影視中的「戲劇」,在創作和表演上就出現了劇界前輩批評的「分場過多」、「表演沒有舞台感」的「問題」。可是在一年才看不到兩三部專業戲劇演出的地方,「戲劇」的養分可以不來自影視嗎?而澳門也沒有專門的戲劇院校,表演的脈絡大都自TVB始。後來愈來愈多的外地專業劇場作品引進,愈來愈多戲劇學院畢業生回澳發展、教學,「劇場」才看似跟影、視分了家,直至近年網上短片、頻道大行其道,戲劇演員、網片演員又層層疊疊起來。

回顧電影的誕生與興起,它跟劇場之間早有太多糾纏不清的關係,互相借力彼此挑戰,澳門土生葡人作家飛歷奇在〈澳門電影歷史「默片時代」〉一文中書寫了二十世紀初,早期澳門電影院的資料,以及他自己親身見聞的戲院經歷,當時放映默片有樂團現場演奏,而電影院除了放電影亦會舉辦歌劇、音樂會等現場演出(這情況延續至今)。另外,就是中國人看電影的狀況,他說「早場和七點半場的場次是上座率最高的。它們幾乎都被中國人包了。由於這些中國人大部份都看不懂默片電影的英文字幕。夜場時,總有一個人站在大廳一側的講台上,用中文高聲講解。這是一個眞正的故事講解員,掙大錢的藝術家。他不是按字幕作死板的翻譯,而往往是加上一些自己的理解,並增加一些對話,一句句地解說。遇到觀衆之間出現不三不四的人或打架鬥毆的人,他就抬高噪音,加重語氣,並以手勢相助,好像現在跑馬場上或足球場上講解員一樣。當放映幻想片時,解說員的聲調很細小,好像躲在墳地裡說話一樣。要是出現愛情、離別或流淚的畫面時,講解員的聲音顯得有些顫抖,有時還會停頓下來,有時亦帶着一種抒情的語調。當演員抽泣時,解說員亦好像在哭泣。」[1]可以想像當時觀眾看到電影影像與現場演員同步進行的畫面,幾乎就是今天被稱為「跨媒體」的演出,可是那些早期的澳門華人電影觀眾,大概不會想那是「跨」,而是當它們本為一體。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戲劇活動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進入重生期,曉角劇社力求在舞台敘事手法、表現風格上尋求突破,同時也深受當時香港新浪潮電影的衝擊,在演出中「擺脫『三一律』模式,強調以燈光控制舞台的『時』、『空』,打破舞台的時空限制,一如電影般在時空上任意縱橫,力求電影感和加強戲劇節奏⋯⋯」[2]電影的美學特點,借用於劇場敘事當然並非「曉角」首創,隨著電影的流行、舞台技術的更新發展,二十世紀中期,阿瑟.米勒等劇作家已將「閃回」效果在舞台上發揮光大,只是在八九十年代的澳門仍然是劇界中不同前輩的爭論焦點而已。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澳門劇場與錄像的關係大概只有一、作為劇場演出的內容,在演出中播放的短片或非敘事影像;二、作為演出的現場記錄;三、演出預告片。主體仍然是劇場的現場演出。然而自二〇二〇年初開始,在新冠疫情反覆衝擊下,群眾減少,表演場所經常關閉,現場演出經常要改為線上直播或錄播,劇場界似乎又再重新思考現場與錄像之間更多的可能性。在現場都不容易的情況下,劇場的錄像除了記錄表演現場之外,它還可以是什麼?即使是現場的記錄,是不是可以多走一步,讓這個記錄有更高的觀賞性?如果它在表演現場以外拍攝呢?還算是劇場嗎?這些都是有待解答的問題,或無題。

[1] 摘自飛歷奇,〈澳門電影歷史“默片時代”〉,《文化雜誌》中文版第十二期,澳門文化司署出版。同時載於刊物之網上版 http://www.icm.gov.mo/rc/viewer/10017/260。

[2] 摘自李宇樑︰〈澳門的戲劇〉,《澳門文學論文集》,澳門文化學會、澳門日報,1988年3月。

《劇場.閱讀》2022年7月
Vol 015.Issue 53.劇像錄

編輯室
❑ 劇場及其錄像/文:莫兆忠

專題:劇像錄
❑當劇場錄像不只是「現場記錄」/文:卓早言

❑溝通,靠的不只是科技 — — 莫倩婷的挫敗之慾」/文:卓早言

❑故事與腳/文:馬慧妍

►文本
❑《等冬冬》錄像版/分鏡劇本:盧頌寧

►人物

李銳奮(1962–2022)

►攝影

李銳奮(1962–2022)

►觀點

❑《Todos Fest! 共融藝術節》分享會簡錄:再邁交流平台進發/文:娜娜

►故事

❑科學昌明/文:雄仔叔叔、圖:范世康

主編:莫兆忠
副主編:吳思鋒
編務助理:羅德慧
資料及校閱:羅德慧、吳思鋒、莫兆忠
行政及推廣:盧頌寧、梁健婷
藝術指導及平面設計:鄭志偉 @Somethingmoon
作者:卓早言、馬慧妍、娜娜、盧頌寧

專欄作者:雄仔叔叔、范世康

劇場閱讀 季刊
ISSN:2078–0516
定價:澳門幣/港幣80元整、新台幣 360元

發行日:2022年7月
出版及發行:澳門劇場文化學會
地址:澳門媽閣街三十六號中山新邨第三座十樓D座

電郵:macautheatre@gmail.com
網址:www.macautheatre.org.mo
Facebook/Medium:劇場閱讀

本刊物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發展基金資助部份出版經費。

關於《劇場.閱讀》

《劇場.閱讀》季刊創刊於2007年,十多年來立足澳門,連結世界華語劇場發展,採訪華語劇場共同議題,展開劇場與社會的跨界思考,並分別從創作、記錄、閱讀等不同面向,邀請各地劇場工作者、評論人撰寫專欄,一起「思考劇場.閱讀時代」。

網上訂購請至:
http://bit.ly/paf-order

讀冊生活:
www.taaze.tw

更多資訊請參考:《劇場.閱讀》臉書專頁
劇場閱讀網上版:https://paf.macautheatre.org.mo/

澳港台銷售地點一覽

澳門
边度有書.有音樂 Pin-to Livros & Musica
井井三一繪本書屋 Júbilo 31 Books
Universal Gallery & Bookstore 萬象畫廊書屋
文采書店

香港
kubrick(油麻地店)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 Bookstore

台北
浮光書店
唐山書店/唐山出版社
流民棧

►宜蘭
舊書櫃

彰化
有此藝說 Art Says

花蓮
孩好書屋
時光二手書店

高雄
三餘書店 TaKaoBooks

嘉義
島呼冊店

台南
曬書店 ×新營市民學堂
唐恩 Down House

►屏東
有情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