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大社工杜鵑花節人物專訪 — 余孟璇

台大社工系學會學術部
台大社工杜鵑花節
5 min readMar 19, 2020

2020/03/19 何宣逸、吳緗誼

這次的受訪者,余孟璇,自台大社會工作學系畢業,目前就讀台大社工研究所。在學士班及研究所的期間,已經歷了四次的社工實習,目前關注的領域為兒少保護以及家庭社會工作。

走進社工系和在社工系學到的事

對兒少與家庭領域抱有熱忱的孟璇和我們談起進入社工系的初衷時,認為不僅是自己選擇了社工系,也是被社工系選擇。她提及自己在高中時,並不是那麼了解社工實際是個怎麼樣的行業,單憑著對社會科學濃厚的興趣,再加上希望可以幫助到他人,於是走進了這個領域。在深入了解之後,才發現原來不只在個人、家庭等層面,廣至政策、倡議,許許多多的領域與組織中都能見到社會工作者的身影,是個可以很廣泛發揮的專業。

在就讀社工系的過程之中,孟璇透過修課、了解各項專業來確定自己對社工的興趣。她回憶在大學時曾修習「貧窮社會工作」這門偏向學習專業服務的課程,當時老師邀請了無家者與單親媽媽到課堂上演講,見到在課本、理論中的「案主」實際上現身分享,是相當衝擊的體驗。另一方面,孟璇也認為社工系的課程設計提供了許多反思自我的機會,例如實習課程給了她很大的啟發,因為實習比起講授專業知識的課程,更能在實際行動、接觸之中,反思自我與家庭、社會間的關係,從而更瞭解自己。

然而,自我覺察並不總是個令人愉快的過程,在社工系課程的推動之下,孟璇藉著這些機會回顧自己過往的生命歷程,卻也因而發掘了一些內在的經驗與衝突,在尋求解答的途中也可能遭遇許多挫折。即便如此,孟璇依然對自我探索抱持正面的態度,她提及身邊同學進入社工系後因為更深地去瞭解自己,開啟了雙主修、創業等新道路,因此自我覺察雖是件挑戰,卻也讓人看清自己想要追尋的方向。

選擇兒少與家庭領域之原因與實習經驗

為何在四次實習和未來的工作領域選擇投入兒少與家庭領域,孟璇表示,因為在兒童階段,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之大,希望可以在比較早的階段就能夠幫助一個人,使案主可以在比較安全或是適合的環境裡好好長大。

在孟璇大三第一次實習,工作於高雄的家扶中心時,她表示當時除了第一次有社工帶實習生一同前往家訪外,後來幾次就都是實習生們自己前往。當時接手的一個家庭狀況較不穩定,由於案主的父親長期酗酒,加上一些言語衝突,大部分時間都是與阿嬤諮詢。而在某一次的家訪時,甫剛到案主家門,阿嬤便表現的心神不寧、十分緊張,並希望與他們去外面的超商談話。在詢問過後才得知,剛剛那個爸爸在家裡又因飲酒過量而神智不清、亂摔東西,由於擔心會有安全上的風險,才請實習生們不要進入家門。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因為家裡還有一名兒童,那時候晚上還會做惡夢,夢到案主家中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而在跟督導談過後,才了解到雖然自身能力有限,但還是能藉由自己的努力付出一定的貢獻,才比較釋懷。

而孟璇也和我們說,在家訪完之後難免會有點情緒,可能看到很多無奈的狀況或是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幫得上忙的地方。有時也會像剛剛講的,可能會有人身安全的疑慮,會想很多。但還是會和同儕、學校或是機構的督導討論,了解通常在這種情況下,社工會怎麼處理。

在我們的談話中,孟璇也和我們分享在海外實習的經驗和文化衝擊,了解美國社工是如何工作;福利制度的運作模式,和他們的一些想法。在實習的過程中也會發現跟自身在課程上看到的理論有著些許的不同,可能課本上的理論會著墨在理念性或概念性的想法,但實際操作上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不一定是說學到什麼就可以應用,而是要多去跟督導或是一起實習的夥伴討論。在實習中也有一些有趣的經驗,很多時候都會跟社工去家訪,當時與社工同去黑人的社區家訪,看到很多文化上不一樣的地方,整個社區的氛圍也很不一樣,滿有文化衝擊的。

(攝影/游晴晴)

給高中生或對社工系有興趣的人的建議

社工系之於孟璇來說,是個能更了解自己模樣、態度與想法,也更認識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們的地方,在這些學習與探索之中,她認為社工系培養了觀察人們的敏銳度,在看待事情上也有更多不同的觀點,而這些技巧,不論未來是否從事社會工作,都是相當值得且寶貴的一份收穫。

當我們問起孟璇對社工界前景的看法時,她認為除了工作環境、勞動條件這些面向之外,其實社工系學生也十分重視在習得社工專業之後,能夠為自己或他人帶來什麼樣好的改變,因此專業與勞動雙方面,都是值得我們持續去努力的。對於當前的勞動環境以及外界觀感,孟璇並不否認還有待改善的空間,但她同時也認為有不少人已經著手改善,且許多有熱忱的人也持續在投入這個領域,因此總體來說,她仍抱持著正向的態度。

對於社會工作有興趣並想要持續瞭解的人,孟璇分享給我們幾個她認為可以做為參考與刺激思考的書籍與電影:2016年的英國電影《我是布萊克》講述生活陷入困境的人遇上社會福利、官僚結構等種種繁瑣的制度,促使人思考社會對於弱勢族群的排斥;去年上映的《小丑》同樣描述了在社會體制下被漠視的群體,以及精神疾患等社會排斥的面向,亦十分引人反思。在書籍的部分,孟璇推薦影響她十分深遠的《我往那裏走,因為那裏看不見路》,為一位名為方昱的社區工作者所著,內容深入淺出,激起許多對於社會工作的反思。若是平時想要多加關注社會議題,孟璇也推薦了公益交流站這個網路平台,可以認識不同領域的議題,並深入思考與發展自己的觀點。

結語

介於學生和實務工作者之間,孟璇的經驗對我們來說特別難能可貴,不論是對於課程的分享、解讀,豐富且多元的實習經驗,還有個人對於社會工作的體悟與認知都開闊了我們對於社會工作的視野。而我們也相信,不論是還在就讀大學部的我們、對未來充滿憧憬的高中生或是早已出社會的一般大眾來說,這份訪談都能讓我們更能理解社會工作的本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