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季氏》 11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Lmcsilver Lee
古書.古人.思維.心安
4 min readMay 15, 2020

--

孔子提出他歡察人間世的二種標準:一,真的看到,二,聽到。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白話譯:
孔子說:「見到善良,像是趕不上似的;見到不善,像是被水燙了似的。我見到過這樣的人,我聽到過這樣的話。隱居起來尋求自己的志向、維護正義實現自己的理想,我聽到過這樣的話,沒見到過這樣的人。」

這真的很儒家,入世。但,我的入世,可能和你想的不同。

孔子提出他歡察人間世的二種標準:一,真的看到,二,聽到。

然後有有二組對照表:
看到 + 聽到 vs 沒看到 + 只聽到

我們可以看出來,「看到」這個標準對孔子而言是重要的。

但,為什麼?

因為孔子談德性,孔子不是談「玄學」,不是談「超世間的精神實體」。
孔子談的是德性。

而德性如果可以被意識到是「德性」,那唯一的方法是:在活生生的人之肉體身上呈現出來,被看到。

我不否認玄學,我不否認形而上,我也不否認超世間精神實體,但,那又如何?

只要你去談「德性」,那就是指:在活生生的人的肉體身上所呈現的某種行為,而有所被感受出為是某種意義。

德性,向來指向肉身。

脫離肉身,而試圖在某種外在客觀物去談「德性」,那德性就變成「規範」,就是物化的德性。就是脫離了「源始基地」的德性。

雖然,德性很難不走向物化,這甚至是德性本身的自然運作。有點像海德格爾談的存在歷史的「自顯自隱」。德性必要彰顯,但也因為彰顯了而很難避免物化。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這種談法,就是「非肉體」的德性,就是德性被客觀化的過程。

那是被對象化了的德性,而不是活生生的肉身所「讓….走出來」的德性。

所以,孔子: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
《论语.季氏》 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白话译:
孔子说:「见到善良,像是赶不上似的;见到不善,像是被水烫了似的。我见到过这样的人,我听到过这样的话。隐居起来寻求自己的志向、维护正义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没见到过这样的人。」

这真的很儒家,入世。但,我的入世,可能和你想的不同。

孔子提出他欢察人间世的二种标准:一,真的看到,二,听到。

然后有有二组对照表:
看到 + 听到 vs 没看到 + 只听到

我们可以看出来,「看到」这个标准对孔子而言是重要的。

但,为什么?

因为孔子谈德性,孔子不是谈「玄学」,不是谈「超世间的精神实体」。
孔子谈的是德性。

而德性如果可以被意识到是「德性」,那唯一的方法是:在活生生的人之肉体身上呈现出来,被看到。

我不否认玄学,我不否认形而上,我也不否认超世间精神实体,但,那又如何?

只要你去谈「德性」,那就是指:在活生生的人的肉体身上所呈现的某种行为,而有所被感受出为是某种意义。

德性,向来指向肉身。

脱离肉身,而试图在某种外在客观物去谈「德性」,那德性就变成「规范」,就是物化的德性。就是脱离了「源始基地」的德性。

虽然,德性很难不走向物化,这甚至是德性本身的自然运作。有点像海德格尔谈的存在历史的「自显自隐」。德性必要彰显,但也因为彰显了而很难避免物化。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这种谈法,就是「非肉体」的德性,就是德性被客观化的过程。

那是被对象化了的德性,而不是活生生的肉身所「让….走出来」的德性。

所以,孔子: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