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眼球到心,為自己出征

當高中主課教室,成為真相和道德抉擇的生命現場

撰文│方雅慧,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 秘書處

照片提供|專刊編輯室

二○二一年,無預警社區感染,停課不停學的數位學習,讓教育現場的師生都得面對數位工具的使用。經過五月到八月的三個月線上學習,秋學季返校正常上課的第一堂主課,就是十一年級的《媒體與公民素養》。

歷經線上教學的實戰,在規劃這門課程時,戴心怡老師(共同教學老師)和我深有同感,在後疫情時代所開設的《媒體與公民素養》這門課程,需要傾聽時間之靈,看見數位應用變化和社會變遷,同時也看見眼前主課裡的青少年。

類比到數位,為教而迭代

高中生在課程設計下產生熱烈的討論互動(攝於二〇一九年疫情爆發前)

有著影片製作經驗的戴心怡老師,和有報導採訪經驗的我(都是成長在類比時代的「數位移民」),也都得跳出自己的「世代同溫層」,嘗試側身在這群屬於「網路原生世代」(數位時代的成長經驗),探詢著這門課程能夠如何支持到十一年級同學的發展課題。

「以你做為高中生的個人經驗,你是如何面對身處在媒體資訊充斥的社會環境?」我們在預備課程時,拋出了這個問題,也期待透過這門課程,邀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持續探問。

數位移民師,數位原生代高中生,直球對決

「透過媒體實務操作過程,具體了解媒體特性與本質,從而意識自己處於媒體爆炸時代應有的態度與認識」,頂著明訂的課程目標,戴老師在第一堂主課,便請同學們交出手機,一陣哀號聲中,同學們還是配合地交出手機,也宣告這門課程的主要潛在課程(在主課期間,體驗「無機生活」,並做每日觀察與記錄)正式展開。

為期四周的主課程內容,同學們一開始以各種不同身體感官經驗(傳話遊戲、史前壁畫看圖說故事,帶入古vs今意義詮釋、不同工具應用與打字機體驗),具體感知人類文明演進歷程中,不同時期媒體使用行為與傳播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再來進一步拆解傳播行為所構成的元素,勾勒出媒體運作流程的整體全貌;第二周起加入每日讀報與比報,帶領同學進行媒體現象與內容分析等,並漸進地加入網路、社群媒體等新媒體報導的閱讀分析。在時事處理的議題面向上,涵跨國內外新聞閱讀,也帶出假新聞的解讀,納入了疫情生活的探討,並讓同學們演練採訪與新聞寫作;最後根據自己有興趣深究的媒體議題進行研究。

為期四周的主課與無機生活,在某一天主課下課前,放著手機的手機盒再度出現在教室講台時,預告了課程已經走至尾聲。我們還是念茲在茲地,試圖辨識同學們經過這堂課之後,他們經歷到什麼?

「課程很真實,與生活緊密連結,呈現的面向很全面,包括也能看到負面血腥的一面」、「學校保護得很好,環境很單純,以往課程都是帶著向內看。這門課反而讓我們可以向外看到世界」、「 如何從眾多不同立場中,從定見中找到事實,找到中立?」

他們將如何帶著這些學習與體會,返身面對所身處媒體資訊充斥的社會環境?

以下是三位同學們的自白

高中生媒體公民素養的課堂探究與反思(1)穿透濾鏡,尋找真實

高中生媒體公民素養的課堂探究與反思(2)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該如何立足?

高中生媒體公民素養的課堂探究與反思(3)讓我們一起「活在世界上」

以下是老師的反思

教師媒體公民素養的課堂探究與反思:站在後事時邊緣地帶,找尋內在之聲

--

--

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 T.W.E.F.
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專刊

【關於台灣華德教育運動聯盟】106年2月由國內十餘所華德福學校/團體所成立,以人智學「自由」、「平等」、「博愛」的三元社會理念與精神為基礎,推展華德福教育運動,以建立健康和諧與善美真之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