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動的時代做一個「專業的人」(上):像屁一樣瞬間消失的價值

Fabia Lin
叮叮咚創作研究室
7 min readJun 6, 2018
“An iMac with “Do More” displayed on its screen on a wooden desk” by Carl Heyerdahl on Unsplash

網路和數位科技在過去三十年來快速發展,大幅改變了人類社會,在過去,擁有某種「專業」,就是擁有某種專門的知識、專屬的工具。然而,在快速演變的新科技環境裡,手中的工具很快都會過時;我們認真選擇科系,努力培養「專業能力」,可能很快就不足以解決面對的問題。成為一個專業的人,在這個時代,指的是什麼?

專業焦慮

前不久有個備受矚目的新聞,創校一百五十年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首次有台灣籍學生站上畢業典禮講台代表致詞。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非常優秀才能做到,然而這位傑出畢業生的致詞,卻以焦慮為主軸,她說:「這個世界的轉變難以預測,而且轉變得比任何時候還要快,而我們手上的工具,可能隨時都派不上用場」(註1),她用在柏克萊的第一天遇到的「破冰挑戰」來形容這種焦慮,當時學院主任在桌上擺了槌子、測量尺、湯匙等工具,要他們各自選一個出來,選完才知道,手上的工具是要用來打破一個超大冰塊直到剩下剛好一公斤,當時她看著自己選擇的湯匙,感到十分沮喪。

競爭激烈的世界,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我們都希望做出正確的選擇,投資在有用的知識技能上,然而我們如何知道今日的選擇足堪面對明日的任務?面對不確定的明日,可有解方?葉采衢在致詞中提到創意、思辨能力、團隊合作、生命的意義等等,最後提出的解方是,如果再參加一次破冰挑戰,她不會擔心自己選了什麼工具,「因為重點不是手上的工具,而是心中的意志」(註2)。

不論「心中的意志」是不是好處方,把責任從變動的外在移到可掌控的自身,這種想法上的調整多少可以給人力量。不確定的年代,我們更渴望把握住什麼。因此,儘管後現代的各種思潮不斷強調事物的相對性、普遍道理之不可能,人們仍然迫切渴望規則,希望變動的表象底下存在不變的真理,當掌握那真理時,面對變動就不再痛苦。

洞悉本質,掌握必然?

這是為什麼趨勢預測的書如此受歡迎。美國科技趨勢專家Kevin Kelly在2017年出了一本書叫做《必然》(Inevitable),書中提出十二種形塑未來的科技驅力,他認為:「特殊的科技進程原本就會偏好特殊的成果。⋯⋯我們『聽從』科技偏好的方向,讓我們的期望、規章和產品臣服於科技的基本趨向,就能把科技的好處發揮到極致。」(註3)

多麼美好的承諾,抓住這些「必然」,就是掌握數位科技的本質,就會做出學習上、專業上最好的選擇,擁有最高的競爭力。但,除了死亡以外,世界上真的存在「必然」嗎?Kelly說:「這些力量都是軌道,不是定數。它們不預測我們最後會在哪裡,只告訴我們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必然會走向哪幾個方向。」(註4)Kelly用模糊的語彙,解釋著必然既是必然也不是必然。其實我們何嘗不知道,就算有成功的公式存在,有太多成功的人是異軍突起,不在公式裡。

跳脫常規,出奇制勝?

於是,還盛行著一種解方,是強調「創新」或「創意」。創意很重要,在我們的時代更是迫切需要。四處都在談論創意,創意組織、創意經濟、創意領導、創意料理、創意健身⋯⋯,企業舉辦創意工作坊,學校開設創意學程。創意已經成了現代企業的驅動力,也變成個人自我實現、追求卓越的關鍵之一。創意應用如此廣泛,也就沒有單一的定義;但大致上追求的就是,不管手上籌碼如何,都能用絕妙的點子來突圍。基本的策略則如同自古以來許多求取新觀念的方法,是去打破已經定型的思考框子,站在另一個角度以創造出全然嶄新的看法(註5)。

如此說來,回頭看Kelly的「必然」,似乎也有這樣的意味。他所探討、揭露在我們面前的科技「本質」,時常讓讀者有撥開眼前霧翳之感。其真正的價值,也許不在於預測科技走勢,而是鼓勵讀者鬆動既有價值觀。例如其中一項驅力「流動ing」,指的是數位資訊可以輕易製造無限個複本的特性,任何文化產物包括音樂、書籍、影片等一旦數位化,就必然成為免費的複本,而既然複本不要錢,想要獲利就必須要找到「比免費更好」的東西。又比方說「使用ing」,認為數位化蓬勃發展的結果,將改寫「擁有」的定義,使用權會繼續取代所有權,未來我們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東西都不在自己名下,卻可以取用。再例如「提問ing」,是因為網路上有各式各樣的答案供人選擇,答案變得廉價,問題因而變得更具價值。電腦可以回答問題,卻不能提出問題;在數位時代,提問比解答更具力量!

因此,書中十二個對於數位科技的剖析,都有提供新思維的作用。教人擺脫類比時代的舊觀念,重新看待數位時代的「商品」、「擁有」和「資訊價值」。

有了思維上的新意,才能有作法上的創意。然而人的思維傾向朝著一定的路線,上上下下,以求前進,如此能帶給我們理性與穩定的感覺,但也是我們思維上的枷鎖(註6)。說不定,在變動的時代,所謂專業的人,反而是能夠離開固定價值觀,向別的若干不同規範去移動探索的人。

擁有屁一樣的價值

日本漫畫家水木茂從小熱愛繪畫,一生創作不綴,產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這樣一位勤奮工作、精益求精的漫畫家,在九十三歲出版的自傳式漫畫中,直爽說出對人生的看法:「人生若是想要追求某種絕對性的價值,那內心一定會變得很脆弱。所以應該要找出像屁一樣會瞬間消失的價值,然後獲得滿足就好。」(註7) 把價值觀視為屁一樣可以變動的東西,是水木茂經歷戰亂與蕭條、經濟的起飛與泡沫,一直活到新的二十一世紀,仍然可以熱愛生活、活躍在他的專業上的基本態度。是否瞬間消失的價值,代表了什麼可掌握的價值?

其實,我們的時代所遇到的問題,不見得是這個時代獨有的。我們時常會忘記,人類進入工業時代時新舊社會的斷裂,二次大戰之後世界的巨變,當時的人們都非常辛苦的在變化的浪潮中翻騰。他們不斷用「史無前例」來形容社會巨變下的專業危機,事實上也發展出了應對的智慧。那些智慧在今日仍然有用,只是得從現今的角度來汲取。有趣的是,與水木茂的大師妙見也有所呼應。

那就是下篇要談的東西。

註1:葉采衢文,李立心譯,〈葉采衢在柏克萊大學畢業典禮演講全文〉,《天下雜誌》網路版,2018年。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0010

註2:同註1。

註3:Kevin Kelly著,嚴麗娟譯,《必然:掌握形塑未來30年的12科技大驅力》,2017年,頁30。

註4:同上,頁40。

註5:Edward de Bono著,余阿勳譯,《水平思考法》,1991年,頁3。

註6:同上,頁8。

註7:水木茂著,林琬清譯,《我的每一天》,2017年,頁122。

謝謝閱讀,本文同步刊於「叮叮咚創作研究室」部落格。叮叮咚是由一群努力於創作和論文的數位人文領域研究生共同創立,定期在「叮叮咚創作研究室」分享創作理論、研究方法、實作經驗,及自我探索心得。歡迎從粉絲頁持續得到分享通知,也歡迎加入分享的行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