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U 2021:大一時有新生訓練,公司新人有教育訓練,那研究生呢?

Photo by MD Duran on Unsplash

睽違四年,今 (2021) 年底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秋季大會再次回到紐奧良舉辦。受到疫情影響,這場國際會議採實體與線上混合舉行,實體會議在 12/13 開始為期一禮拜,而線上的議程則早一個禮拜就緊鑼密鼓展開了。

筆者幾天前參加了 AGU 大會的其中一個線上工作坊:Developing Onboarding Courses to Expose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Graduate School and to Increase Graduate Student Success。近年來在美國,DEI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的觀念正成長茁壯,而這股風氣也吹向了地球科學界,因此在 AGU 大會中與 DEI 相關的數個工作坊就應運而生。

這個工作坊在講的是要怎麼設計研究所的入門課程,消除高等教育中常見的隱性觀念 (Hidden Curriculum),進而增加研究生們的生涯成功率。非常高興看到類似的討論終於出現在地科殿堂級的國際會議上,大家總算要開始正視這個重要問題了!

大一開學時,諸多學校會提供新生訓練,讓新生們加速適應與高中截然不同的大學生活。比較大型的公司通常也有員工訓練,給新到職的員工一點時間熟悉環境或複習一些實用的技巧。與之相比,研究生是被忽視的一群。可能是由於高等教育機構給人的菁英印象,研究所新生還蠻常會被視為剛進來就什麼都懂的一群人,除了指導教授外,幾乎不會有其他人提供學術研究以外的指點。然而,就算你遇到的是人很好的教授,他大概也很難會有時間告訴你學術研究的鋩鋩角角,像是搜尋學術資源、時間管理、團隊合作的禮節、怎麼寫研究計畫書、如何調節身心健康等等,更別提那些不太搭理研究生的教授了。部分隱性觀念對國際學生來講更是至關重要,但卻鮮少被提及,像是:研究生與指導教授就學術上的歧異觀點進行討論,要收斂在怎樣的程度才不至於冒犯,或是太過順從?什麼樣的狀況構成了人身攻擊、歧視或性騷擾,又要怎麼回報?學術社交和閉門研究的時間佔比又要怎樣才好?

如果研究生也能上某種「適應研究生涯的介紹課程」,或許就能夠幫助更多人在學術之路走得更順遂吧。然而,在美國這種想法真的才剛起步,在與會者中看似只有約不到一半的人,他們待的系所有開設類似的討論課。這個工作坊的目標就是把這種做法推廣給更多人知道。

既然還在摸索階段,有許多實行上的點子確實值得討論。像是我們在工作坊中發現,許多隱性觀念是你未必會在研究所一入學時就會深刻感受到的,如果把資源全部灌輸給研一新生,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嗎?那些有開設研究所入門課程的系所有著不同的設計,有些是研一必修課,也有些是推薦研一選修,並歡迎研究所二年級以上的學生挑選有興趣的主題來課堂與同儕互動。哪一種比較好?可能還要實行個幾年後再來比較才知道吧。

總之,希望這個工作坊真的能夠幫助更多地科系所開設類似的課程,進而降低學術生涯的起步難度。然而有件事我不得不提:除了我以外的參加者約有 15 人,但只有兩個男生! 美國的地科研究人員男女性別比雖然在過去 40 年來大幅縮小,但男性還是略微地占多數。但為什麼我只看到了兩個男生出現在工作坊,其中還有一個是美國以外的學者?各位男性地科人阿,請多多關心你們的後輩研究生吧。

--

--

Whyjay Zheng 鄭懷傑
地科人之眼

Postdoc at UC Berkeley Statistics, working on geoscience stuff: 🛰🌏❄🧊🌋🪐. Also loves 🏂🏕. Views = my own. | UC Berkeley 博士後研究,前面的 emojis 大致呈現我的興趣。觀點僅代表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