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創作,失語的劇場— — 和李宇樑談《怒民》、「雲龍舞蹈團」

澳門劇場文化學會
劇場.閱讀
Published in
13 min readSep 22, 2020

文:黃詠思

澳門劇場文件展2019及2020策展人、文字工作者、刺繡女工

記憶不一定可靠,人需要有各式各樣的記錄方式,才能將歷史以多角度呈現。澳門劇場文化學會一直致力整理本地的劇場資料,除了安放在書架和文件櫃裡,亦嘗試以展覽形式呈現,還原更多鮮為人知的場邊故事,如去年筆者有幸參與《⌘O — — 90’s 澳門劇場文件展》,以舊場刊刻劃九十年代的劇壇面貌。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之下,劇場陷入停擺,演出接二連三地取消,但正正在這種不知何去何從的時勢,不是更加要把消失了的演出記錄下來嗎?筆者再次與學會合作,策劃了《Nowhere To… 澳門劇場文件展2020》。

消失像是眼前一黑的狀態。展覽空間由暗至明,再由明至暗,透過燈光設計帶領觀眾具象地感受「消失」,觀看過程就在看得見與看不見之間。方正的空間裡,兩端各擺放著一檯展品,一邊是二○二○年本應出現卻又沒出現的藝術節、劇場演出和相關項目,另一邊是二○一九年或之前消失了劇場活動,如因颱風影響而告吹的演出、因節目調動而無聲無息地失蹤的演出、因演員被拘捕而中斷的演出、因講者被拒入境而取消的劇場課、甚至追溯到最古老的紀錄 — — 因受文革影響而停辦神功戲⋯⋯原來各種消失的原因,竟可拼湊出另類的劇場發展脈絡。漆黑的文件夾、相框與透薄的紙張,試圖隱藏文獻、照片、場刊、書籍、剪報和新聞稿,然而即使一片漆黑,這些歷史依然存在,極具重量。

「 文件展」展示被消失的演出。 攝影:李佩禎

不怒的劇本,噤聲的證據

在展覽導賞活動期間,引起最多人討論的文件是《怒民》劇本。相關的消失證據記載於二○○○年由澳門基金會出版的劇本結集《澳門當代劇作選》裡,編者穆欣欣在前言〈八、九十年代澳門戲劇狀況概述〉提到李宇樑創作的劇本《怒民》在招待葡國戲劇老師訪澳時演出,讓戲劇界質疑「出賣民族尊嚴博取外(國)人讚賞」,最後被曉以大義修改成「不怒」版本,而原版卻是已經消失無蹤。

三十多年前的《怒民》成為「文件展」中最受關注的部份。攝影:李佩禎

今天圖書館會把「敏感」刊物下架,不過,舊時劇本消失算是「死因無可疑」,由於影印費高昂,文件一般用藍靛紙以手寫形式複印,要完整保存相對不易,李宇樑表明因經歷搬屋和移民,該劇本早已遺失。據書中前言所載,《怒民》「原劇描寫一個駐守中國邊防的執法人員因其職責與民族感情對立而引發的內心衝突:體內流着相同血脈的『他』理解冒死偷渡的偷渡者,但阻截同胞、破壞他們寧以生命換取對生活的追求卻是他的職責。在一次追截中,開槍與不開槍令他陷於痛苦抉擇,觸發了他對忠誠、職責及對同胞之愛的懷疑」1。為了查證上述事件,筆者約訪李宇樑,故事版本跟以上大致相同,不過他指出該書第五十七頁中所刊載的並非《怒民》,而是名為《死巷》的劇本。

開槍或不開槍,演或不演

兩個劇本都和偷渡有關,原因是太貼近現實了。「那個時代有個偷渡潮,內地有好多人游水落嚟,結果半途不夠氣力就浸死了,所以每日都有浮屍。」偷渡客順理成章成為他的創作題材。《怒民》在歷史上演過兩次。他憶起,曉角話劇研進社原本準備於「澳門話劇匯演」把《怒民》搬上舞台,而大概在一九八二年的冬天,因招待從葡國來交流的戲劇老師,幾個本地劇團需輪流演出,於是曉角先拿出該劇其中一段演繹,這次第一次。

短短的一段戲描寫水警糾結於開槍或不開槍的心路歷程。時代背景已不合時宜,但關於職責與良心的思考,放諸今天仍然值得討論。「他流著中國人的血,他明白偷渡客為何要偷渡,為何不要命,那麼他應遵從職責還是讓那班人上岸呢?」李宇樑認為劇本創作動機是人性上的探討,「怒民」既不是虛構出來亦無貶損中國,那是每日打開報紙就看到的事實。當時《怒民》深得現場的葡國官員、記者及觀眾歡迎,奈何正當現場拍爛手掌要求下周重演時,那一夜他們就被其他劇團私下勸告勿再演此劇。這些人是誰?他直言敏感,不便多談,又指曉角承受著極大壓力。最後劇社成員經商議決定重演,而且為表明立場,全體團員還穿著同一制服出現,作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出。

藝術不能投票決定

《怒民》原本該於「澳門話劇匯演」重演,不過據一九九九年出版的《澳門戲劇史稿》2中提到,匯演由澳門戲劇界於一九八三年一月廿六及廿七日攜手合辦,在永樂戲院連續兩晚上演四個劇目,書裡記載曉角演的是《死巷》,原因是「有份演出的團體說若用這個劇本,就不可以參與演出。」那一次,社員選擇妥協,為了不在舞台上被消失,只好讓劇本消失,把憤怒的《怒民》換成沒那麼尖銳的《死巷》,著墨於被遺忘的偷渡客,在社會中成為弱勢群體的狀態。同一劇本,如今夠膽再做嗎?李宇樑指「搞藝術,你一驚就不能生出任何創作」,「大陸拍電影有二十條指引,咁你點搞創作呢?」

其實相似事情並非首次發生,把時間推前一點,一九八零年曉角還有一套講述官商勾結的長劇《危城》沒上演,同樣是出自李宇樑手筆。八十年代早就出現買不起樓的現象,他藉以針砭時弊,但因團員意見不合分成兩派,最後經投票以一票之差而被「DQ」(取消資格)。後遺症是劇社解體,有些人認為藝術不應該妥協,有些人則認為要面對現實,最後因理念不一,有人留下,重組劇社架構;有人離開,如李宇樑辭任會長一職。他強調藝術與美學不能投票。「譬如燈如何亮,佈景如何放置。藝術好個人,不能以集體投票決定。」

問到那時候的劇團會否都自我審查,李宇樑認為正是因為沒有自我審查,才發生以上事件。「至於其他團則不清楚,他們相對較溫和,大多演經典劇,基本上只有曉角做原創劇。」經典劇目已廣為觀眾熟悉,容易消化,也是賣座保證,相反原創劇本需花大量時間琢磨,而且排練時間及成本高,未必人人願意做。八十年代,澳門風氣仍屬保守,在創作路上能與曉角並駕齊驅的就只有「雲龍舞蹈團」。

解散了的傳奇舞團

今年六月底舞蹈總會於舊法院大樓辦《Macau Dance Since The 70s 「過去・現在・未來」之舞蹈四十年展覽》,展出多份舞蹈界的文獻,當中重現一個已絕跡舞壇的名字 — — 「雲龍」。「當時澳門沒有獨立舞團,只有學校舞蹈組,『雲龍』就是由聖若瑟教區中學舞蹈組發展出來。」由於發展漸見成熟,一九七七年開放校外人士加入,李宇樑成為舞團一份子。舞團由夫妻檔陳偉正與李妙容領班,他們同是校內的舞蹈老師,熱愛創作,原創作品甚多,特色是以中國舞為主,加入民族舞、蒙古、新疆及現代舞等舞種。在一九八八年雜誌《澳門脈搏》就把該團形容為節目多而新及對演出認真,不但邀請不同風格的編舞家將舊舞重編,而且勇於嘗試將各種元素和舞步融入其中3。

《澳門脈搏》月刊,一九八九年一月,第二期封面。提供:澳門劇場圖書室
舞蹈總會展出三本罕見的「雲龍舞團體」特刊。 攝影:莫兆忠

「他們訓練嚴格,要求高,培養大批高水準的舞者,對澳門影響好大。」積極的「雲龍」會邀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曹誠淵來教課,又會赴台到林懷民的「雲門」旁聽,而且不斷往外地參加比賽,走勻東南亞演出,獲獎無數。李宇樑憶起講述越南難民為偷渡葬身大海的《越》,又想起改編朱自清的作品,當時邀來美國黑人舞者演繹《背影》中的爸爸,其創新破格之舉往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從各種文獻資料中所知,舞團於一九八九年隨著夫妻移民美國而解散4,對舞蹈的野心與視野也隨之而去。讓人留意的是,該年的《澳門脈搏》曾以〈『雲龍』話散伙就散伙與『羅生門』門外牽出問題〉5為題,質疑舞團停辦與教區出現權力鬥爭有關,這段小插曲大概也甚少人提及。不過李宇樑不相信,表示教區十分支持:「我說的未必作準,僅作參考,當時主教很支持舞團,羅玉成校長全力支持,亦全靠學校資源,舊聖若瑟擁有偌大的體育館才可以培訓和練習。」

創作的斷層和失語

這件「羅生門」事件在今天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雲龍」離去後,澳門的舞蹈創作似乎出現了極大斷層。李宇樑認為直至一九九六年「石頭公社」的出現,才算是創作才再次萌芽,然而「石頭」也不全然是以舞蹈為主,它傾向發展舞蹈劇場。關於這幾年的發展,「詩篇舞集」總監何雅詩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發表的碩士論文〈澳門當代舞蹈發展之探討 — — 以三個澳門當代舞團為例〉亦曾作深入分析,在此不再贅述。而對於「雲龍」的消失,李宇樑則嘆可惜:「如雲龍仍在,相信舞蹈風氣同水準都好好,加上開設了兒童、青少年及成人班,若當時繼續發展下去,我覺得今時今日澳門的舞蹈會更加不同的局面。」

從展覽中回顧四十年來澳門舞蹈創作的狀況。 攝影:莫兆忠

從曉角堅持演出《怒民》而群起表態,可見站在劇團或創作人的角度來看,演或不演,問題在於,消失的不只是一個站台的機會,而是表達的自由。如同文件展中各種消失或被消失的演出,它們曾經都是想要發言的證據,光是今年上半年的消失紀錄累積下來,就反映出劇場處於近乎失語的狀態。回看舞蹈界曾經由創作不斷的狀態突然出現劇烈轉變,由八九年到九六年足足經歷了七年的創作真空期,筆者不禁激進地想,創作的消失,是否也意味著藉由藝術說話的權利也一併消失?抑或,光是仰賴某些前行者代為發聲就足夠?今天的劇場文件展,同樣在提出相同的疑問。

創作的消失,是否也意味著藝術表達權利的消失? 攝影:莫兆忠

展覽名稱︰No Where to…澳門劇場文件展2020

主辦單位︰澳門劇場文化學會

日期︰二○二○年六月十七日至七月十六日

地點︰澳門劇場圖書室

展覽名稱︰MACAU DANCE SINCE THE 70S‘ 過去 · 現在 · 未來’ 之舞蹈四十年展覽

主辦單位︰澳門舞蹈總會

日期︰二○二○年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三日

地點︰澳門舊法院大樓

註︰

1. 見鄭煒明、穆欣欣編︰《當代澳門劇作選》,澳門︰澳門基金會。二○○○年三月第一版。頁44至45。

2. 見田本相、鄭煒明主編︰《澳門戲劇史稿》,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頁37。

3. 見姬寒碧︰〈略談海浪歌、牧馬姑娘之歌與雲龍舞蹈團的專場演出〉。《澳門脈搏》,一九八八年六月,第二期。頁16。

4. 例如二○○一年由澳門舞蹈協會出版的《澳門舞蹈發展二十年 公元一九八○至二○○○年》則指「舞蹈團於一九八九年八月結束,陳偉正夫婦移民美國。」而二○○四年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舞越濠江︰澳門舞蹈》也是說︰「一九八九年,陳、李夫婦移民美國後,舞蹈團解散。」

5. 見胡曉風︰〈『雲龍』話散伙就散伙與『羅生門』門外牽出問題〉。《澳門脈搏》,一九八九年一月,第二期。頁16至17。文中引述《教友資訊》中當時羅玉成副主教的訪問,羅回應「教區出現權力鬥爭」時提到︰「十二年的經營而有解散的抉擇,其間的原因不只是教會內的事,也涉及環境、人際關係、經濟、心理、社會、政治等因素。」

《劇場閱讀》2020年8月

Vol 011・Issue 49

數位之後

●編輯台

消失/文:吳思鋒

●檔案室

疫情下的澳門演出(二○二○年一月二十二日至七月三十日)/整理:莫兆忠、梁健婷、黃詠思

●專題:數位之後

數位網絡時代的表演與個體性/文:王柏偉

混和與摩擦的現場 — — 二○二○柏林劇場匯演「舞台開箱 — — 劇場的數位實踐」論壇評記/文:陳佾均

疫情衝擊下,重新定位網絡時代下的劇場/文:Lawrence

●觀察:消失的檔案

「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中的檔案,消失,身體與再記憶/文:張懿文

消失的創作,失語的劇場 — — 和李宇樑談《怒民》、「雲龍舞蹈團」/文:黃詠思

●人間氣象

網.聚/圖:許斌

●專欄

〔劇情周邊〕駐場實景演出計劃「鄭家⼤屋」筆記三/文:黃庭熾

〔小徑默寫〕無有之鄉的聆聽/文、圖:周伶芝

●城市故事集

現場/文:雄仔叔叔、圖:梁倩瑜

●評論

盲評論中的偽視覺/文:許家峰

●特稿

牯嶺街小劇場再出發/整理:編輯部、劉沁

劇場閱讀季刊 復刊號

Vol 011・Issue 49

數位之後

主編:莫兆忠

副主編:吳思鋒

編務助理:羅德慧

資料及校閱:羅德慧、吳思鋒、莫兆忠

行政及推廣:盧頌寧、梁健婷

藝術指導及平面設計:鄭志偉@Somethingmoon

封面插畫:COLAKA

頭像插畫:黃詠思

作者:王柏偉、陳佾均、Lawrence、張懿文、黃詠思、許家峰

專欄作者:雄仔叔叔、梁倩瑜、許斌、周伶芝、黃庭熾

劇場閱讀 季刊

ISSN:2078–0516

定價:澳門幣三十五元整

定價:新台幣一百五十元整

發行日:二○二○年八月

出版及發行:澳門劇場文化學會

地址:澳門連勝街四十七號澳門劇場圖書室

電郵:macautheatre@gmail.com

網址:www.macautheatre.org.mo

Facebook/Medium:劇場閱讀

本刊物由文化局及澳門基金會資助部份出版經費。

關於《劇場.閱讀》

《劇場.閱讀》季刊創刊於2007年,為澳門現時唯一且最長壽的劇場期刊,十年來立足澳門,連結世界華語地區的劇場發展。2018年起從免費派發轉型為公開銷售,探訪澳台港三地劇場文化的共同議題,展開劇場與社會的跨界思考,並增加分別以創作、記錄、閱讀等不同面向,邀請各地劇場工作者、評論人撰寫每期專欄,一起「思考劇場.閱讀時代」。

網上訂購請至:
http://bit.ly/paf-order

讀冊生活:
www.taaze.tw

澳港台銷售地點一覽

澳門
-連勝街no.47 art space — 澳門劇場圖書室
边度有書.有音樂 Pin-to Livros & Musica
井井三一繪本書屋 Júbilo 31 Books
慢調書旅
文化公所
文采書店
金記報攤 (俾利喇街及雅廉訪大馬路交界報攤)
和記報攤 (新馬路)

香港
kubrick(油麻地店)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 Bookstore

台北
浮光書店

流民棧
唐山書店/唐山出版社

宜蘭

舊書櫃

彰化
有此藝說 Art Says

花蓮
孩好書屋
時光二手書店

高雄
三餘書店 TaKaoBooks

嘉義
島呼冊店

台南
曬書店×新營市民學堂
唐恩Down House

屏東

有情書

更多資訊請參考:《劇場.閱讀》臉書專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