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遠的旅行

澳門劇場文化學會
劇場.閱讀
Published in
6 min readJun 28, 2021

劇場閱讀第51期編者的話

文/吳思鋒

正式採訪之前,在台北市藝術統合研究會(藝統會)的教室,旁觀,同時忍不住跟著林絲緞老師向學員下的引導指令,模仿地做著。漸次,纍纍感受到每一道簡單清楚的指令,或移來的道具,對於被現代醫學判斷為有障礙的學員來說,皆功能與美感兼具;每一組明確使用不同身體部位的動作背後,不知來自多久,彼此經年相處的體會與理解,以及無法解釋、未曾消止的毅力與意志,想著想著,頭皮發麻。三小時課程最後,學員們各自即興,搭著他們感興趣,充滿細緻結構的音樂而律動。

課程結束後,進入正式採訪,又是一個震憾;林絲緞老師忽然說,少有人做到「教育」,因為它是從個人特質去提升、去推,而不是大家都一樣,所以需要的本錢非常大。身為於戒嚴時期行走美術界的人體模特兒,在當時策辦美展、攝影展、舞展,屢開風氣之先,卻在日後毅然決然投入舞蹈教育工作,這又是多繁複、豐饒的自我教育歷程!

以林絲緞老師專訪,與許斌的人物攝影破題「學習場」,也讓編輯部原從「藝術的教育」發想的本期題旨,有了更開闊的想像。教育本有由上而下之意,但我們沒有興趣蒐羅各種藝術教育個案,或把它變成一種可教的方法學,而是試圖通過自我教育(啟蒙)、傳承的不可翻譯與再創造、教育現場與藝術教育等面向,展開多樣、另類的想像。理想上,藝術教育接近的是刻劃知識解放的時刻,及創造身體解放的場域,它移動於體制內外,過去與未來之間。

尤其,本期內容一部分側重於「表演者」,因為表演者是在第一線體現「劇場做為一個身體實踐場域」的腳色,如〈上課啦,劇場人! — — 澳門表演者育成之路〉對近年澳門劇場表演訓練計畫的梳理、鎮日在醫院陪伴病童「紅鼻子小丑醫生」,如何轉化醫院現場的沉重與未知等。關注民眾劇場、應用劇場的黃馨儀,則深入採訪校園現場及參與教育政策的教師與劇場工作者,引我們一窺表演藝術在義務教育的暗與光。而「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提供的《我們清醒,於是反抗世界的無窮反覆》口述影像文本及舞作錄影連結,雖挾帶當前的文化平權功能,但我們亦可藉此探索從非語言的舞蹈到語言的轉述之間的翻譯性。

另一方面,自本期始,亦為《劇場.閱讀》又一次改版,從原先的一年四期,改版為三期採線上版(paf.macautheatre.org.mo),五月和十一月則發行兩期紙本。不可或缺的,依然是香港講古佬雄仔叔叔那些說不完的故事,和許斌的後台攝影。

學習場,不免離題想起蕭紅的《生死場》。抑或,近讀《話語:申榮福的最後一門課》,申榮福為曾入獄二十年的韓國思想家,該書由他在聖公會大學最後一次教授「人文學專題」的內容整理而成,二十年的獄中學習與思考,是為內裡的核心。而評論家王墨林在推薦序,引用了他說的一句話作結:「開始了一個很遠的旅行,就是走上自我改造的道路。」

《劇場.閱讀》2021年5月
Vol 013.Issue 51.學習場

編輯台
❑ 很遠的旅行/文:吳思鋒

人物
❑ 自主的身體 — — 林絲緞談藝術統合教育/訪談:姚立群、整理:編輯部、劉沁

►攝影
❑ 林絲緞/許斌

觀點:表演教育的現場
❑ 上課啦,劇場人! — — 澳門表演者育成之路/文:卓早言
❑ 兒童街舞劇場《+1=us?》:兒童/街舞/舞蹈教育
❑ 作為小丑醫生的表演者 — — 周韋廷、朱怡文的自我學習

►文本
❑《我們清醒,於時反抗世界的無窮反覆》口述影像文本

專題:教育現場的表演
❑ 為了在人與人的藝術中相遇
❑ 訪戲劇工作者與獨立學者陳韻文/文:黃馨儀
❑「九年一貫課程」以後的表演藝術教學/文:黃馨儀
❑ 在第二專長之外,探尋可能的鄉鎮表演藝術教師/文:黃馨儀
❑ 戲劇要獨立成科,師資是關鍵 — — 戲劇教育在澳門/文:卓早言

個案
❑ 澳門教育劇場的在地經驗 — — 以「草莓田」《骨籠》的實踐為例/文:林麗珊

故事
❑ 阿媽走佬/文:雄仔叔叔、圖:范世康

主編:莫兆忠
副主編:吳思鋒
編務助理:羅德慧
資料及校閱:羅德慧、吳思鋒、莫兆忠
行政及推廣:盧頌寧、梁健婷、馬慧妍(台灣發行)
藝術指導、平面設計、封面插畫:鄭志偉 @Somethingmoon
作者:卓早言、Lawrence、梁家綺、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黃馨儀、林麗珊
專欄作者:雄仔叔叔、范世康、許斌

劇場閱讀 季刊
ISSN:2078–0516
定價:澳門幣/港幣80元整、新台幣 360元

發行日:2021年5月
出版及發行:澳門劇場文化學會
地址:澳門連勝街47號澳門劇場圖書室

電郵:macautheatre@gmail.com
網址:www.macautheatre.org.mo
Facebook/Medium:劇場閱讀

本刊物由文化局及澳門基金會資助部份出版經費。

關於《劇場.閱讀》

《劇場.閱讀》季刊創刊於2007年,為澳門現時唯一且最長壽的劇場期刊,十年來立足澳門,連結世界華語地區的劇場發展。2018年起從免費派發轉型為公開銷售,探訪澳台港三地劇場文化的共同議題,展開劇場與社會的跨界思考,並增加分別以創作、記錄、閱讀等不同面向,邀請各地劇場工作者、評論人撰寫每期專欄,一起「思考劇場.閱讀時代」。

網上訂購請至:
http://bit.ly/paf-order

讀冊生活:
www.taaze.tw

更多資訊請參考:《劇場.閱讀》臉書專頁
劇場閱讀網上版:https://paf.macautheatre.org.m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