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雨的教訓─「内水氾濫」與水淹地下街危機

夏水
夏水字作業
Published in
4 min readAug 1, 2018

被稱為「平成最惡」的西日本豪雨,直接間接造成超過225人死亡,成為世人眼中擅於防災的日本於過去30多年來,因降雨釀成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水災。究其原因,短時間內逾千毫米的超量降雨自是元兇,加上洪水與土石流等次生災害,讓鄉間老弱婦孺往往走避不及,造成悲劇。

報導常說「百年一遇」,但隨著全球暖化問題加劇,以往未曾出現過的反常氣候,今年已先後在日本列島上發生:如北陸地區年初的超級大雪、向西面移動的異常颱風、以及近日突破攝氏40度大關的酷熱大暑等。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地球環境研究中心副所長江守正多日前不諱言,國家未來發生猛暑及豪雨的機會只會有增無減,呼籲國民要時刻準備提防。

被稱為都市型水害的「內水氾濫」

談水災,日本人一般擔心所謂的「外水氾濫」破壞─雨量超過河川承受力,洪水令河川缺堤並奔流入市。但今次雨災卻帶來了新的教訓:隨著鄉市日漸都市化,市內水道無法處理突然而來的大量雨水,造成洪水淤積無法疏導的「內水氾濫」,像今次重災區之一的廣島市,就是內水氾濫的受害者。

都市地由於缺乏自然土壤吸收雨水,只能依靠排水口和下水道等去疏導積水,但排水孔有其極限:日本國土交通省資料顯示,在每小時超過50毫米的雨量下,排水泵開始無法跟上速度,積水就開始自排水孔逆流,造成都市於短時間內遭水淹之可能。

內水氾濫雖不如河川決堤般洶湧,但在複雜的都市地型下,仍會對人命及財產造成威脅:不住湧入居所的洪水教市民無路可退、水面下暗藏的各種城市部件都可能成為致命陷阱、因水面漏電而造成的各種意外及火災等等。

日本工學博士土屋信行於其作品「首都水沒」一書中曾指出,位處關東平原最低點的首都東京,過去已因抽取地下水而出現地表下沉問題,若他朝遭逢暴雨,估計東京都內約4成地區將因「內外水泛濫」夾擊而出現廣泛水浸,居民屆時恐怕難以脫身。

當地政府雖有就排洪問題作出安排,如在埼玉縣春日部市興建被譽為「地下神殿」的「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但土屋信行指,在超級豪雨造成的內外水泛濫前題下,排洪系統能將大水疏導到何處固然是問題,但東京地下尤如蜘蛛網的網線結構令問題更複雜,「假設荒川放水道因大雨決堤,經地下鐵軌道輸送,1 日內就會將97個站、合共147公里的管道淹沒,個別地下站甚至可能出現全滿現象。」

水淹地下鐵CG圖

著有「日本水沒」一書的學者、關西大學教授河田惠昭日前則明確指出,內水氾濫將導致洪水淹沒地下街的危機,是「地下大國」日本必須正視的問題。「日本自1930年起開鑿地下街道,至今擁有接近116萬平方米的地下區。其中六成以上位處有洪水風險的沖積平原內,恐怕是世上少有的國家。」

按日本國土交通省2014所發佈的「地下街安心避難指引」資料,全國擁有78條地下街,其中近8成已開設超過30年,設備老朽是無可避免之事,唯在《建築基準法》要求下,地下街設施必須能應付火災及地震等突發狀況,如不會輕易崩坍的天井、防火通道及長時間照明等,但在有關水災應對上卻未有法律跟進。

政府於2015年雖已修訂了《水防法》,但今次西日本豪雨正正反映洪水淹沒都市的風險漸高,河田惠昭認為政府必須加制訂地下室和地下街的新防災標準,於地下街內建立能防水的逃難空間並加強市民對內水氾濫的防災意識等,以免地下街淹水成為另一種更具殺機的次生災害。

本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此前向公眾諮詢的土地發展選項中,就包括開發本港地下空間一項,似乎有意向日本經營地下街的模式取經。唯觀乎近年本港風季屢出現停車場水浸、碼頭海味街海水倒灌等問題,政府如有意「向下發展」,「内水氾濫」這隱形猛獸實在不得不提,不得不防。

文章載於《眾新聞》

--

--

夏水
夏水字作業

八十後人夫,(太太稱)中二病,窮得只剩字。文章散見於香港媒體:《立場新聞》、《號外》、《眾新聞》、《蘋果日報》……講到尾不過是寫字人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