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之外──性別議題與社會工作

台大社工系學會學術部
台大社工杜鵑花節
9 min readApr 14, 2020

2020/3/28/何宣逸、吳智超

在近幾年間,隨著#Metoo運動的延燒席捲全球演藝圈、體壇,<82年生的金智英>一書從韓國開始使大眾發覺東亞女權低落的問題,到這兩年台灣的性別平權公投、同性婚姻合法化等重大歷程,性別相關的議題,不論是性別歧視、性騷擾、同性戀等都漸漸受到人群重視,同時也是一項爭議不斷的議題種類。從法律到課綱,國會到家庭裡,不同的價值觀拉扯著彼此,進而形成對立。以下整理並分享有關性別相關的社會議題探討,和在社會工作領域中的關係。

到底何謂性別

狹義的性別認定乃從生物生理性別去予以區分的,但這樣的分類方法以現今多元的社會觀點視之,難免有失偏頗。以Kohlberg的性別認同三階段來看,在2至3歲時可由圖片判斷,大概知道自己的性別;4歲時了解自己性別是固定的並努力表現符合性別角色行為稱之為性別穩定;而在5~6歲了解性別是穩定的,不因外型而變動。從中可知,一般人對於性別的認知深受社會化的影響,而非全然取決於先天遺傳。(王秀雲,2018) 生理性別當今已多僅為數據分析和基礎分類,但傳統對於性別二元和其所應有之社會角色的認知儼然根深柢固。邁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銜接著新的思考方式和既有的社會價值,我們理應用更開闊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的每個個體。尊重每個人獨特的生命歷程與文化脈絡也是社會工作的一大理念。

圖片來源:http://faith100.org

性別歧視:

性別歧視主義(Sexism)一般是指基於他人的性別差異而非他人優缺點所造成的厭惡或是歧視,但也可用來指稱任何因為性別所造成的差別待遇。

其成因主要來自於從古至今對於兩性的刻板印象,而不論男女的正負印象在社會化下進而產生偏見,最終導致對於性別的歧視。以職場中常見的玻璃天花板為例,大眾對於女性先天上的刻板印象,如:體能較低、必須面臨懷孕和照顧家庭等,演變成對於女性工作能力低落、較不專心等偏見,最終成為升遷困難、同工不同酬之類的歧視行為。而性別又往往會成為權力的產物或附屬品,於是在舊有的父權體系下,女性常被視為權力底下的產物,而家庭暴力、性騷擾、性侵害等行為便伴隨而生。(R. W. Connell,2004)而在如今社會下,不只女性,包括男性、同性戀者也常受性別歧視、迫害所苦,如前陣子譁然社會的強尼戴普家暴案便是一例。

多元性別認同:

身分證性別欄裡的那個選項是否代表著真正的自己,配偶欄的空缺難道就真的只能填寫不同性別的存在,而不是自己所愛之人嗎。諸如此類的疑問,不段挑戰著現有不甚完善的體制。在英文稱呼上,性別認定有著gender identity和sexual identity兩種差異,而這也代表著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並非絕對的正向關係。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性向會隨之改變,可能是在性關係中偏好某一性別,而情感偏好又是另一性別;或是對不同性別都感受得到吸引力,卻只曾與單一性別建立過親密關係(戴郁芳,2016)。從此面相來看,性慾是流動的,是光譜上的移動而非一條線的兩端。homosexuality(同性戀)一詞,首先在1869年由匈牙利Karoly Maria Benkert提出,接著Havelock Ellis在1890年引入英語世界,但這並不表示十九世紀前無同性戀,只是社會尚未用「性身分」去界定人種。由上述可知,本來單純的性傾向差異,深受社會影響,也作為一種身分的認定。而這也是現今社會上爭執的內容主因,對於部分的大眾來說,同性戀在基本上便處於一個「不正常」的狀況,可能基於生理、家庭、社會體制等背景原因。(吳嘉苓,2019) 而隨著性平教育的普及和宣導,如今有更多的人對於同性戀有著不排斥、接納等回應。對於愛情與家庭的看重,使得同性戀議題在舊與新的概念中,兩方各自堅定立場並且強力回應,包括遊行、倡議等行動。而以社會工作的觀點來看,秉持著尊重文化差異和追求平等的努力,在同性戀議題上是相當支持並且樂意提供協助的。在性別的倡議上,每個社會案件與社會運動都推進、督促著我們的社會做出回應,各種行政措施和立法都是由許多人的心血所構成的。(林倢,2017) 2019年的5月17號,以人權和憲法為中心概念,立法院修訂同性婚姻專法,使得同性伴侶可正式結婚,享有配偶的權利與義務,而這也是同性戀社會運動的一大成功。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nz5bxD

與社會工作的關係

社會工作的核心便是專業的助人,而在如今的社會下,因為性別和性傾向而壓迫他人的狀況仍持續存在,而這便是社會工作者介入的主因和工作項目。在台灣有許多和性別相關的社會福利團體和非營利組織,如以婦女處境為出發進而延伸至兒少與家庭的勵馨基金會、最早提供同性、雙性戀者諮商服務的平台,之後成為多元性別認同有利倡議者的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陽光酷兒中心。還有從歷史脈絡了解性工作者處境並為其發聲的日日春協會都有著其工作的責任與使命感。當然,性別是我們社會中最常接觸並思考的議題,隨口的一句玩笑話都有可能冒犯到他人的自我價值,唯有透過大眾的關心與了解才能成功改變當今處境,為彼此的價值來奮鬥。

衍伸推薦:82年生的金智英

在女權低落的東亞中,南韓可說是深受父權荼毒的國家之一,而這本韓國作家趙南柱於 2016 年出版的小說甫一出版便深受眾人矚目,對於將南韓婦女被迫成為家庭產物犧牲者詳實表現出來的內容,不少人予以致敬,但同樣也在韓國的SBS上掀起了一波的「厭女」風潮。伴隨著當時著名的「#Metoo」運動,許多南韓女性藝人紛紛跳出予以支持,而網路上的「黑特」也越演越烈。

而於去年(2019)這部具有爭議和開創性的小說也改編成電影上映,再次加深了其推廣理念的範圍,在此極力推薦給各位。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27422?gclid=Cj0KCQjw6_vzBRCIARIsAOs54z7vTiahx3s-uez8icO6op3LW05uiOIjM-BOO0tMvCaucOebQT0J_gAaAvmDEALw_wcB

參考資料

每天簡單學社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socialworkhappy/posts/1681635955257776/

香港性文化學會。「性別」議題你要知https://blog.scs.org.hk/2017/03/03/

「性別」議題你要知

莊泰富。【男人想想】性平運動漏了誰?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6871?fbclid=IwAR23XXdkv2fLosp6USOZ6NXczi8MkQHWHDh1UEREdD23D0eSxvi6X00qR9g?fbclid=IwAR23XXdkv2fLosp6USOZ6NXczi8MkQHWHDh1UEREdD23D0eSxvi6X00qR9g

林倢(2017)。台灣的同性婚姻平權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呢?平權運動又代表了什麼意義?菜市場政治學。取自https://whogovernstw.org/2017/05/25/fangyuchen18/

林幼晴(2010)。彩色台灣事件簿 — 台灣同性戀現狀實錄。社團法人台灣性學網。取自http://ssst.hsi.stu.edu.tw/2010/01/15/%E5%BD%A9%E8%89%B2%E5%8F%B0%E7%81%A3%E4%BA%8B%E4%BB%B6%E7%B0%BF-%E5%8F%B0%E7%81%A3%E5%90%8C%E6%80%A7%E6%88%80%E7%8F%BE%E7%8B%80%E5%AF%A6%E9%8C%84/

呂嘉鴻(2019)。台灣同志運動30年:見證同婚專法通過歷程。BBC NEWS中文。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8368470

林珮婷(2017)。誰支持婚姻平權?探索臺灣婚姻平權的支持基礎。

吳嘉苓(2019)。多元成家啟示錄:打破「正常家庭」迷思。報導者。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bookreview-unhitched-love-marriage-and-family-values-from-west-hollywood-to-western-china

胡郁盈(2018)。認同不停轉換,類別不能不分: 社群網站、跨國文化政治、與「T婆/不分」 女同志認同型塑。臺灣人類學刊。16。1–50。

楊佳蓁(2019)。【投書】國中小學生接觸多元性別教育,會造成認同的混淆嗎?報導者。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would-lgbt-inclusive-sex-education-confuse-gender-identity

王秀雲(2018)。性傾向是否有生物基礎?同性戀是天生的嗎?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8325

戴郁芳(2016)。愛情雙向道:情慾的流動也許不在乎性別與界線。逆思|Let’s News !取自https://reurl.cc/nz5bxD

劉泗翰(2004)。性/別 Gender: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書林出版有限公司。臺北

趙南柱(2018)。82年生的金智英。漫遊者文化。臺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