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難相處的人 How To Deal With Difficult People

fin
嗨,世界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Sep 22, 2020

原文網址 https://www.techtello.com/how-to-deal-with-difficult-people/

image from: https://www.techtello.com/how-to-deal-with-difficult-people/

人類這種生物有著天生的社交需求,社交的目的之一是透過交流來獲得他人的認可。當他人與我們有相同的信念時,我們會感覺良好,覺得被肯定,反之則會失落。很自然的,我們喜歡與我們相近的人共事,所謂的『同溫層』。

因此,當有人貶低我們的意見、否定我們的想法、忽略我們要說的,表現得像個萬事通、以批評為樂、創造負面的能量,就會讓我們覺得很不開心。這些『難相處的人』的行為總是會踩到我們的地雷,他們應該為製造的麻煩負責,畢竟,他們才是有問題的那群。

人們的困擾不是來自事情的本身,而是來自他們對事情的看法。

— 斯多噶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 (Epictetus)

也許我們對難相處的人的看法是對的,但換個角度想,把自己沒有達成目標的責任指向他們身上,真的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幫助嗎?面對這種人,我們是否有更好的相處方式?能否可以從批判、防衛的心態,轉為一個當責的成年人,可以與各種類型的人們相處?

在討論執行策略(也就是『如何做』)之前,必須要先能理解情緒因何而來,這是至關重要的關鍵。我們需要知道我們在面對難相處的人時,是如何思考、反應以及行為的,如此執行策略才有辦法搭配我們對自身心智行為模式的理解,來發揮應有的效用。

To try to change outward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does very little good in the long run if we fail to examine the basic paradigms from which thos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flow. As clearly and objectively as we think we see things, we begin to realize that others see them differently from their own apparently equally clear and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Where we stand depends on where we sit”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by Stephen R. Covey

行為模式拆解: 應對艱困情境的 T.R.I.C.K 五步驟

image from: https://www.techtello.com/how-to-deal-with-difficult-people/

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理解世界的方法,我們與周遭他人的連結依據自身個性、期望、背景與經驗而有不同的變化。有些人一見如故,我們也無法確切給出理由;有些人光是聽到聲音我們就會對自己說:『喔不我最怕這種人』。也因此,『難相處』也是要看人。當然有些公認難相處的,不過這畢竟是少數。

我們九成的行為是跟著感覺跟著情緒走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依據大腦的直覺反應,但這依據直覺的問題在於很容易只看到問題的一面,只憑一個理由就以一個固定模式在反應。這時,TRICK 框架可以幫助分析我們的行為:

T — Tagging 標籤化

我們天生就比較喜歡自己,因此注意到他人的缺失比注意到自己的短少容易得多。很輕易的就可以幫他人貼上標籤:控制狂、虛偽、騙子、偏執、自大、等等等…

我們依據他人的行為評論他們,但卻認為自己是特別的 — 我知道我自己內在『真正的樣貌』,所以我可以輕鬆的找到解釋自身行為的正當理由,產生『我比他人更優秀』的虛假幻象

Jonathan Haidt, 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無需深入理解一個人、對這個人重要的事情、或是他的信念,我們只要透過簡單的標籤就可以把人們的行為快速的分類。大腦天生有這樣的機制,更精確的說,是我們的直覺思考系統(參考快思慢想的系統一)。這系統讓我們得以快速、自動、反射性地處理周遭的人事物。

延伸閱讀: https://4think.net/人的理性脆弱到了什麼程度?/

依據標籤化的結果,可以快速判斷一個人是否好相處,應對的行為模式也會因此而調整。

R — Righteousness calling for rejection 正當化拒絕的理由

透過前述的標籤化,當我們標記了一個難相處的人,身體就會開始警戒,行為應對也會更為有防備心。對於負面標籤的防備會延伸到這個人的整體作為包含其想法、觀點、行為等,標籤給了我們一個堅實的立場、一個正當的理由去防備。

這裡躺著的是威廉.傑
為了維護自己的論點而鞠躬盡瘁;
他是對的,拼死的對 — —
但結果還是死了,彷彿錯得無可奈何。

— — 波士頓日報的小小打油詩

I — Intention driven by assumptions 預設其意圖

當一個人被認定為難相處,常常伴隨而來的就是『預設其意圖是負面的』。

『如果可以解釋為愚蠢的,就不要歸咎為惡意』

漢隆的剃刀 Hanlon’s Razor

漢隆剃刀的另一面解釋就是,一般人面對困難的狀況很容易直接把問題歸咎為:(因為你的)不良意圖導致了問題的發生。實際上不良意圖常常只是我們的預設猜想,我們沒有那麼多心思去驗證這個猜想是否真實,比如去了解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困難與不良都不是我們喜歡於處理的情境,因此很容易被劃上等號。

但仔細想想,這個人難相處真的等同於這個人意圖不良嗎?

C — Confirmation of our beliefs 證實自己的信念

在標籤為『難相處』或者是『意圖不良』後,心智會透過確認偏誤會開始夯實我們的信念。當我們已經設定了較為負面的觀點,就會開始找尋可以證明這觀點的證據,並且忽略/拒絕去看那些證明觀點是矛盾或錯誤的證據。

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觀點下就如同裝了不同顏色的濾鏡,有了完全不同的解釋。一個人給我們的印象(標籤)在常常比當下的情境更能成為決定我們如何理解行為的主要因素。畢竟,要理解當下的情境所需花費的成本不低,依照已經貼好的標籤做反應是比較省事的選擇。

K — Keenness to fix others 修正他人的慾望

人類是很不喜歡變動的生物,因此,遇到不如預期時,我們往往期望他人可以改變行為。當對方已經被標籤為意圖不良,這情況就會更加嚴重,因為我們會開始想要『修正』對方。

事實是,就算對方有錯,人們就是不喜歡『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有好好控制那些有辦法控制的。

Many factors in interdependent situations are not in your Circle of Concern — problems, disagreements, circumstances, other people’s behavior. And if you focus your energies out there, you deplete them with little positive results. But you can always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at’s something that’s within your control. And as you do that, as you focus on your Circle of Influence, you really, deeply understand other people. You have accurate information to work with, you get to the heart of matters quickly, you build Emotional Bank Accounts, and you give people the psychological air they need so you can work together effectively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這個世界太複雜,心智為了能夠快速處理事物必定會簡化、合理化接受到的訊息,否則我們很快就會因為邏輯矛盾而卡死無法行動。大幅度簡化的後果就是因人廢言、標籤化這些現代化社會所具有的現象。透過 TRICK 這五個步驟我們先解析了心智處理的過程,了解之後我們才能更好的處理這些困難。

而單純的把一個人標籤為難相處就是這樣的一個簡化的過程,但若我們想好好處理的話,需要的是刻意的思考以及努力的覺察。

與難相處的人的互動過程

image from: https://www.techtello.com/how-to-deal-with-difficult-people/

杏仁核是我們腦內的一個系統,負責處理與情緒有關的事情。面對棘手的人時,杏仁核會收到被威脅的情緒信號,驅使我們產生戰鬥或逃跑反應來應對當下面對的危險:戰鬥指的是情緒上進入戰鬥、防衛或抵抗的狀態,此時身體著重在保衛自己,因此思考能力會降低,以直覺來做反應;若是選擇逃跑則身心都會以迴避問題為最優先處理方式,先離開狀況產生的場域再說。這兩種狀態都會產生壓力,引發身體的反應如心跳、呼吸速率的提升、焦慮、肌肉緊繃等。同時會消耗精力,產生疲憊感,讓我們不再專注於實際的任務上。

處理棘手問題的四種策略

我們可能沒有理解到自身的想法與行為的影響力是多有麼的強大,不只影響自身也影響著週遭人們的行為態度。

世界上有兩件事最難:一是把你的想法裝進別人的腦袋 二是把別人的錢放進你的口袋

要他人改變行為也許看起來合理,但實務上近乎不可行(除非你有大量行為心理學的基礎)。能做的,就是理解有些事情在自己控制範圍之外,並且專注於控制自己所能控制的,並依據以下四種策略來應對棘手的人:

把行為與人分離

也就是所謂的對事不對人。標籤化一個人對於關係的改善沒有幫助,當你覺得一個人很棘手時,你也會覺得不喜歡這個人,然而實際上常常是這個人的行為造成你的反感。若我們可以把行為與人分開看待,可以更明確的辨別出造成自身的壓力或困擾的行為。

有些人對什麼都想控制的行為造成困擾,有些對貶低他人的語言特別反感,此策略幫助我們找出我們的地雷、界線。當我們能夠分離人與行為時,就比較有辦法『把棘手的人當人看』,同時試著想辦法找出棘手行為的應對方式。

這種心態的改變同時也會表現在語言上,

『你的提議太膚淺』

相較於

『從另一個觀點來看,考慮到….,這個提議會有更好的做法』

前者傳達強烈的負面情緒,瞬間就可以讓對方進入防衛心態(戰鬥或逃跑反應),後者保留了對話空間,讓事情比較有討論的餘地。

各種不同觀點

有時就算我們把人與行為分離,也不一定有辦法好好處理那些令人不悅的行為。除了讓負面情緒掌握我們之外,也可以透過以下種種問題,試著去用不同的觀點來重新描繪整個情境:

  • 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受
  • 對方在這情境下有什麼感受?
  • 我對這情境預設了怎樣的立場?
  • 是否有些事實是我不知道的?
  • 我在這個行為中扮演的角色是?
  • 此情境與此人反射出哪些我的特質?
  • 對方是否也覺得我很棘手?

Self-awareness enables us to stand apart and examine even the way we “see” ourselves — our self-paradigm, the most fundamental paradigm of effectiveness. It affects not only ou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but also how we see other people. It becomes our map of the basic nature of mankind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試著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有助於消除自己的盲點,找出自己的弱點。棘手的人就如同面鏡子,若能正面看待鏡子裡照映出的弱點,就有機會幫助我們正向的調整自己的應對進退,甚至可以連帶影響棘手的對方一起往比較健康的關係做些改善。

主動行動優於被動反應

當處在防衛狀態時,我們會依靠本能,依據當下情境做『被動的反應』。而往往這些不經大腦的被動反應,會造成情況更為失控,甚至是給予對方更多反擊的材料。如果初衷是想要解決問題的話,被動的反應聽起來效果不是很好。

另一方面,主動行動意味著我們比較能夠掌握狀況,把焦點轉移到我們可控的地方,比如說轉移話題至問題的癥結點上並尋求共識之類。這類型的行為包含了:

  • 討論雙方都想達成的成果
  • 為雙方都能接受的行為設下準則與界限
  • 主動聆聽對方
  • 把心智用在思考共同解決方案,而非用在未經求證的小劇場

思考過的主動行動設定了一個框架,跳脫被動反應只能持續在同個議題上攻防的限制,讓雙方有機會往解決問題的方向走。

認知自己的限制

有時候不管再怎麼努力實踐上述策略,有些人就是那麼的棘手,那麼難以處理。

此時要認知到,這可能不是『自己』有辦法處理的,因此最後一個策略就是認知到自己的限制並且向外『求助』,這包含了:

  • 找到可以提供建議的導師,幫助檢視沒到的盲點或提供不同的見解
  • 透過中介人處理,比如對方的主管、或是跟對方溝通比較順暢者

結語

當然也有可能再多努力也無法造成任何變化,此時請謹記人類就是這麼複雜的生物。有些人就是當下無法改變的,只能盡力而為,能否改善有時候也需要一些經驗的累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

就如同棒球選手一樣,努力練習為的是提升打擊率,但再怎麼厲害的球員也就四成多,還是有六成的失敗機會。如果我們只看到那六成,就很容易因為負面的想法而放棄努力,而如果看到的是打擊率的提升,就會有繼續努力的動機。與人相處也是一樣,正面看待自己的成長,是讓自己持續維持成長動機的關鍵心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