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值得你終生學習的旅程

台灣浪潮
台灣浪潮
Published in
Feb 26, 2021

--

什麼是博雅教育?

你曾經對自己的生活提出懷疑嗎?

從去年上映的電影《靈魂急轉彎》中,我們得知女主角一「22 號靈魂」,不曾有「活著」的念頭,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因此抗拒嘗試新事物,甚至否定自己投胎的價值,直到透過男主角 — 喬,才體會了:「即使是生活中的小事,也能造就美好。」而萌生活著的意志。而喬也透過「22 號靈魂」看見人生中不同的層面,如他的理髮師,原先想當獸醫,但礙於經濟關係而放棄,卻沒有因此對生活感到無力,甚至熱愛著自己現在的工作,那些喬專注在音樂夢想上而忽略的生活細節,都在提醒他:我熱愛音樂,但我更該熱愛生活。

電影《靈魂急轉彎》

「功成名就」是多數人一生的志業,然而近幾年在職場上俗稱的軟實力、素養、個人價值越來越被企業看中,無一不是要我們能夠「自覺」,這些練習都可以從日常生活著手,而博雅教育就是達到目的的其中一項方法。

原來適性是博雅教育的一環?

博雅教育

博雅(Liberal)一詞源自於拉丁文字根「Liber」,意即「自由」(freedom),由此而生的「博雅教育」興於古希臘時期,是一場成為自由人的教育歷程,當時學者認為人類生活包含個人與公共群體兩大部分,而「超越個人」則要在群體中才得以顯現。

因此「博雅教育」的流程,是使人們先有為自己負責的概念後,將只為己的私心透過與人、環境進行對話(這裡的對話包含學術探討、質疑及各種言論上的對談),而產生為全體人類(意指當時的城邦)的公心,可以解讀為現代的素養及涵養。博雅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具備理解問題點、處理危機的能力;同時在既有的知識中抱持懷疑,不斷探索而能創造新的觀點,

如此便能不斷開創與時俱進的理論與社會。

亞里斯多德認為:「凡使學習者不致淪為機械呆版的學習,才是博雅教育……。」

因此博雅教育的意涵分成兩個層次:

一、字面上「廣博的鍛鍊」、「均衡的發展」

二、妥善的發揮理性邏輯力

藉由博雅教育的理論層面,我們可以看見一個理想教育體制的雛型,在大學上通識課時,或許也聽過教授概述「博雅即是通識」的概念。然而卻不一定思考過博雅的重要性,甚至不知道政府極力推動的適性教育,正是博雅教育的一環。因此這次的浪潮好文,就是要帶你進入博雅的大殿堂!

對生命的熱情,就從你懷疑這個世界開始

資料來源:Breaking News: Self-Doubt Is Good For You!

無論是面臨升學壓力還是進入職場,我認為博雅的概念時刻存在於生活中,博雅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人的主體性」,當我們開始針對既有的事物提出質疑、或是思考自己生活的本質,如:「為什麼需要投票權?」、「我是誰?」,就套入博雅教育的思維,因此就廣義來說,博雅教育是一場生活哲學。

說了這麼多,也許還是有人霧煞煞!那浪編就請各位先思考一個問題,將自己從變動極快的社會中獨立出來,沉澱心情(閉上眼睛,大力的深吸一口氣,再慢慢吐出來),思索今天起床後的一切過程。

「你喜歡自己現在的生活嗎?」

過去人們能透過長途旅行、爬山溯溪等冒險,來提升心靈、思想上的成長,我們稱作「向大自然學習」,然而礙於時間與疫情等因素,人們生活型態被迫改變:必須保持社交距離,也要避免旅行過程中搭乘大眾運輸的交涉。

外在無法滿足提升心靈的慾望,你是否因為混亂的思緒無法排解、而感到憂鬱呢?

在這樣不確定下,富有脈絡及依據的自我沉澱非常重要。眾多具競爭力的國家,培育青年從小要能思考、批判及辯證,而這樣的能力需從鍛鍊素養著手,為「博雅教育」的一環,跟政府近年來改制的「108 課綱 」也有很大的關連性。

拉起「素養馬拉松」的臺灣教育

圖片來源:New Stanford education study shows where boys and girls do better in math, English

上文提及適性教育就是博雅教育的一環,我認為最相像的部分在於探索的目的,適性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找到適合、喜歡的領域,更廣而言之(就博雅教育而言),就是讓人們找尋存在的意義。

近年來台灣開始一連串的教育改革,讓學校及教師備受挑戰,新推出的「108課綱」全名「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因其在108年推動、且會影響未來 10 年國中小教育而得名。其透過更新學制內容,如:最低限度的學習進度、自然英文幾年級開始上、國文文言文的比例……等,以符合時代的需求。課綱的出現本是為了適性教育,在規範的學習進度上,讓各出版社、教師有更大的自由去選定、編排教材。

然而,現今臺灣教育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大考仍以知識導向,學生們即使擁有多元的學習教材,面臨三年一次的大考,仍需死背答案,與適性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二是時代的變動極快,有學者推估從 18 到 21 世紀,知識的更新週期會從九十年限縮到一兩年,每兩年就會有知識被打破或是有更深入的發現。

因此要能面對高速的知識更新及變動,要培養的不僅是具備專業能力的人員、更要有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能力在新課綱中被稱為「素養」,也是這次推出新課綱的目的,不僅僅是更動不同年齡的授課範圍及內容,同時也配合時代進步,拉長了生涯探索的授課時間,將高中變成多元學習場域,讓學生對生涯的思索得以超前部署,更早去思考自己的定位,而不是盲目的聽從課堂上的指示。

108課綱:素養是什麼?

以遠程來看目的,108 課綱絕對有其必要,它的出現將縮小高中與大學間自我探索的斷層,促使學生在「主體性思考」上能更加完備。

博雅大講堂:找尋人生疑問中的解答

過去我們總說:「課本外的知識要到出社會才會領悟」,然而在素養教育推動下,未來也許「學校也能給予課本以外的經驗」,擁有素養訓練的人們,能在生活中思索更深層的意義,西方偉大的思想家,無一不是經過這些過程,創造出獨特又具開創性的思想脈絡,因此博雅的存在,必能讓你在工作的規律和生活的平凡中,找到更多創新的想法。

面對高度動盪、資訊傳遞快速的社會,有什麼是我們能練習的呢?

1. 「什麼是我想要的?」: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爭取

資訊傳遞迅速,人們大多成為被動的接收者,因此更少主動思索內心的聲音、判定接收的資訊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親子天下去年針對台灣中學生進行「假新聞辨識調查」,指出「中學生的媒體素養極度堪憂」,接收新聞資訊時有 40% 不會懷疑也不曾查證過新聞真實性;在分享新聞前,超過半數不會確認新聞的背景資訊:發出日期、平台名稱、資料來源,這些不經思考的被動接收,造成許多沒有被篩選、不正確的資訊,在青少年的網絡中擴散。

《親子天下》針對中學生媒體素養調查

而即將升上大學、或已經出社會的你,是否能清楚掌握自己了呢?除了攝取哲學叢書,我們還能從聆聽心理、輕鬆談話的 Podcast 中,在別人分享生命經驗時,連結回自己的生命歷程,每天不妨給自己一個問句,探索接近它的最佳解答。

2. 「什麼是孩子想要的?」:成為陪伴與傾聽者,避免主觀的替孩子設定目標

越是自由的教育體制,焦慮感最大的想必是「擔憂孩子未來的父母」,這是世代教育下的過渡期,因為大多數的父母接受舊有教育制度,我們在既定的考試規範中成長,不習慣變動極大的世界、也畏懼創新的不安感,然而時代的變動全然是不可抗力因素,身為父母,在關鍵時刻我們能成為孩子的夥伴,指引他們解決的方案、做一位客觀的建議家,以引導代替命令,「欲速則不達」越是著急的想訓斥孩子完成指令,往往造成他們拖延、逃避的反應,因此更需要慢下來思考,學習不急著替孩子做決定。

3. 「我是誰?」:使個人獲得更完善及完整的激盪

「先成為人,再成為市民工商」,擁有博雅教育的概念,讓我們更深層思考人生中的每一個選擇。浪編也在撰寫文章的過程中,回顧了以往的學習經歷(面臨過會考改革),發覺舊有的學制只教會學生如何考試,然而面對人生許多沒有解答的問題,往往是在生活、書本裡、教授口中不經意的一句話萌芽。

想建構素養,可以從閱讀基本概念的書籍開始,浪編列出有趣的哲學書單,一起開啟博雅殿堂的大門吧!

書目:

  • 《未來世代必備的哲學思維》。小川仁志著。東販出版社
  • 《餐桌上的哲學課》。吳秀岷著。創意市集出版社
  • 《一口氣讀懂哲學家們》。小川仁志著。美藝學苑社

--

--

台灣浪潮
台灣浪潮

浪潮,可以是一朵朵拍在這座島上的海水 也可以是一個個存在每一個島民中的思潮 如果同在一座島上的我們,每一個人對生活都有期待, 每一個人對社會都有想像也許哪天,台灣就再也不需要談社會責任。因此我們致力於資訊設計,希冀在Medium提供你最多元的觀點、最客觀的視角以及最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