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何而起緣何而滅:電影《愛情對白》的社會學解析

KC
在地球跟月亮之間塞一顆星星
8 min readJul 20, 2019
電影《愛情對白》海報

電影《愛情對白》講述素昧平生的女主角與男主角的一次旅途,男主角受女主角之邀,乘女主角的車來到了義大利南部的一個小鎮。兩人在車上針對男主角的新書內容討論原作(original)與仿作(copy)之間的差別,男主角認定重要的並不是真實、 不是原初,也不是合理,他認為世界上存有certified copy,每一個東西的意義都是個人的定義,副本跟原作一樣有價值。女主角雖不是站在男主角的對立面,但她對世界的認識更加分明,有穩定的結構與價值系統。男女主角的價值觀是兩套不同的體系,男主角更傾向個人的主體,擁抱不穩定性與混亂,女主角則傾向集體的主體,注重秩序與規則。

車子是不只是一個親密的小盒子,能夠隔絕外界的干擾,更是一個適合談話的地方,不用面對面,只要向前看,對視的壓力少了很多,沉默與停頓也顯得合理。女主角提起自己的姐姐,覺得姐姐喜歡姐夫的口吃、喜歡姐夫稱呼自己的特殊方式很沒有道理,男主角卻認同姐姐的看法:姐夫口中的姐姐才是真實的,才是最原始、特殊的。

兩人在博物館下車,看見了一幅托斯卡尼鐵匠仿作羅馬古壁畫的畫,女主角認為這樣的巧合可以佐證男主角的理論:藝術品的真偽不重要,大家仍舊被畫中人所感動,博物館也沒有因為是仿品而放棄收藏畫作。女主角重視這個「博物館烏龍事件」,因為她覺得這是一個巧合。這個巧合剛好對應了男主角的理論,然而大部分時候藝術品的真偽還是很重要的,只是這個博物館剛好珍藏了一幅仿品,所以將錯就錯。女主角這樣的思考,並不是男主角的真意,他認為所謂的原作不過也只是模特兒的仿品罷了。因此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原始與仿冒的差別,所有的東西都是仿品,要在意的是每一個物品對每一個人的意義,所有的東西都有可能是任何人的原始真實。

電影《愛情對白》劇照

一場咖啡館的戲,催化了男女主角之間的關係,女主角沒有否認咖啡館婦人對兩人關係的誤認,一點一點的透給婦人她跟「丈夫」之間的挫折與回憶。女主角讓自己成為「妻子」的角色,與結縭十五年的丈夫來咖啡館小憩,丈夫的若即若離讓自己不堪負荷向萍水相逢的婦人吐苦水,丈夫只顧工作,自己卻想要陪伴與關注。不諳義大利語的男主角回到室內,向女主角詢問婦人對他說了什麼,女主角掌握語言的權威,沒有告訴男主角完整的故事。男主角無法跟女主角之外的世界溝通,因為他缺乏語言的手段,無法參與也無法拒絕,只能被動地接收女主角發派給他的台詞。此時的男主角與女主角描述中的「丈夫」無關,他只是剛好在對的時間出現在對的地點的路人甲。

男女主角走出咖啡館,他們再次回到法文語言系統中,女主角試探性的向「丈夫」發起質疑,男主角也不甘示弱地回擊「妻子」。這時候男主角選擇「將自己帶入」丈夫的「角色」,James Miller選擇機智詼諧的回應身旁女子的詰問。男主角並沒有認可這對「夫妻」的存在,這對「夫妻」仍舊只存在於女主角與義大利婦人的義大利語交談之中。

男主角的轉變,也就是男女主角關係的真正轉化,是出現在兩人預見了法國觀光客夫婦的時候。女主角邀請法國夫婦與男主角進行交談,會說法文的男主角被引進法文對話,成為了「丈夫」。觀光客夫婦對男女主角關係的認定,將男主角引進了與女主角的「夫妻」關係,而此時男主角也有主動配合的工具,他能夠聽懂法國老先生對自己的忠顧,並且也自己選擇接受建議,自主搭上女主角的肩,完成了「丈夫」的身分。男女主角不再是不對等的權力關係,他們現在是一對會講法文也會講英文的夫妻,第十五周年的紀念日,回到辦婚禮的義大利鄉村小鎮重溫舊夢。

進了餐廳,女主角去廁間補妝,再回到餐桌與丈夫說話。兩人辯論昨天晚上的情境,辯論丈夫還愛不愛妻子、妻子到底還愛不愛丈夫,妻子認定丈夫在結婚紀念日睡著,是不愛的表現,男主角則試圖證明睡著也不代表不愛。夫妻兩人的爭吵是為了釐清愛的存在與否,但若跳脫「夫妻」的身分,男女主角於此,才真正產生了「愛」。「夫妻」身分的設定,將兩人納入了同一個體系之中,愛情作為溝通媒介,使兩人的情緒狀態曖昧、彈性化。社會認定夫妻之間是有愛的,當男女主角落入夫妻關係,愛就存在於兩人之間,溝通成為可能,情緒浮動、語言糾纏。男女主角互相認定為夫妻,等於認可了兩人彼此間的預設認知,夫妻之愛,頓時出現在男女主角之間,將兩人綑綁在一起。

劇照

兩個素昧平生的人,在特定情境下作為夫妻而產生的愛,會是真實的嗎?而愛是否真實又是重要的嗎?

愛情是複製品,也是獨一無二的經驗。愛情存在於世界上每一個文化,關於愛,有千百種解釋與紀錄。女主角對男主角嗔怪的不解風情、缺席早餐、寵溺兒子,不也是成千上百條臉書貼文可以看見的已婚者動態嗎?從一千零一夜裡面的少女與國王,到布萊德彼特、珍妮佛安妮斯頓與安潔莉娜裘莉之間的三角戀情,我們眼見的所有愛情都是彼此的抄襲者,但同時,也是相愛中的兩人眼中最獨特也最珍貴的存在。這對結婚十五年、在義大利住了五年、有一個孩子,還在周年紀念日大吵架的夫妻的愛情,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呢?

相信一切藝術都是意義創造的男主角,大概是會相信這樣的愛的吧。這樣在談話中創生;在談話中成長;也在談話中熄滅的愛。這份愛情是男主角獨特的生命經驗,因此愛情對他來說成立。不相信贗品與真品同等的女主角,大概不會相信這樣的愛情。這樣簡陋拙劣的謊言、乖謬荒誕的故事、言行不一的身體,對女主角來說,大概就是一個廉價仿品,無法與「真」愛相提並論,只不過是記憶中一個寂寞又無聊的下午。愛情與藝術,都講求特殊的個體化,只不過對男主來說,特殊的個體化不難達成,而對女主來說相當困難罷了。男主求仁得仁,女主自作自受。

辯證了愛情的真實與否,那愛情真實與否又有多重要呢?回到博物館收藏的畫作,女主角對真品與贗品的界定,落在了「是否被博物館收藏」這個標籤上。她對姐姐與姐夫之間的獨特愛戀嗤之以鼻,因為她不相信姐姐的說法,而認為這只不過是因為姐姐是個過於簡單、懶於思考的人。博物館是女主角相信的權威,因此被博物館收藏的贗品成為了certified copy,但姐姐與姐夫之間的愛,沒有辦法得到女主角的認可,所以也不是真品。博物館在此成為了認定真實的圭臬,但難道任何東西只要放進了博物館,就成了真實的嗎?我想編劇在這裡留了一個伏筆,這幅被博物館收藏的畫作,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真的真品」,是二戰後才被發現這是一幅贗品,而博物館留下這幅畫才使贗品成為「真的贗品」。博物館代表的是社會的認可,大家普遍認同這是一個值得被珍藏的畫作,所以二戰之前,這幅贗品才會被妥善保存珍藏。姐姐與姊夫的愛情,不太可能被放進博物館,因為世人對口吃之人的偏見與歧視。男主角與女主角之間的愛情,有可能被收藏進博物館嗎?電影中沒有給出答案,但若用後設的角度來看,導演將這部電影拍出來,是否便是為了能讓這樣的愛情進入歷史的殿堂呢?在當代社會,只要表述得宜,什麼樣的愛情都有可能被大眾接受,都有可能永垂不朽。從Woody Allen的《紐約遇到愛》(Whatever Works)到《愛情對白》,只要大眾買單,愛情的真實與否似乎不再重要。

關於這對「夫妻」是否還相愛的問題還沒有解答,兩人負氣離開餐館,在一間旅店的台階上坐下。妻子跟櫃台人員說這是他們新婚時住的旅店,因此得到了進客房參觀的機會,丈夫雖然被動,卻也跟著進去了。在床上,幽怨的妻子問丈夫願不願意留下來陪她,丈夫沒有說話,然後男主角說,我九點前要回去搭火車。鐘聲響起,漂亮的貴族小姐變回了灰姑娘,奢華的馬車變回了南瓜,丈夫變回了英國作家James Miller,妻子變回了旅居義大利的單親母親。男主角與女主角之間的愛情,只存在於丈夫與妻子的對話之間,一旦一方脫離角色,愛情的魔法便立刻消失。愛情曾經存在過,但在男主角回覆的那一刻就已經消失。兩人回歸日常生活的角色,只是一個來義大利舉辦簽書會的作家,應當地讀者之邀,一起在旅館附近走走逛逛。

日版海報

寫在後面

本文是這學期上愛情社會學的作業之一,試圖使用愛情社會學的分析框架來研究電影文本。寫作時參考國魁老師的講義與上課內容,希望沒有誤解、誤用。

--

--

KC
在地球跟月亮之間塞一顆星星

在這裡練習如何用義大利麵講重要的事情,或者至少持續擀麵糰。 (Contact info: slytherin.ed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