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布希 — 真實與虛構交會的魔法

Fabia Lin
叮叮咚創作研究室
4 min readOct 29, 2018

2018台中國際動畫影展於十月中圓滿落幕,今年主題是奇幻與真實兩個迥異元素的交會。焦點導演請到英國實驗動畫大師保羅布希(Paul Bush)。Fabia受TIAF之邀撰文介紹這位挑弄電影語彙的影像頑童。

保羅布希(Paul Bush)

【本文原刊於2018台中國際動畫影展手冊】

把1940年的電影片段重新拿來演出,卻不是以鏡頭為單位,而是以影格為單位,讓演員照著原本的畫面,像假人般一格一格靜止擺出,一張張拍攝下來後再連續播放。這些「表演」雖然看起來跟原本片段十分接近,卻都是製造出來的,不是真有過這些動作。這是英國動畫家保羅布希2001年的作品《變身怪醫》(Dr Jekyll and Mr Hyde)。你問為什麼如此大費周章?他可能會說,那是為了讓我們重新看見電影的魔法。

變身怪醫(2001)

保羅布希以停格實驗動畫聞名,常用的技法包括真人動畫(pixilation)、活動照相(moving photographs)、曠時攝影(time-lapse)和底片刮畫(scratching on film)。不過,與許多動畫人不同,技法並不是他獻身的對象,真實與虛構交會的火花才是他的興趣所在。

例如採用底片刮畫的《但丁神曲》(His Comedy, 1994)、《古舟子詠》(The Albatross, 1998),和《秘愛》(Secret Love, 2002),雖然視覺風格強烈,就像一般的表現性動畫一樣,但其實都是從既有的經典版畫或實拍影片轉繪而來。

但丁神曲(1994)

又例如曠時攝影的作品,包括《新宿武士》(Shinjuku Samurai, 2004)、《在瑞士中心旋轉》(Central Swiss, 2006),前者在新宿街頭,後者在瑞士的滑雪聖地,攔下數十人詢問願不願意在鏡頭前拍五分鐘的曠時攝影,結果構成了有著濃濃紀實意味的地區人物群像。

保羅布希擅長讓無生命的事物產生奇特的生命感。《家具之詩》(Furniture Poetry, 1999)的主角是日常傢俱;《五分鐘進化論》(While Darwin Sleeps, 2004)是昆蟲標本;《縮時博物館》(The Five Minute Museum, 2015)則是博物館的歷史文物。保羅布希讓它們動起來的方式,並不是像偶一樣去操弄它們,而是將大量同樣屬性的事物壓縮在一起,彷彿它們共享同一個靈魂,躁動不安。

五分鐘進化論(2004)

1996年的《擬像》(The Rumour of True Things)也是一個特殊的作品,裡面都是為了科學、研究而產生的影像,來自軍事、醫療診斷、科學實驗室,以及車輛測試影片。把這些影像嚴謹地組織在一起,儘管沒有旁白說明,卻述說了關於我們自身的故事。

擬像(1996)

影片確實是說故事的好工具。不過,保羅布希不只是想說故事,他還想讓觀眾看到影片裡的每個影格,那些欺騙我們眼睛和情感的影格。電影裝置其實是一種干預,為了和觀眾分享電影這個黑盒子的秘密,他將電影的干預推到極致,讓不會動的動起來,把動個不停的定下來。

在現今數位科技發達,AI就可以合成影像的時代,停格動畫如此古老的技藝,還可以做什麼?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惑,一定要看看保羅布希2018年甫完成的《百變摩托車》(Ride),這部片用了上千部摩托車,把影格的連續/不連續做了極為創意的發揮。在古老的技藝裡面,藏著電影勾人的魔法。

百變摩托車(2018)

【以上所有圖片來源:台中國際動畫影展TIAF主辦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