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人物

時尚是一種尋找自己的過程:專訪調香師葉若維

文/陳怡君

《圈外》Out of
圈外 Out of

--

「我們通常會以為年輕人喜歡『甜』的味道,但這幾年做研究發現其實並沒有。反而是三、四十歲以上的人會覺得甜味好像是很小女生的味道,那我也來試看看。」調香師(Perfumer)葉若維說,像現在年紀二十出頭的人,反而會想要聞起來有自信、成熟的味道。「她用香水想要呈現出來的感覺,一定不是告訴人家我是小女生。」

服務於香精公司今年已邁入第八年的葉若維,回想剛進入產業時,每天的日常就是聞香、記憶氣味以及調製配方。當我們習慣透過眼睛探索世界,嗅覺就需要重新訓練、開發。而配方就像是積木一樣,調香師根據手上握有的元素,搭配組合出不同的味道。同樣是玫瑰香調,不同調香師的配方聞起來感覺各不相同。甚至同個調香師手上的玫瑰香,也會有好幾種不同的區分。

調香工作困難的地方在於,氣味是較為抽象的感覺,不容易透過語言描述、溝通,甚至有時十分仰賴想像力。因此首先必須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我們要有很多詞彙,才能記住我想要記住的這些味道。你必須有自己的定義跟語言。」接著需要旁敲側擊,儘可能了解客戶想要的感覺。葉若維說,很多客戶不會形容,就會說好像有花香。實際上是什麼花呢?十個人裡面有十一個都說玫瑰。但可能跟玫瑰沒有關係。「比如客戶說想要玫瑰的蠟燭,可能實際上燒的並不是玫瑰,而是茉莉花加上其他原料。但在他的感覺裡那就是玫瑰。他就是要這個味道,放在玫瑰的名字裡。」

引導客戶之餘,他們也會再去做功課,縮小彼此認知上的差異。「有些香味是主觀的,但相同族群會有一樣的香味記憶。根據文化習俗,或是平常的飲食、使用香氛產品的習慣,只要知道了,就更能去做出適合他們的味道。」葉若維舉例,比方日本人偏好水蜜桃、柑橘的味道,而台灣人則是綜合花果的香氣。「因此台灣男生不一定要很陽剛的味道,像中性香水推出花果香的他們也能接受。但在說故事方面就不一定要講得太女性化。」

引領流行、成為潮流的原因很多,從調香師及香精公司的角度來說,他們會和趨勢研究公司合作,了解並整理近年的流行趨勢後,在提案討論時反映回饋給客戶。「像這三、五年氣味有越來越淡的趨勢。大家都想要追求自然、天然,以原料為素材。以前可能香水會是用故事去包裝,但現在會強調素材的特別,比方如何萃取,或者香味吸引人的地方等等。」近年在亞洲竄起的香水品牌 Jo Malone便是其中一例。它的香水氣味聞起來較淡,在行銷包裝上也有別於商業香水以給人的「感覺」,例如性感、成熟為主,而是以「原料」為導向敘述。

除了大數據分析趨勢外,在舊有的基礎上創新,也可能成為突破口。「十年前,潘婷洗髮精決定把哈密瓜跟蘋果放進洗髮精的味道裡。當時大家覺得這兩者的味道太可愛,太水果調了,怎麼可能會成。」當時果香很流行,但使用單一味道的並不常見。後來在美國蔚為風潮,大家爭相模仿,許多沐浴乳、洗髮精也開始加入這樣的味道。甚至打破大眾原本對這兩者很「甜」的印象。「哈密瓜跟蘋果就變成一種很乾淨的味道。」

對葉若維來說,時尚的氣味也是一種打破刻板印象的味道。一般女性化的氣味可能是花香,男性化的則是海洋味或純柑橘。但她認為男香裡,也能有玫瑰、茉莉的香氣,取決於這樣的組合是否好聞。選擇將這樣的味道擦在身上,感到舒服、能夠自在「做自己」,自信的態度就是時尚的展現。

也許時尚是一種不斷尋找自己的過程。「我覺得人的風格跟喜好會變,所以很難斬釘截鐵的跟一個人講說,這不適合你。」葉若維說,像是這瓶香水可能現在不適合,但一年後就合適。或者只是不適合平常的自己,在某種場合又不一樣。「但是要怎麼選到真的很適合你的,或是所謂本命香,就是要平常一直試。」總有一天會慢慢發現最適合自己、最符合你平常形象的香味是什麼。

--

--

《圈外》Out of
圈外 Out of

一份「感覺系」文藝月刊。站在「圈外」,以「單一感覺」來感受,觀察那些發生在非中心、非主流的文化,或是有趣跟特別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