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標籤 — — 心理衛生與社會工作

台大社工系學會學術部
台大社工杜鵑花節
6 min readMar 10, 2020

2020/03/10 吳緗誼

(資料來源:我們與惡的距離facebook)

心理衛生領域

憂鬱症、躁鬱症、思覺思調症……等等。一個又一個似乎能從字面上解讀,卻又無法真正理解的精神疾患,這些人可能表面看似和平常人無異,而我們也甚難看見他們內心承受著的苦痛。正因如此,社會大多數人對於心理衛生領域仍較為陌生,精神疾患的預防、求助、治療等也因而需要更多協助介入。

不單是疾病本身症狀會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接受治療後,患者仍可能會因為藥物副作用或疾病的後遺症,導致復健的路程更加漫長。再加上社會流傳的誤解與標籤,這些人求學、就業於是困難重重,可能延伸出貧窮、失業等社會議題,加大他們被社會排除的風險。

精神醫療社會工作

心理衛生領域的社會工作者所接觸到的個案來源主要有三:病友或家屬主動求助、病友經精神科門診或住院進行轉介、其他機構、衛生所的轉介,社會工作者在照護體系中,扮演了扶助病友、支持家屬的角色,主要的工作為針對心理疾病的預防與復健:包含生活適應、人際關係、身心健康環境調適等,相對應的社會工作領域則是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舉例來說,亞東醫院精神科的社會工作室所提供的服務內容便涉及了病人與家屬、團體、以及社區等三個面向,包含輔導病人的情緒與行為困擾、增進病人和家屬對於疾病與治療的了解、減輕家屬情緒與經濟上的壓力、舉辦家屬與病友的支持性團體、連結資源協助病友復健與回歸社區等。

另外,在心理衛生領域的社會工作中,社工不單處理個案在院期間的身心扶助,協助訓練病友自理、工作等技能,使其重返社會也是重要的職務。因此工作場域除醫院外,也包含了康復之家、社區復健中心等。例如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附設之社區復健中心的工作目標,即包含病情行為調適、體能休閒訓練、生活技能訓練、社區生活適應、就業轉銜服務、復健工作訓練、社區融合參與等。

病友在機構內透過工作者舉辦的活動以及和其它病友的相處學習社會互動技巧,也組成義工隊、製作義賣商品等,訓練重拾自力更生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協助連結機構內、外的資源,協調病友在就業場域可能遇到的歧視問題。另外,工作者也協助需要的個案重建家庭功能,讓病友能夠獲得較好的照護與支持,也避免疾病在不良環境下重複復發。

相關議題介紹

(資料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83124

去機構化與汙名

去機構化為近來精神病友療護的主要方向,目標希望病友不必被侷限在特殊機構內,而應該利用病友本身的社會支持網絡與社區鄰里資源,以讓病友盡可能擁有正常生活,也極大化其在生活上的自主權。

然而,不論是在設置社區型機構,或是推動回歸社會計畫,都時常會接收到來自鄰居、社區居民等的反彈聲浪,其中也不乏精神病患具攻擊性、不定時炸彈、害怕會有脫序行為等刻板印象和汙名,導致方案推行困難,也影響病友求職、租屋等。倡議亦是社會工作的實施方法之一,在心理衛生領域的實務上,去汙名化的推動成為工作者的一大挑戰。

(資料來源:https://www.msn.com/zh-tw/news/national/

司法與精神醫學

近年來台灣社會接連發生數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其中精神鑑定與減刑引發了相當高的討論度,社會大眾甚至戲稱精神疾病為殺人犯的「免死金牌」,也連帶在網路上指責這些兇嫌的辯護律師。

以社會工作的角度來看這些社會事件,我們能夠重新思考這些可能已經長時間受精神疾病所苦的人們,在生命歷程中缺乏了哪些體系的支持,或者是否有足夠的資訊與資源輔助其接受適當的治療與追蹤,而我們又能如何修補當前的體系,讓我們能夠早一步察覺這些人們的需要,及時介入幫助,以防止他們採取極端的解決方式,避免下一次社會悲劇的發生。

相關推薦

(資料來源:https://www.books.com.tw/

作者:張子午

書名: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

出版商:衛城出版

本書匯集「報導者」針對精神衛生領域的多篇深入報導,整理醫護、社工、以及患者的看法,並討論近年相關的社會事件,讓讀者進而從疾病、照護體系、病友與康復者等不同角度,重新審思精神疾患的議題,增進理解並化解汙名。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qdDQqn)

片名:海洋天堂

上映年份:2010年

本片劇情圍繞在一名癌症末期的父親與其罹患自閉症的兒子,從兩人的生活帶出精神疾病患者求診、照護的不易,以及周遭可能存在的不友善目光,而在此困境之中,又該如何培養病友自立?整部電影寫實地呈現了一名精神疾病患者極其照顧者所會遇到的重重難關與生命奮鬥的光輝,十分引人深省。

參考資料

盧賢秀(民102年5月28日)。與康復之家為鄰 800居民連署說不。自由時報。取自: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83124

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社會工作室服務項目。取自:http://depart.femh.org.tw/psycho/03_6.htm

徐淑婷(2019年4月16日)。可憐之人或可惡之人?「精神鑑定」鑑定的是什麼?。報導者。取自:https://reurl.cc/9EErv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