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實作,台江流域學習到本土教育的路徑

吳茂成|2024/05/11

各位同學平安

飲水思源,源於人「生植」於家鄉環境土地,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育家鄉環境及文化,如同照護樹木作物,沒有水,難以茁壯,環境不好,難以繁衍。

我們在國中的台江本土教育的素養學習,從飲水思源到保境護生的行動,正是這個道理的實踐,也是從在地行動,促進地球永續的努力。

大廟興學推動台江本土教育,陪伴在地親師生探索實踐,正是飲水思源哲理的落實,陪伴在地親師生,重回村廟,重回家鄉土地,重新認識土地及文化,進而實踐「保境護生」、「愛鄉護水」的精神,才能以公民學習的力量,復育家鄉生活環境及歷史文化。

今天,同學們把握時光,早起學習,可以開創很多「高峰經驗」,從每天的小小行動,改變未來的自己。

今天進行「餐桌到土地,台江水資源探索」壁報小論文的專題書寫及繪制,也是把握早起學習的機會,兩小時的時光,大家分組合作,進行探索實作的重要歷程 – 「將學習經驗結晶化」,重新打開經驗,專注於思考,歸納經驗,分析問題發現,書寫成壁報小論文。

同學們要感謝舒婷主任,打破原有分組,適性分組,改以空間繪圖、寫作表達、歸納分析、領導合作等專長分組,促成同學們在團隊合作中,貢獻自己的專長。

回顧這兩小時的壁報小論文專題制作,一是分析期初踏查曾文水庫、東西口水利古道的探索經驗,二是歸納期中課堂「古地圖探索家鄉地景」、「舊報紙探索烏腳病」的新聞摘要及問題,三是以校園植物敲染及裝置藝術,設計和中「台江社」的植物藝象。

這是引導同學,體驗打開經驗與發展抽象思考的高峰經驗。

例如,探索烏腳病的成因、範圍、以及如何解決的方法,每項必須歸納成100~300字的摘要,在於激發自己分析及歸納重點的能力,避免落入抄寫Google、維基百科的墮性、抄襲的壞習慣。

例如,同學們主動提問,不斷再次討論對話,將踏查東西口水利古道經驗,核對官佃圳古地圖,探索水利前輩,在日治時期,鑿穿烏山嶺引水隧道,引曾文溪水流入烏山頭水庫,再通過嘉南大圳南幹線水圳路,從善化支線,流入安定分線、海寮分線、安寮分線,經六塊寮、公親寮、新寮流到中州寮、外塭、五塊寮,灌溉台江東八堡的農田及魚塭。

同學們藉由「台江水資源文化路徑圖」的繪制,將踏查經驗與古地圖連結,勾勒出曾文水庫的一滴水,流到台江家鄉土地的百年水路圳道,滋潤孕育出台江甘蔗、稻米、番薯、水果等作物,以及提供今日台灣歷史博物館附近鼎臍塭水源,養成一尾一尾的鮮魚。更重要的是,台江先民也運用嘉南大圳的圳水,蓄積在村內的「食水堀」(這部分,同學可以參閱翁育民老師的食水堀研究),在還沒有自來水的年代,先民才能避免無水或是只能飲用地下水、陷入飲用含有重金屬井水的危機。

這是從土地到餐桌的水資源探索。

例如,同學們歸納從舊報紙探索烏腳病成因的發現,1970年,緊鄰外塭的安定鄉牛肉寮,居民因飲用地下水,導致罹患烏腳病,我們要學習林麗水醫師精神,他是一位關心人民的醫師,窮人家沒有錢看病,免費醫治,關心牛肉寮附近居民罹患烏腳病,協助公部門展開調查,最後在各界努力之下,查明居民係因地下水含有砷等重金屬,才罹患烏腳病,因此,促成各界重視安南區等沿海地區缺乏自來水的困境及危機。

同學們要記得,我們可以透過文獻比較分析,進一步了解,烏腳病的根除,並不只是外科的手術,而是必須透過公共衛生政策的革新,因此,安南區才普設自來水;透過問題比較分析,我們才能了解,古稱台江內海的安南區,水資源保育非常重要,然而,安南區直到1972年才有現代的自來水,距離台南府城市區1922年就有自來水飲用,已經晚了五十年,這是城鄉發展失衡的歷程。

從山海圳國家綠道、東西口水利古道踏查、台江十六寮朝聖之路踏查,回到教室課堂,在國家檔案裡,探索台江家鄉的記憶,學習判讀台灣堡圖、嘉南大圳「水圳圖」,以及從舊報紙找尋烏腳病的相關報導,了解五十年前的台江公共衛生問題,這是本學期從餐桌到土地 – 台江水資源探索的專題學習(PPL)。

各位同學已經走過許多探索學習路程,化為一張一張的學習地圖,今天努力歸納為壁報小論文,同時運用校園植物,結合敲染,在淑瑤老師指導下,完成和中植物藝象布旗。

凡認真必有收穫,才能成為想要改變的自己。

各位同學的探索學習經驗,也為台江推動本土教育課程,注入新的經驗,從傳統一堂四十分鐘的課程學習,融合戶外教育的探索踏查,以及社團學習的日常討論,最後,結合台江流域專題工作坊,凝結學期初到期中的探索學習經驗,留給自己向未來探索的路標。

同學們要記得,學習是一連串不斷試誤、思考辨證,以及熟能生巧的練習歷程。

期中過後,我們即將參加第三回台江流域學習故事展,分享我們這一班的探學實作經驗,最後,透過學習展的對話,再化為期末再修正的養分。最後,再回到圖書館的開放式展場,與全校同學分享經驗。

同學們要記得,分享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