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睡眠障礙!— 聽聽神經學家的入睡錦囊妙計

「你最近看起來特別不一樣,好像比較有精神?」

「嗯,最近終於睡得比較好了。」

「真的假的?你是怎麼辦到的?」

「我看了一本書,照著上面的方法去做,真的有所改善。」

「什麼方法?教教我吧!最近一堆報告纏著我,害得我晚上焦慮到沒辦法睡覺!」朋友拉著你的手哀求道。

看著朋友臉上的熊貓眼,你決定分享自己的秘方,以終結身邊朋友的睡眠障礙。

「仔細聽好囉 — — 」

保持涼爽有助睡眠

先前我們提到,夜間燈光會阻礙睡眠,因此若要幫助入睡,減少夜晚的燈光照射量(包括藍光的使用)絕對是個有效的做法。除此之外,環境的溫度也決定著你今晚是否能輕鬆入睡。

想成功啟動睡眠,我們的核心體溫必須降低約攝氏一度,因此過冷的房間比過熱容易入睡。位於下視丘的一群熱敏感細胞能夠偵測到核心體溫降低,一旦低至某個門檻,這些細胞便會把訊息傳給相鄰的視交叉上核(還記得上次提過,視交叉上核調控著褪黑激素的釋放),溫度降低的訊息加上自然減弱的光線,這兩樣資訊告訴視交叉上核,可以釋放褪黑激素了,於是你便順利進入睡眠。換句話說,夜晚的褪黑激素濃度不僅取決於黃昏時日光的消失,還有與日落同步發生的溫度降低。

我們的身體除了被動地感受環境溫度以外,也會主動調節核心體溫。其中一種方法是利用皮膚表面遍佈的血管,稱作動靜脈吻合(arteriovenous anastomoses),主要分布在手、腳和頭。這些血管讓血液在皮膚表面流經大片範圍,靠近周圍的空氣,形成良好的散熱系統。因此在睡眠開始之前,溫暖的手腳有助於皮膚表面血管擴張,達到通風散熱的效果,使核心體溫降低,進而快速引發睡眠。

這可以反映在睡前用雙手捧水洗臉的習慣。有些人可能認為臉上的潔淨感能夠幫助睡眠,但其實這對睡眠並沒有影響。主要原因是手和臉的表面都佈滿血管,因此不管是冷水或熱水,都能幫助熱從皮膚表面散失,以降低體內溫度。

同時,這也解釋了我們為什麼會在睡覺途中把手和腳伸出棉被外,因為核心體溫變得過高,雖然我們通常不會意識到。不聽話的手腳會幫助身體核心降溫,同時也幫助入睡及維持睡眠狀態。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入睡機制是傳承了人類祖先所遵從的自然法則。和現代人相近的人類始祖智人,是從非洲東部接近赤道的地區演化而來,當地的年溫差並不大(約攝氏正負三度之間),但日溫差在冬季可達正負八度,夏季則為正負七度。在一些未經工業化的文化當中,人們仍過著與日夜溫度循環協調的生活,睡在通風的小屋中,沒有任何加溫或冷卻系統,半裸著睡覺。這樣與自然共處的生活,使他們的睡眠時間適當又充足。

然而現今我們所處的工業化文化,在生活環境與自然界之間築起一道屏障。在住家裝設空調設備,加上棉被和全套睡衣,創造出幾近恆溫的睡眠空間,使我們感受不到夜晚自然降低的溫度,下視丘無法發出降溫訊號,也就無法順利釋放褪黑激素。此外,我們的皮膚也難以散熱,讓核心體溫降低的效率變差。

在一般的寢具和睡衣條件下,一般人理想的睡眠溫度大約是攝氏18.3度,這是在平均狀況下,實際上最適合的溫度還受到年齡、性別、生理狀況影響。多數人在設定臥室溫度時,常設在過於溫暖的攝氏21~22度,這可能讓睡眠量與睡眠品質變差。當睡眠臨床醫師在治療失眠患者時,通常會確認他們的房間溫度,然後要求病人把目前設定調低個兩三度。

若你還是不相信,可以參考相關研究當中一些有趣的實驗。例如科學家曾製作過一種全身控溫睡眠裝,上面佈滿了錯綜復雜的細小管子,宛如人造血管一般遍佈全身。每個部位的人造血管可分別注入水流,以達到分區控溫的功效。他們以這種服裝進行實驗,只要對手和腳加溫約攝氏0.5度,就能讓這些區域的血管擴張,進而散出藏在身體核心的熱。他們發現,穿上這種服裝的受試者,即使是年輕健康、本來就可以很快入睡的人,他們入睡的時間還是縮短許多,比平常快了20%。

這些科學家決定進一步向兩個睡眠有困難的族群挑戰:年長者族群與失眠症患者。結果如同預期,年長者睡著的時間快了18%,失眠症患者的成效更顯著,入睡時間快了25%。

不僅如此,當受試者的體溫維持較低一整晚,他們穩定的睡眠時間也增加了。在穿上這套服裝以前,這些人在後半夜醒來,無法繼續睡覺的機率是58%,而透過溫度控制服裝的幫助,機率跌落至4%。甚至連睡眠腦波品質也提升了,特別是非快速動眼睡眠深沈有力的腦波。

生活中我們很可能已經歷過類似的體驗,例如在睡前泡熱水澡。很多人認爲讓身體暖呼呼的能幫助入睡,但其實剛好相反。是因為泡過熱水後,血液會流到體表,當你從浴缸出來後,擴張的體表血管會很快把體內的熱散發出去,於是你的核心體溫突然下降,讓你能更快睡著。

定時睡覺,定時起床

除了燈光和溫度,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也提出一些基本健康睡眠守則,這邊列舉其中幾項:

  • 建立固定的上床和起床時間,即使週末也一樣。
  • 只有在要睡覺時才躺到床上,避免平時在沙發小憩。
  • 睡不著時不要一直躺在床上,離開床鋪做一些舒緩放鬆的活動,直到睡意恢復。
  • 如果晚上睡覺有困難,應避免白天的小睡。
  • 學習在睡前放慢腦袋的運轉速度,減少引起焦慮和煩惱的想法產生。
  • 不要在臥室裡視線所及的地方放置時鐘,避免半夜盯著時鐘看的焦慮。

如果你沒辦法每項都遵守,猜猜看最重要的是哪一項?答案是第一項。人是會依習慣行事的生物,每天同一時間上床,同一時間起床,久而久之便能建立穩定的睡眠。若是週末睡得較晚,不但不能完全補償週間的睡眠缺乏,也會造成星期一早上更難早起。

每天都在同樣時間起床,意味著多數人必須使用鬧鐘。使用鬧鐘有件需要注意的事,那就是不要使用貪睡裝置,並習慣鬧鐘響一次就起床。這是因為被鬧鐘強硬喚醒的人,血壓會突然升高,心律也會加速,這是由於神經系統的戰或逃反應忽然啟動。而你若使用貪睡裝置,表示每隔一小段時間你就得恫嚇自己的心血管系統一次,長期虐待心臟和神經系統可能造成深遠的不良影響。

為了叫醒自己,人類也發明出許多充滿創意的鬧鐘,例如有一種鬧鐘上面有一盤形狀各異的積木,各自放置在形狀相配的洞裡,早上鬧鐘響鈴時,不僅會爆出尖銳的聲響,還會把這些積木噴得滿地都是,你必須把所有積木放回各自的洞中,鬧鈴才會停止。另一種更殘酷的設計,是碎紙機鬧鐘。每天睡前拿一張鈔票塞入鬧鐘前面,早晨鬧鐘響起時,你必須趕快醒來並即時關掉鬧鈴,否則鬧鐘會把你的鈔票切碎。

除了早晨的鬧鐘,你也可以設定鬧鐘提醒自己睡覺,我自己就有這麼做。雖然要確實在鬧鐘響鈴後就去睡覺,大概還需要超凡的意志力才能辦到,不過的確能讓上床時間不至於延後太晚。倘若執行上有困難,在聽見鬧鈴響時,你可以反覆想一想這則教條:要擁有健康的睡眠,必須堅守的就是定時上床,和定時起床。

參考文獻

Walker, M., ( 2020 ).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姚若潔譯:1版)・遠見天下文化。(原著出版於2017)

--

--

台大心理系系學會學術部
《怦然》

台大心理系系學會學術部每個學期都會不定期舉辦各方面與心理學相關的講座和活動,以及心理學普及文章,歡迎大家一同參與! 相關的報名和活動資訊都會在粉專公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