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神的恩賜:從歐洲經驗看生機互動農業土地信託之運作狀況

演講者 | 保羅.馬偕(Paul Mackay),世界自然基金會德國分會董事

,曾任歌德館靈性科學學校之社會科學部部長

翻譯 | 徐美琪

記錄 | 張淑真、王新

文章整理 | 專刊編輯室

圖|人類的作為若不去理解自然,則會造成混亂

大自然是神賜予的禮物,不應該淪為商品買賣,然而台灣的土地信託目前遭遇到很多困難和阻礙,保羅老師特別就他在歐洲的經驗,分享不同的土地信託運作方式,鼓勵我們不要放棄,在困難時學習怎麼調適、找到方法,讓我們最後能滋養土地,發展生機互動農法,服務社群。

土地信託讓自然不會變成商品

我們如何看待自然?自然對我們是什麼?自然是人造的嗎?是我們生產的產品嗎?還是,這是神的恩賜?

我覺得,自然不是人造的,也不是產品,是神賜給我們的。如果自然不是人造的,不是商品,不是像衣服一樣可以買賣,那我們可以買賣自然嗎?可是,我們並沒有創造它啊!

所以我們來看看這一段歷史是怎麼發展的,為什麼會有所謂農地買賣?因為農夫在農田工作,需要財源,才會有農場作物需要買賣交易的狀況。但如果我們考量到自然最精髓的部分,這些農產品都是自然賜給我們的,自然不應該被視為商品。

這是我們要創立土地信託第一個要考量的原則:設立土地信託,是為了得到自然,讓自然不變成房地產買賣。

自然的智慧需要人類去理解

第二個原則:如果自然是神賜給我們的,它有一個使命在,想要被人類理解。如果人們不去了解自然,就會有大麻煩,招致新冠肺炎大流行。因為自然沒辦法解救自己,只好把這個任務交出來給人類。所以,自然需要被理解,特別是自然中的智慧,需要被理解。

第三個原則:我們了解自然的智慧後,下一步就是實施生機互動農法。自然希望人類以合適的方式去開發它,我們實施生機互動農法時,大自然會更有力量去給予。

所以,我們有三個原則。第一個原則,自然是神賜予的,它不是一個商品。第二個原則,自然現在在哭泣,在祈求人類能夠理解它的智慧;如果我們失敗的話,自然就會用它自己的方式解決,就像新冠肺炎大流行和目前的氣候危機。第三個原則,生機互動農法是真的理解自然,而且能夠給予自然發展的力量,讓自然可以發展得更具文化,就像農業文化所隱含的。

從工業化轉到生機互動農法

人類有很強的能力發展自然科學,但自然科學並沒有用來理解大自然,反而把自然視為一種工具。

醫藥也一樣,你吃了藥以後,要注意它的副作用。在農業方面,除草劑、農藥、一些氮,這些可能也會造成副作用。工業化的農業並不是真的了解自然的智慧,它只是在操控自然而已。所以,我們要從工業化轉到生機互動農法的農業。

這是歐洲發展的一個脈絡。經營商業的時候,有投入也有輸出,是我們需要去做到的。在台灣會有困難,事實上在歐洲也有困難。為什麼會有困難?因為背景脈絡沒有得到充分預備。

大概在七十年代末期,一九七八年左右,我就開始致力於解放土地,讓土地可以進行生機互動農法。我們從德國北部一些不同的農場開始,那裏農場和城市及消費者的距離並不遙遠。

我們要往前一步,去認知到,發展工業式的農業和BD農業的差別在哪裡?工業式農業,事實上它就是在經營一種商業,例如:有肉品從巴西出口到歐洲去。但生機互動農法不是全球化,而有它的地區性在。我們在找地的時候,要找到人們居住的農場,在農場周圍可以建立社群。社群裡的人們了解土地,關注自然,關注健康的食物,因為健康的食物是健康的基礎。

健康的食物,遵循生機互動農法的法則,讓我們可以以健康的方式生活。這要看那個地區的社群和人們,如何形塑和發展他們的土地信託?這沒有固定的模式,而是要因地制宜,視當地人和當地的環境而不同。在台灣行得通的,在德國不一定行得通。我們要了解當地,找到聰明的方法來做。

土地信託的幾種不同實行方式

你們一定會遭遇很多困難,我們在歐洲也遭遇很多困難。重點是不要放棄,在困難時學習怎麼調適、找到方法,讓我們最後能滋養土地,發展生機互動農法,服務社群。

在歐洲,實行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有一些家庭有一塊土地,他們不想要工業化農業生產的方式,想要實行BD農法,就把土地租出去,以土地信託的方式來經營。他們把土地出租給農民,農民要以生機互動農法的方式去經營,而不是只考慮到利潤。

另有一個形式是,我加入的組織、加入協會,成為會員。我們買了一個農場,這個農場的土地越來越貧瘠惡化,於是我們找到兩個農夫,他們願意實踐新的農法,協會就請這兩個年輕人來實踐BD農法。當時最關鍵的是經費問題,於是我們就找到很多會員,由會員借錢給協會。所以,協會大部分的錢不是跟銀行借,而是向會員借。

這時候問題來了,究竟農夫跟協會會員的關係是什麼?有一種方式是,農夫也是協會會員,協會要照顧農夫。先請農夫做預算,一年的收成、價格,並以預約制請會員先付錢;收成後,農夫就按照預約的方式給予會員。這就相當於消費者預付方式,消費者就是協會會員。

融合生機互動農法與商業經營模式

另一種方式,就是農夫不想採用第一種方式,他們想成為企業的經營者,想要有自己的小生意。他們跟協會承租土地,產品可以賣給會員,也可以賣給其他人。他們可以在農場設立小舖,人們會來購買。協會以蠻低的價格租給他們,希望他們可以實踐生機互動農法。

因此農場的小舖重視的不只是利潤,當人們來購買產品,他們和家人在農場同時擁有一段很棒的時光,這就包含了社群經營的角度。

如果要融合生機互動農法跟商業經營的模式,需要有很厲害的農夫,這個農夫必須理解生機互動農法,也有社群支持成分在其中。因為社群及周遭人的支持,讓這個農場能以特定的農耕方式來種植。我們在德國北部實施社群支持農業,其中有一個成員把這種方式帶到美國去,在美國現在有很多農場都是以社群支持農業的方式在經營。

我不了解台灣的狀況,也不了解台灣土地信託的法律,但我想提醒大家,不要把這件事當成很大的障礙或負擔,而是看成一個可能性。為了理解自然,給自然更多的力量,我們可以讓世界看到,如果我們能夠實施生機互動農法,會帶來非常豐碩的結果。

圖|理解自然,給自然更多的力量,將會帶來非常豐碩的結果

台灣正有一群人,以發展與落實CSA「社群支持型農業」為目標,欲支持與了解更多關於 CSA 的朋友,請掃 QR CODE。

--

--

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 T.W.E.F.
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專刊

【關於台灣華德教育運動聯盟】106年2月由國內十餘所華德福學校/團體所成立,以人智學「自由」、「平等」、「博愛」的三元社會理念與精神為基礎,推展華德福教育運動,以建立健康和諧與善美真之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