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外商六年,值得紀念的三個成長

Jim Jen
Jim's Night Talk
Published in
Nov 5, 2020

我在 2014 年,也就是進入職場的第十年,進入了外商。時間很快地過了六年,如今我即將離開,我想是時候整理一下我在這六年得到的成長,還有分享那些我看到的現實 (現實篇待續)。

首先要說明一下,這篇文章完全是我狹隘的個人體驗與觀察,不代表大部分的外商公司都是這樣,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成長1:英文模式,Get!

這兩年偶爾會在一些場合用到英文,聽到的朋友往往會有「喔!Jim 英文好好」甚或是以為我到外國念過書的印象,殊不知這絕對是個誤會。

我在多年前還在遊戲業的時候,曾經去投了暴雪娛樂 (Blizzard Entertainment) 的職缺,也很幸運地得到了對方人資的通知,約了我進行第一次的電話面試。一開始,面試進行得頗為順利,和面試官相談甚歡,就在我覺得好像不錯的時候,面試官說:

「接下來我們會用英文對談,確定一下你的英文程度。」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對方告訴我,如果我連用英文表達自己所想都做不到,那是沒辦法在國際團隊中工作的。沒錯,我的英文雖然在學校不爛 (甚至成績是前段班的),但要說什麼商用和口說根本是差得有夠遠。

時間快轉,在這六年的外商職涯裡,因為我必須和澳洲主管每週開會,必須和美國總公司的不同團隊溝通,也必須和亞太區不同國家、不同口音的同事們討論工作,我的英文開始越來越順,從有點害怕、甚至逃避用英文講話,一直到能夠自在的用英文和不同人對談。

在外商,除非你只對台灣人、只做台灣市場,不然一定有不少和其他國家溝通的機會。不是常常有人說嗎,學英文需要環境,外商公司就是一個能夠增進英文應用能力的地方,當然啦,前提是要頂得住一開始的挫折感。

要說這六年我真正最大的成長,甚至是在其他地方可能不一定能夠得到的能力,就是英文模式。

成長2:大局觀

在外商公司,你往往需要考慮得更全面。可能是因為你擔任的職位不只是只顧台灣市場;可能是因為你必須以全球品牌為出發點進行發想;也可能是因為總公司叫你必須那麼做 (或是不准那麼做)。

我很幸運的從進外商的第一天,就是擔任整個亞太區的職務。在這樣的位置上,你要考量到本地市場的得失,要考量整個區域的得失,有時候更得考慮全球的得失。對台灣市場來說再簡單自然不過的事情或點子,可能會因為全球政策或為其他地區帶來的風險而被迫停止。

當你出包時,你的包也不只影響你身處的國家那麼簡單,為你的錯誤買單的可能是全球的團隊成員。

在這樣的狀況下,培養出大局觀不只是一種成長,也是一種必要的能力。你在為某個市場想方案的時候,要能預想到這對同區域的其他市場有什麼樣的影響,甚至是對全球團隊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當你在思考區域策略的時候,你要考量不同市場的優先度和市場狀況,據以導出最佳化的策略和預算分配。這樣的大局觀是一種內化的思考邏輯,在外商公司,特別是負責區域較大的職位,會有更大的機會培養出這樣的能力。

成長3:溫良恭儉讓,Out!(有時候啦)

台灣人因為教育和文化的關係,即便在職場上,也常常有不直接指出問題、不提問、以及等待上司給指示這類的傾向,我自己也是這樣。但在外商公司工作的這幾年,有機會和不同國家的人共事,了解不同文化的人對於職場和工作的態度,讓我修正了這方面的想法。

要加薪?是你要自己證明你的表現去拿到的。要表現?機會是自己提案、說服爭取來的。假設有某個別部門的點子會影響到你的工作,點點頭配合不一定會幫你加分,反而會讓你的判斷力被質疑,「你當時怎麼沒提出說這個會影響到我們?」。

結語

其實我覺得自己挺幸運的,這幾年在外商公司拿到不錯的薪水、不錯的福利,還能讓自己有不小的成長。當然啦,外商也有很多比本土企業更現實、甚至更殘酷的部分。這就下篇待續囉~

--

--

Jim Jen
Jim's Night Talk

#行銷 #社群 #Crypto #Gamefi #NFT 正職是位行銷人,興趣是當個永遠的熱血籃球少年籃球,創作內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