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麥克風背後,唯有音樂家才懂的錄音美感 — — 專訪 ff studio 錄音藝術家、小提琴家:左興

林廷璋 Ryan Lin
圈外 Out of
Published in
6 min readAug 19, 2019

--

文:林廷璋;圖:ff studio

「錄音」 — — 其實是 80% 的藝術,加上 10% 的操作和 10%的物理知識

大學念的是心理系,畢業後到法國國立音樂院進修小提琴及室內樂,並獲得高級及卓越演奏文憑的左興,返台後,曾有一段時間從事小提琴的教學。一段非傳統音樂本科系的學習路程,給了他一個與眾不同的視野和觀念,從過去音樂演奏會上的錄音經驗,讓他在心底興起一股念頭,他篤信自己若能親自製作與錄製,肯定是能將現場的「聲音」優美地被收錄下來。

與太太一起經營的專業錄音室 ff studio, 可以說是全台灣最高規格、最高等級的錄音室,挑高六米的高度,以及空間多角度的反響設計牆面,找來國際知名設計師 John Sayers ,使得任何聲音(樂種)的表現突破錄音室的框架,猶如一座擁有完美回聲的音樂廳。

訪談中,左興也提到,其實「錄音」是近年左右才開始被獨立為一專門的科系,在 2000 年以前,一切還尚未被數位化的那個年代,即使是在 90 年代末期時的錄音,都還是使用盤帶,許多歷史經典的錄音,也都不是真的由專業的錄音師所錄製的;但到 2000 年後,數位化之於錄音產業,如同電子 3 C 產品對人們的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一樣,相當地迅速且震撼。

然而,隨著錄音器材的進步,卻沒有反應同時在錄音師的素養上,因為在每個「聲響」的背後,是有更多「什麼是音樂?」的細節,這也是左興強調的 — — 關於音樂的美感,很多部分是無法經過學習錄音的技術而「聽見」,或理解的。

在錄音室的現場,左興也分享了幾個不同的錄音曲目,很明顯地就能比較出錄音師是否真正了解音樂的內涵、樂器演奏的表現,甚至是包含編曲的部分,許多和聲其實是不協調也不合理。錄音師不見得一定都要能夠讀譜,但最核心的東西,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對音樂美感的認知是否足夠。

過去的錄音市場其實是十分的壁壘分明,每個錄音室各自擅長的音樂類型都不同,錄製流行音樂的與古典樂的在操作上也不同的,甚至也有錄音師可能連基本的剪接都不會。而數位化之後,市場的需求也跟著改變,對以前的錄音…

--

--

林廷璋 Ryan Lin
圈外 Out of

私設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文藝月刊《圈外》總編|Podcaster「R 星球頻道」| 熱愛各種形式的閱讀,偶爾寫詩,偶爾寫文。相信文字的力量,同時也懷疑所有的真理與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