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幸福工作站訪問紀錄

Nancy Yu
南西的筆記本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un 5, 2020

*組織沿革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原本也在616據點,之後搬到行天宮
-616幸福工作站
原有司法業務-保護管束
協會搬離後,以課輔為主,負責預防工作
合作組織從社工/心理師轉為學校輔導室
隨組織型態轉變,下修服務年齡到國小
現今司法業務僅餘「假日輔導」(每月一次)ex機車無照駕駛

*推廣方式
-臉書粉專,一天1–2篇發文
-與學校實質合作(因屬於民間單位,在學校業務順序居後,因此會配合學校需求,協助性別平等宣導等,或藉由戲劇演出接觸學生,並藉此宣傳)
-期望與教會合作,與「社青小組」保持聯繫,希望藉此提供「全人協助」 (定期與教會聚會)
-目前為松山區唯一兒少據點(大安區無)
-與其他據點無橫向連結,各地因應社區風氣,作法不同,無法複製
隸屬社會局兒少科

*社區家庭
-需求家庭多為新移民、隔代教養
-由於父母需花大量時間從事低門檻工作,對小孩照顧次序較後

*與家長溝通
-多為家長開始重視到問題,組織才順勢介入
-希望讓家長能夠「理解情緒」,但不以「改變」作為交換條件

*周邊居民關係
-積極與附近住戶打好關係,獲得回應「以前都有轟隆轟隆的摩托車聲,現在比較沒有了」
-周邊住戶多為老人,獲得肯定後會不時捐款

*輔導工作
-多為家長主動帶小孩來,會對小孩進行組織內容說明的二次溝通,若小孩無意願,通常會讓家長先和小孩再次溝通
-讓小孩漸進式融入,先認識環境,且通常讓他們在4pm左右到訪,此時組織內小孩多陸續來到組織,會由小孩表示歡迎;且若為相同學校、社區,常有共同話題

*輔導內容
-4pm先玩,5pm開始寫作業
-不要求把作業全部寫完,至少要說出「今天有幾項作業」,對自己負責

*活動時程
-暑假為活動高峰期
-各式才藝活動ex魔術、戲劇、繪畫、音樂 (非補習班定位,主要為興趣培養,讓孩子有抒發管道、也可藉此與人社交)
-提供家長「親子課程」
-「兒少為主,家庭為根,社區為中心」
-年末「社福園遊會」

*人力
-三位工作人員(分別負責班級課輔、體驗教育、捐款等)
-志工、實習生(一天各兩位,與孩子比例約在1:2–1:3)
-以「圍毆」方式,靠人數取勝
-志工/實習生目的為作為學習楷模,期望穩定(至少一學期),誘發學習動機、提供陪伴「你不是要把他們不會的全教到會,而是提供他們學習動機」
-提供家長一個補習班/課輔以外的選擇

*組織風氣
-穩定學生約12人
-部分為亞斯伯格、過動等特教學生
-年齡約從國小-國三
-學生間連結不一定強(過強反而會引發在組織外的男女問題etc),但學生會和老師有連結
-提供在學校被霸凌的學生相對友善的空間
-以「品格」為核心價值,比起體制內「考試」,更重視培養「學習」興趣

*戲劇治療
-以「玩遊戲」代稱,後也使用「戲劇團體」的名稱
-以對話、扮演方式,試著解決孩子人際、社交問題,得以自我覺察
ex巧拼、樂高、用情緒做沙拉

*宗教背景
-第一任秘書長出自「更生團契」,但616本身較無宗教色彩
-基督教信仰用於一些實際互動措施,如飯前禱告,培養感恩的觀念

*拒學問題
-轉介到組織多是後期,目的並非使其返校,而是建立「多元智能團體」,使其有其他學習方式
-引導大於教導

*組織成效
-藉由與孩子培養關係,讓他有地方可以去,並可就近觀察服裝變化、言行,進行評估或進一步重點工作
-舉辦講座與家長保持聯繫,以便發生問題進一步處理

*與孩子關係的開始與結束
-彼此是「工作關係」,並非朋友或師生
-一開始就會告知關係的開始與結束
-會有儀式性的慶祝、證書、回顧,著重於每年「獲得了什麼」
-在孩子長大離開後,有時孩子遇到問題還是會回來,或組織人員會造訪他們工作場域

*青少年定位
-為「相對弱勢」,但多無法從外表讓人認為是需要幫助的群體,且因人們都經歷過青少年時期,因此會認為「我相信你也能和我一樣走過來」

*政府政策
-多為「殘補式」措施,無積極預防,或有較創新的計畫
-在老人與小孩間,有投票權的老人相對更受重視
-組織不積極改變政府政策,而是因應當前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