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站立在山脊與深淵的邊界上

撰文│張宜玲,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理事長

照片提供│專刊編輯室

圖|杜勒《祈禱之手》,仿畫者:陳若巧(海聲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九年級學生)

回顧二○二一年,最令人感動的畫面是來自一個紀錄片《這一年,地球變得不一樣》。人類減少外出甚至封城,反而讓原本也是地球主人的植物、動物、礦物,有了生養的新生機。這個影片呈現了很多可愛的動物視角,譬如:日本奈良鹿本來都是靠跟遊客討米餅吃,但是旅客消失了,牠們在都市中覓不到食物,只能轉回自然,找回牠原來求生的技能,「少了人類,生命自會找到出路」。擔任配音的英國BBC製作人大衛.艾登堡,他從影片中看到:「企鵝自由在外行走;鯨魚有了新的溝通方式,讓不能出門的我得到前所未有的慰藉」。為什麼會是前所未有的慰藉?如果人類可以去自我中心,以動物的角度去思考的話。沒有人類的干擾、沒有了噪音、沒有了污染、沒有了人類的侵犯與占有,動物們恢復了自由的行動。原本靠聲波溝通的鯨魚,就能重新找回他們的溝通方式,甚至於創造更新、更超越的交流模式。

片中還報導住在幾百公里之外的印度城市,突然之間撥雲見日,他們終於可以看見家屋後的喜馬拉雅山。疫情前,每年我都會帶孩子到尼泊爾做社會服務志工,也會花一周的時間去攀爬喜馬拉雅山的山徑和古道。住在加德滿都應該是離尼泊爾山脈系列接近的,但總是受到霧霾的影響,即使看得到喜馬拉雅山,也是很朦朧。印象中,在加德滿都的日子,永遠都是籠罩著一片混濁與昏暗的空氣,令人喘不過氣來。連印度都可以看到清晰的喜馬拉雅山,想像如果我們再度踏上尼泊爾的旅程時,是否還有機會可以遠眺清晰的喜馬拉雅山系列?

臺灣在二○二一年五月份起也連續兩個半月停班、停課,旅行業也陷入前所未有的蕭條。我住在北大武山脈附近,可以眺望北大武山的機率真的升高了。以往一年大概會有八個月的時間看不見清晰的北大武山脈。因為汽車、摩托車和工廠排放的廢氣,以及從中國大陸排放過來的污染沙塵及霧霾,影響著不到五十公里外的內埔居民的我,竟然看不到北大武山脈。只有在雨後、清晨或黃昏可以隱約看到北大武的風貌。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是污染共犯結構的一部分。

這個影片的研究團隊發現,當疫情滿一年之後,全球的二氧化碳含量下降6%。因為人類的旅行及工業用量的減少而導致地殼活動減半,反倒讓地球有了喘息的機會。所以這一年我們變得很不一樣!是因為COVID-19改變了我們,而地球也得到了喘一口氣的機會。當我們在衝浪、潛水或爬山,及進行野外探索活動時,是否真心省思我們對動物的種種侵犯與打擾,是否可以用新的視角,以動物的視角、以植物的視角,來看看人類到底對大自然都做了些什麼樣的行為與活動呢?大衛.艾登堡,這位BBC的製作人也是這個影片的配音,他強調「慰藉」是一種療癒的力量。當我們不再那麼自我中心時,我們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來自生態的動物們的聲音。當這個聲音是來自曠野的呼喚,那是一種呼喚人類可以進入深層的反思,反思之後人類才有機會和自然和平相處,甚至從那裡得到深處的復原力。

什麼是真正的療癒力量呢?本期專刊的企劃主題是「搶救童年,從療癒力量出發」。我們從人智醫學的角度去看看,如何健康的找到自我與環境間的平衡過程。我們也討論從疫情衝擊下,如何省思與改變。從醫學、農業與教育的不同角度,去反思與探問我們跟孩子、社群與地球的生態關係。從生態的角度,消極的是減少碳的排放量和污染,那積極的面向呢?除了找到新的平衡點之外,我們不但要改變也要建構一個新的生態關係。於是,這次專刊的架構焦點就放在療癒自然、療癒人,從守護環境、從華德福教育現場老師的行動研究出發。我們想要從人智學最本質也最積極的面向,來看教育現場工作上每天的日常,如何與孩子、老師、家長共同工作。

此次特別感謝幾篇的邀稿,她們都是從療癒角度出發,從每天在學校的日常研究與行動的反省。開詩婷老師的〈通往兒童精神內在的橋樑〉,探討磊川在兒童研討中的深耕與轉化。這裡有她從歷史的脈絡去省思,教師如何透過兒童研討重新連接跟兒童的關係。也強調它必須得是一門社會的藝術,這裡面有很深的研討,有很深的深耕和轉化的省思與行動。余若君老師多年來從事藝術治療,以藝術療癒兒童與成人工作。在專刊裡,她特別強調藝術療癒應該以更客觀、更全觀的角度,來靜觀孩子與我們自己的內在狀態。因為這個發現、瞭解與重新看見,我們有了一個新的機會來探問藝術治療、藝術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人智學強調教育的藝術、藝術的教育,兒童研討是社會的藝術,也是教育的藝術。而藝術治療它真正的本質是什麼?本專刊透過余老師觀點,幫我們建構一個新的角度。可喜的是,海聲的蔡念加老師,她以藝術老師及陪伴者的角色,分享她與一個特別孩子一起工作的故事,來呼應老師需向內工作的看見。迦美地華德福學校創辦人呂玉英校長,也為本專刊以她的生命史,見證了她如何實踐融合教育在華德福的運動之中。山峰華德福的黃靖惠老師,也同時分析了臺灣公立學校的特教現況。邀請您重新省思,什麼是融合教育?而華德福教育的融合教育的理想圖像是什麼?

聯盟專刊從創刊至此,一直不忘初衷。「守護自然,療癒生態」一直是我們的初心。也很感謝在本期專刊裡面有趙敏秀老師,特別從清潔與靈性發展的角度,來敘述他跟幼兒的工作。黃如玉老師發大願,回到土地去啟動她新的旅程,這裡有她很感人的分享。保羅.馬偕(Paul Mackay)老師在今年問心臺灣的線上工作坊裡,也回應了臺灣的人智學者:老師、農夫及家長們,臺灣是否有機會可以來推廣生機互動(Biodynamic Agriculture,以下稱BD)的土地信託?保羅老師從歐洲的經驗去看,他們怎麼奮鬥、發展土地信託的這條緩慢的旅程。安吉拉.霍夫曼(Angela Hofmann)老師也同樣在這次的問心臺灣的研討會裡,談到我們如何療癒大地。唯有改變慣行農法,並透過BD農法來療癒現代的自然生態,顯然那是一股慢轉的力量,但也唯有這樣慢而深、猶如教育的歷程,我們才有機會邁向明日的農場。

從疫情到後疫情時代,全世界十分之九的學校都在漫長的歲月中被迫停課。臺灣雖然只有短短兩個半月,但是不可否認的,因為需要透過網路學習,3C問題背後的現象,也就成為華德福教育現場同事們高度關心的主題。我們也從療癒的角度了解,3C這股資訊革命的力量是無可避免也無法去阻擋的。我們如何從更積極的面向來看,如何透過課程將媒體的素養與每天的日常去實踐。這裡有老師與學生的觀點,有方雅慧老師與戴心怡老師協同教學「媒體與公民素養」的課程省思。難得的是,也從海聲華德福高中生的角度去反省青少年的觀點是什麼。

關於華德福教育的教與學,本期專刊裡面有一篇臺灣華德福教育戲劇課程的現況調查。謝謝吳鳳娟老師很客觀的探索,全國華德福學校的老師如何以戲為師,來幫助孩子學習與轉化。李心儀老師對聯盟高中師資培育計畫,有她一整年的體檢與報導,並且在報導裡面展望未來校際合作的計畫。在教與學的這個單元裡,我們特別為了二○二二年跨校的聯合古奧運會而籌辦的研習會,黃金鳳老師與秘書處有一個聯合報導。古奧運會是二○二二最大的盛事,這個報導是一個暖身、也是為邁向一個更大的跨越而做準備,我們共同期待這個盛會。

二○二一年自我評估工作坊的圖像,是我們秘書處向內工作。在這一年裡我們與全體理監事有兩次聚會,去探討華德福理想的學校圖像是什麼?我們如何因應不同生命週期的學校自我評估、自我體檢。末了,問心臺灣活動紀錄報導裡,我們特別報導了Paul Mackay老師在問心會期裡面談到,在這個特別的時刻裡,為什麼我們更應該積極的加入歌德館人智學總會會員?還有如何成為First Class的個人內在預備。改變從來不會突然發生,除非從我開始。成為人智學的會員是自由的意志和體現;成為First class member不只是自我修行的功課,更是聯合人智學會員共修的一條道路。在這個特別的時代裡,它就是一種深度的承諾,願意承諾將華德福教育的基礎哲學──人智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工作裡的哲學信念,並願意成為「代表」去推動。它既不是一個手段和一個位置,反倒是一個生命任務。

二○一九年的疫情與烏俄戰爭,再度把人類逼迫到存在主義哲學裡面強調的邊界經驗(Boundary Experience)。這個時刻,我們必須以不同的觀點來面對此時此刻的挑戰。所謂的邊界是指發生的事件太大,日常生活的模式已不能適用。人被逼迫要進入或啟動另外一種本身存在的本體模式。這樣的經驗好比人面對:親人的死亡、失業、重大疾病、離婚,最大的就是面對自己的死亡。有人比喻它是:跌落黑暗的深淵或黑洞,要如何攀爬求生?也有人比喻:好像站在高山的脊背上,「一失足,就成千古恨」,這是個重大的危機經驗。因疫情、因戰爭、因重大變故,都讓人不得不啟動本體的存在模式。也就是我們得赤裸裸的面對我是誰?我要怎麼能夠撐過這個難關,我要如何與這個「邊界」對話。我們共同的朋友──許書桓,在三月中旬跨越了生死的門檻,返回靈性世界。這個消息對摯愛家人與朋友都太震驚了,因為他是我們實驗教育與華德福教育運動緊緊相連的一份子,面對此刻的「界線」,很多人的內在都受到極大的衝擊與失衡。我們特別以「桓星」來回顧他的生平故事。

葉怡嘉醫師在本專刊裡面也分享了,人智醫學在百年之後在臺灣療癒意志的發展。她從脈絡、從團隊學習、從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人是一座橋」的禱詞、從「橋樑三講」談起,醫生們都很深刻的省思到,如何以病人為中心。就好比華德福教育運動,所有的同事們總是省思著,如何以孩子為中心、以人的本質出發,如何在每天的日常裡帶著孩子內化那靈性之光,每天如何跟土地工作。如果我們都像這群醫師們、老師們及農夫們,大家都承諾要成為這座橋──自己內在與靈性、個人與社群、個人與宇宙之間連接的橋樑,那麼療癒的力量已然開始、已然啟動。

此時此刻,我們更站立在戰爭與和平、苦難與幸福、失落與希望、恐懼與自由的邊界經驗上。那是時代之靈給我們的挑戰,盼望與同事們一起奮鬥、一起穿越悲喜與生死的迷霧,穿越那高聳的山脊與深淵,成為那一座橋。

書於2022. 03.30

--

--

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 T.W.E.F.
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專刊

【關於台灣華德教育運動聯盟】106年2月由國內十餘所華德福學校/團體所成立,以人智學「自由」、「平等」、「博愛」的三元社會理念與精神為基礎,推展華德福教育運動,以建立健康和諧與善美真之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