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家族(6)活下來的人們

Leo
品牌博物學 Brandiology
Sep 13, 2022

三門峽這城市是因為一座大壩而建成。1957年,為了控制黃河千年來的氾濫成災,毛澤東與周恩來多次視察,集結蘇聯、全國水利專家菁英,建起黃河第一壩的宏偉工程,這一建,興起了一座城,同時也淹沒數千村莊。

故事回到1948年,楊氏與張姓長工接到兒子的信件,連夜趕往開封高中,國民黨軍營卻早已開拔,他們回到杞縣,感到命運的齒輪不可逆地轉動。

是年,楊氏的父親過世滿七年,鄉村有習俗,滿喪一三七年是大事,七年將屆,所有親人都要為楊老先生送最後一程,於是來不及茫然,楊氏與張姓長工又啟程返回靈寶。戰火摧毀了鐵道,公共運輸系統盡數癱瘓,張姓長工再次拿出了當年帶楊氏私奔的力氣,用推車載著年幼的張秀蘭,帶上簡要行囊,用一個月時間回到靈寶縣城。

開封杞縣到靈寶,400公里,張家三口走得很慢,不僅是因為楊氏裹著小腳,每走一段路便要稍停休息,更因盤纏用盡,他們靠著沿途乞討才能勉強果腹,內戰持續延燒,蔣介石炸花園口堤防的饑荒後遺症發作,整個河南成為世界最大的難民營,一路上黃土漫漫,連蚱蜢、草木、樹皮都被吃盡。

他們在靈寶守喪數年,有天村里騷動著,張姓長工隨人群湧動來到廣場前,村裡高臺上的一名男人高舉五星紅旗吶喊:「解放啦!新中國成立啦!」

於是他們再也回不去開封杞縣。政府為了盡快安頓混亂局面,安排就地落戶政策,張家三口就這麼在靠近黃河邊上的村落,艱苦地待下來。

所以大伯說,這裡是我們的舅家,也就是楊氏娘家的意思。很長一段時間裡,張姓當家的人一直缺席的,張姓長工在此無名無份,無財無產,只能做農民,而隨之接踵而至的運動很快帶走了他的性命。

搬到新住處不久,1957年,三門峽大壩的動工宣佈遷村,官員們來到村裡,承諾會將他們安置到其他村落,他們被安排到柿樹溝,曾經這山頭都是柿子樹,現在卻已一棵不剩,為了要容納新進人口,柿樹溝村原本的一處窯洞被安排住兩家、甚至三家人,張家三口就住進了另一處姓張的人家中。

飢荒,飢餓,配給生產的農作被上頭收走,成批地拿去蘇聯還債,人民公社裡所有人骨瘦如柴,當蚯蚓、蚱蜢、青草都吃完以後,人們開始吃樹皮。張秀蘭還記得那味道:將榆樹皮剝下,用碾子碾成粉末、摻水,便可以揉成像麵團一樣的東西,但實際上沒有任何營養,而剝去樹皮的榆樹很快死亡,於是黃河邊上逐漸光禿一片。

那天張姓長工出門,在豔陽下硬撐著找了整日可食用的作物,最終一無所獲,他知道今晚妻女又得餓肚子了,回來後感覺無比虛弱,他喝了兩口水,對著楊氏低喃:「好想吃塊紅薯呀,哪怕只有拇指大小也成。」

張姓長工睡去後再也沒有醒來,留下母女二人。

17歲的張秀蘭強忍悲慟,簡陋卻慎重地葬了父親,他們甚至沒有錢去刻一個墓碑,而這時楊氏本就孱弱的身子也搖搖欲墜,她擔憂著女兒,且恰好同住一處窯洞的張家兒子眾多,她便與對方說親,希望兩家人彼此照顧。

「咱們家沒有當家的(男人),如果你們願意接受,就到我們家來吧。」年輕的姑爺答應了,從此入贅到張家,而楊氏果如她自己所預期的,在不久後因營養不良逝世,臨走之前仍記掛著兒子,楊氏堅信他沒有死。

「我不會忘記哥哥的,娘,安心去吧。」張秀蘭堅毅地說。

30年後,一封來自海島的信件悄悄落在杞縣郵局裡……

--

--

Leo
品牌博物學 Brandiology

張毓中 Leo,現任北京暖山生活市場總監,曾任G.D.Partner Brand北京及第品牌諮詢品牌顧問,初日美學製造所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