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家族(4)詩人醉街

Leo
品牌博物學 Brandiology
Sep 12, 2022

1930年,楊氏成親時二十歲,不再是童養媳的身份。

她嫁入靈寶某員外家,員外在當地有錢有勢,在外風光,迎娶楊氏後卻拳打腳踢,時常家暴,年輕的當家嫌棄楊氏年紀大,從外頭娶了二太太,甚至密謀想暗殺她,於是從丫鬟得知消息後,楊氏跟著愛慕她的張姓長工私奔,來到開封邊角小縣,當時我的爺爺尚在強褓之年,他是員外的親生骨肉。

杞縣,杞人憂天的杞,距離河南省開封市中心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沒想到這麼遠,但終於在這條路上讓我感到安心,十年過去,總算能去看一眼那門牌號是什麼樣子了。

老爸跟計程車師傅聊得很開心,彼此互問兩岸的疫情,師傅姓王,說自己祖上就是杞縣的,老爺逃荒時來到開封,就定居了下來,「你們來一趟不容易囉!說真的現在那裡長啥樣我也不太清楚,一年都未必過去一趟。」說杞縣雖是開封八個轄縣之一,但發展不好,現在多種花生與大蒜。

不知道是不是老兵皆如此,對於過往自己能擁有的記憶都深刻,爺爺對小時巷弄的描述清晰,說自己曾在門口前逗妹妹笑,母親楊氏在屋裡幫人縫衣服,他留下的自傳裡寫道:

「民國31年我在眾多考生中坐上杞縣中學備取的紅椅子,全縣僅有一個初中,附設四年制簡易師範在內,全校僅有七班,每班四十名,合計全校兩百八十名,舊糧倉作為校址,楊佩德任校長,我在班上學業平庸,從來沒有驚人的成績,曾留級一年。」

杞縣老家地址有個很好聽的名字,詩人醉街。

相傳詩人顧陶亮嗜酒,曾醉臥此街,以此軼聞為名。令我驚奇的是,將近一百年後,高德地圖上竟還是可以找到詩人醉街,好像玩笑似的,歷史幾經戰火,物換星移後,比起器物、建築,名字這東西比我們預期的使用期限要來得更長。

現代杞縣的規模比百年前擴增不少,但地圖上仍可以見到曾經的舊城痕跡:一圈水渠圍起,十字街道的中心是鼓樓,通常那是早年人們生活的制式標準。

四線城市的紛擾、興起的爛尾樓與磚瓦老宅在這裡一項沒少,地面稀落的澆灌工程使泥濘上的塵土飛揚,汗衫褪色,喇叭聲與孩子們亂竄,老人閒坐在門口,這小地方的臉孔都太熟悉了,對於我和老爸這樣的不速之客警覺。

「你們找什麼?」
「找25號,詩人醉街25號。」
「25號在那邊呀……」

單數雙數各一排,但實際上門牌是錯亂的,有時從100多號跳到20,延伸拐進另條巷子又變成60開頭,我們四處詢問,跨過了水溝,從雜貨舖老闆娘濃厚的口音中辨識出方位,然後再次迷失。

我們沒有得失心,該說找的到原址才是奇蹟吧。

解放前的建物已經一件不剩地被拆光,這裡最老的建物也不過是90年代,張家在這裡早就沒了地緣關係,1948年,爺爺從開封高中被國民黨號召加入砲兵團,連杞縣都沒回來一趟,發了封家書(「我要去當空軍啦!」)就此踏上顛沛流離的旅程,隔年他抵達台灣,而這年母親楊氏收到靈寶老家父親過世的信件,跟丈夫、女兒回到靈寶,後來戰亂爆發,再也沒回來開封。

聽到我們來自台灣,很多當地居民止不住好奇,他們聽了我們想找家裡長輩出生的故鄉,熱情地指路與出主意,只是河南方言我們實在有聽沒懂。

來回走了兩遍詩人醉街,在臨走前,雜貨舖老闆娘再次喊我:

「你們可以去問那家(她指了個方向),那老人家九十多歲了,一直住在這,頭腦還算清楚,去問問搞不好能知道些什麼。」

我有些猶豫,但還是鼓起勇氣,拉著老爸去敲了大門,「有人嗎?」我往內喊,一名白髮稀疏的老頭走出來,嘟噥著找誰。

我想問這裡有沒有一位老先生,九十多歲?
他知不知道杞縣詩人醉街25號在哪?
他知不知道約1940年左右,這條街有戶姓張的人家?父親在街上賣蔬果,母親裹小腳行動不便替人補衣服,兒子在開封高中唸書,還有個小妹妹牙牙學語。

「沒事…找錯了。」我退出門。或許比起失望,我寧願保有想像。

離開杞縣前,去嘗了當地特色的砂鍋。

本想著是考察下在地美食,說不定能在書裡還原爺爺童年的餐桌,可惜錯想了,這砂鍋是90年代的產物,某家杞縣砂鍋做的好吃,口耳相傳,現在變成了在地特色美食,我和老爸走進餐廳,素肉兩種各要一份。

砂鍋裡的食物很粗糙(豫菜多以原食材燉煮,沒太多花樣),炸過的酥肉、香菇、魚板丟進砂鍋內,佐以胡椒、芫荽上桌,直接吃有點鹹,搭配細麵則非常可口。

「你覺得爺爺會喜歡吃這東西嗎?」我問老爸。
「我很喜歡吃,你看裡面有豆皮、海帶,都是我愛吃的。」
「我是問爺爺啦。」
「喔,他都可以吧,他又不挑食。」
「爺爺從不挑食嗎?」
「那種戰亂饑荒過來的人,都不太挑食啦。」

好吧。我就當爺爺會喜歡了。

在心底默想一封信件:爺爺,今天我們來到你出生的故鄉了,吃了特色的砂鍋料理,我猜你大概會喜歡吧。

--

--

Leo
品牌博物學 Brandiology

張毓中 Leo,現任北京暖山生活市場總監,曾任G.D.Partner Brand北京及第品牌諮詢品牌顧問,初日美學製造所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