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衛靈公》19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Lmcsilver Lee
古書.古人.思維.心安
4 min readMar 31, 2020

--

孔子講的,「「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恰恰是一般習氣對反的,恰恰是要你從上述這種一般的習氣中,超拔出來。

白話譯:
孔子說:「君子衹怕自己無能,不怕沒人瞭解自己。」

背下來。真的。你這輩子要用來跟自己說,機會很多的。

孔子會講出這句,而你聽起來很有感覺,那大概是因為你看到很多人的行為恰是相反的:
一天到晚去怪別人,卻從不想一下自己算什麼東東?

「一天到晚去怪別人,卻從不想一下自己算什麼東東?」,這才是一般的人生常態;
孔子講的,「「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恰恰是一般習氣對反的,恰恰是要你從上述這種一般的習氣中,超拔出來。

那很不容易,真的啊。所以,這句,你可能特別有感。

那麼,去做吧。

這是「行法」,修行的方法。行法,本來往往就是和人的一般習氣對著幹,所以才是「行法」。

行法,所以要去做,「行」。

例如,大家其實生命都很動盪。所以,「打坐」才是行法。

打坐,是和我們一般而言動盪不安的心,對著幹的一種「調整自己」的方式。所以是行法。尤其是佛家而言,根本就是「通法」,最基本的入門起手式!

來,能不能用這句:「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來當作「調整自己」的方法呢?

如果可以,你的生命就會變化。

生命變化,你和「這世界」的關係自然會起變化。

當你從國小變到大學時,這世界是不是起了變化了呢?對,你和世界的「關係」不同了。

既然,你和世界的關係不同了,你和這世界的可能性,不就是又開了另一窗口了呢?

所以,「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不是一句安慰你的話,而是人生邏輯的必然性。

只要你真的能夠有這種修行的能力:「君子病無能焉」,那麼,人生邏輯的必然性,自然會把「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帶到你的面前。

只要你去做「病無能焉」(A),那麼,真的很奇怪的,你自動的就會「不病人之不己知」(B)。

這不是做兩件事。這是做了前者(A),後者(B)自然就會被帶出來的。

這就是修行的「效果」,一種做A帶出B的效果模式。

都到了大學了,你還在乎那個小學時跟你搶玩具的同學罵你的話嗎?
都到了大學了,自然有大學的朋友來找你。

你只要讓自己上大學。

如果只是國小,卻天天罵沒有大學的朋友來找你,那就是:「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反面寫照,即:「平人不病無能焉,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白话译: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无能,不怕没人了解自己。」

背下来。真的。你这辈子要用来跟自己说,机会很多的。

孔子会讲出这句,而你听起来很有感觉,那大概是因为你看到很多人的行为恰是相反的:
一天到晚去怪别人,却从不想一下自己算什么东东?

「一天到晚去怪别人,却从不想一下自己算什么东东?」,这才是一般的人生常态;
孔子讲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恰恰是一般习气对反的,恰恰是要你从上述这种一般的习气中,超拔出来。

那很不容易,真的啊。所以,这句,你可能特别有感。

那么,去做吧。

这是「行法」,修行的方法。行法,本来往往就是和人的一般习气对着干,所以才是「行法」。

行法,所以要去做,「行」。

例如,大家其实生命都很动荡。所以,「打坐」才是行法。

打坐,是和我们一般而言动荡不安的心,对着干的一种「调整自己」的方式。所以是行法。尤其是佛家而言,根本就是「通法」,最基本的入门起手式!

来,能不能用这句:「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来当作「调整自己」的方法呢?

如果可以,你的生命就会变化。

生命变化,你和「这世界」的关系自然会起变化。

当你从小学变到大学时,这世界是不是起了变化了呢?对,你和世界的「关系」不同了。

既然,你和世界的关系不同了,你和这世界的可能性,不就是又开了另一窗口了呢?

所以,「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不是一句安慰你的话,而是人生逻辑的必然性。

只要你真的能够有这种修行的能力:「君子病无能焉」,那么,人生逻辑的必然性,自然会把「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带到你的面前。

只要你去做「病无能焉」(A),那么,真的很奇怪的,你自动的就会「不病人之不己知」(B)。

这不是做两件事。这是做了前者(A),后者(B)自然就会被带出来的。

这就是修行的「效果」,一种做A带出B的效果模式。

都到了大学了,你还在乎那个小学时跟你抢玩具的同学骂你的话吗?
都到了大学了,自然有大学的朋友来找你。

你只要让自己上大学。

如果只是小学,却天天骂没有大学的朋友来找你,那就是:「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反面写照,即:「平人不病无能焉,病人之不己知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