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到了誰?中止「報復性消費」跳出老鼠迴圈

吉爾 Jill
吉爾’s創業人生
Jun 4, 2020

最近各國開始陸續解封,看到國外媒體報導,許多人在家中悶了好幾個月,除了出門採購食物哪裡也去不了,因此一解封後就衝進大賣場、服飾店、精品店大肆消費、拼命刷卡。這樣「報復性消費」的行為模式,不只是在後疫情時代,在我們平常正常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只是我們可能從不曾發現。

「報復性消費」意思類似於心理學中的「補償性消費 Retail Therapy」一詞,希望透過購物、消費補償自己,紓解壓力、改善不好的情緒。

這讓我想起一位老朋友 — 小華,小華在竹科工作多年,主管和客戶都是業界數一數二的難搞,工作的壓力很大。但因為薪水不錯,所以雖然經常開口就是抱怨工作,也多次動念想要離職,甚至有嚴重的周一憂鬱症,但最終都還是沒有離開。

小華雖然擁有讓人羨慕的薪水,但卻是標準的月光族,每個月公司一發薪,就會賭氣似的瘋狂購物,也許是想藉著購物宣洩壓力,或是想把從(討厭的)工作賺到的錢都花光的報復心情,卻害得自己明明工作了許多年,卻一點存款也沒有。

是報復對現狀的不滿,還是報復到了自己?

雖然經營電商平台的我,應該鼓掌歡迎,甚至鼓吹大家瘋狂購物,但這終究不是我的信仰,我也不會鼓吹任何人購買不需要的東西。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而大爆買,或是別人有所以我也要有的攀比心態,毫不顧忌的透支自己的消費,得到短暫的快感,卻可能一點點失掉未來。

image via

「想要 > 需要」的無限迴圈

每一年的年末大掃除,都要重新收納整理滿滿的櫥櫃、衣櫃、書櫃,都必須丟掉許多東西才能騰出一點點的空間,有些東西甚至才用過幾次。即使如此,新的一年仍然繼續買買買個不停,從不考慮自己到底是一時的想要,還是真的需要。

買很多不如買很好

什麼都不想、先買再說的情況,在買淘寶的時候特別容易發生,所有的東西「看起來」都物美價廉,而且超出認知的便宜,洋裝看起來精美、廚具看起來實用,反正也沒多少錢就下單先訂回家再說,但最後拿到手的卻是品質偏差的洋裝、一點都不耐用的鍋具廚具…

反正價格便宜壞掉就算了、下次不要買這家就好了…你可能沒發現一次次的踩雷,其實也累積了好大一筆支出。與其買一大堆垃圾回家,不如買得少一點,但能買得好一點,買起來會有點心痛的東西,才能讓人在做決定前更謹慎的評估,做出最適合的決定。

痛恨工作?先幫它找到價值

我們每天有至少一半的清醒時間花在工作上,投入這麼多的時間和生命,只是為了賺錢付房租、繳房貸、有飯吃而已嗎?

或許小華能這麼想,特別難搞的客戶卻只有我才能勝任,幫助公司和對方順利合作,創造出更大的市場,我的存在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看見自己的價值,才能化被動為主動的面對工作和生活的挑戰。

與其用「報復性消費」回應討厭的工作,不如乾脆離開讓你想要報復的工作,當你能主動積極的面對工作,從中找到讓你感到成就、興奮的目標,而不是被動等待發薪日來個大爆買抒壓時,自然會更珍惜的使用所賺到的金錢,中止「報復性消費」,跳出只為生存而工作的老鼠迴圈。

如果喜歡相關的主題內容,歡迎卯起來拍手讓我知道你的想法,我會再規畫更多相關主題的文章,歡迎 Follow 關注最新文章內容。吉爾的 IG 歡迎來玩:instagram.com/jillfly20免費加入👉新手代購先修課

--

--

吉爾 Jill
吉爾’s創業人生

心理學背景出身,卻偏離正軌投身廣告行銷、電商領域10+年。現職國際代購平台行銷掌舵手 / 代購創業顧問,抽空寫點文章,分享這些年的所見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