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過導演 Haneke 一部作品,2001 年的《鋼琴教師》,雖然看完心理沒有太多感想,但是劇情走向讓我覺得非常驚訝與過癮,有一陣子我很喜歡這種有強烈情感的電影,例如很喜歡年輕加拿大導演 Xavier Dolan 在《不過就是世界末日》以前所發表過作品,情感強烈、講究色彩。而《鋼琴教師》精采的不只是在那個年代有那樣的題材讓人驚訝,Isabelle Huppert 的表演整場下來都像是拿著刀慢慢的割下一塊肉的那種折磨感,當時看完沒有到喜歡,只覺得看了一部很不同的電影,但是大概了解 Haneke 的作品都是什麼樣的走向。 但看完《完美結局》時覺得沒有早期的他的作品的那種相當外放的激烈感,但一針見血的敘事方式則依舊存在,《完美結局》裡面用的是很弔詭很寧靜的方式,在講出每個人難以被他人理解的內心感受,或是「不受世俗」所接受的事情。有人說這部電影是 Haneke 的 「Haneke電影」,熟悉他的影迷可以在電影裡面找到與之前的作品有所呼應的安排,我想這很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影迷的感受。但是看了 Haneke 在描述自己設計故事情節時採樣自新聞片段的方式,大概能夠感受到,導演在刻畫角色的時候的確是有理由的把自己心裡想要的某個東西放在電影角色身上,這聽來是多麼吸引人的事情。
電影播閉,字幕一上,我就不由自主的笑了。一種「我知道你在說什麼,大家都隱藏的很好,只有你老愛把這些秘密掀出來」的那種笑意油然而生。電影看起來是很令人摸不著頭緒的,作為觀眾直接介入這一家人的生活,然後逐漸跟著劇情摸索每個主角的內心,跟著電影的步伐走,這一點並不困難,也不太需要猜忌,一切都是很自然發生的,這部片就像一篇散文,故事從一幕照著一個女人睡前梳洗的手機直播以及一場工地事件開始,一塊一塊的拼圖湊在一起,時間上的跳躍,也絲毫不減角色們的故事性,最後再以小女孩的錄影鏡頭作為結束。
這些主角們一個一個從餐桌上離開,又再餐桌上相聚,是一家人,可是卻陌生感十足,甚至讓人覺得「對外人都比對家人好」,但真正要說的是「這一家人到底什麼時候才真實的表現出內心感受呢?」看似對外人的親切,卻還是逃不了階級的枷鎖;看似對女兒百般關心,卻彷彿只是在履行責任;被逼迫繼續活著,也只是不能不做的事。角色裡的價值觀也許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但有的時候我們也許也像是電影裡的角色們那樣「虛偽」,就好比說「有多少人能夠承認我今天做善事只是因為我覺得這樣心理比較好過」像這樣的概念。每個人心理所要的「完美結局」都不一樣;拿掉你不想看見的,不提起你不想談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後你獲得的就是你心裡所認為的完美結局。
Haneke:「常有人說我的電影很暴力,我覺得很怪,我只是忠實呈現而已。如果你感到困擾,那就是你有問題了。」
《完美結局》並不是真的讓人一頭霧水,或者是覺得角色怎麼好像心理都不那麼正常這到底是什麼故事。說穿了,電影演的,都是真實存在的,有的時候是別人,有時候是我們自己,只是我們從來都不肯承認罷了。
只要不承認,一切就完美了。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chewventricle.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