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在眾人失望的眼神中將逐漸成長

Ian Yu
多多手札
Published in
9 min readJun 10, 2019

上週末,多多去參加了在多倫多舉辦的「CryptoChicks區塊鏈+人工智能」的駭客松,這活動主要是以區壞鍊為主,來的很多都是在區塊鏈中很有成績的人,其中以太坊的創辦人Vitalik Buterin 每年都會參加。

CryptoChicks,從去年只在多倫多到今年已經在六個不同國家舉辦駭客松

這次比較著名的,除了Vitalik 以外,還有同兼以太坊和CasperLab 研究員的Vlad Zamfir,Vlad 同時也是以太坊的社會治理委員會的成員,跟Vitalik 共同研究怎麼按照理想去開發以太坊。另外一個知名的是SingularityNET 的Ben Goertzel,就是著名的Sophia 機器人背後團隊的領導人。

以太坊和CasperLabs 三個重要人物,Vitalik Buterin、Vlad Zamfir、Steven Nerayoff

這次的活動中,多多學到的不少,而且能夠看到幾個很重要卻很少人注意的改變,尤其是區塊鏈新聞價值越來越低的今天,所以在這篇文章,我會提出幾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幫你掌握重要的機會!

炒作週期泡沫化,接下來就是穩健成長

炒作週期是由Gartner 提出的概念,是指一項新技術在出來後,當被媒體炒作起來,就會把大眾的預期大大抬高到遠離現實的程度,來到炒作週期的頂端。當人們發現現實與預期差距很大時,就會開始失望和離開,形成這項技術的泡沫化,來到炒作的谷底。當人們經過最樂觀和最悲觀的預期後,人們對這項技術的預期就會趨近於現實,知道優勢與劣勢,並且穩健地繼續研發。

2018年Gartner 的Hype Cycle,預估區塊鏈還需要五到十年才會進入生產平原

每年夏天都會出的Hype Cycle,幫助企業不過度投資在被炒作的話題上。區塊鏈其實在2017–2018年經過一個非常大的炒作期,去年四月我在參加CryptoChicks的活動時,來自各處的人非常多,演講都講不完,但當時越到後面,發現很多人都是講述理想跟概念,只討論民主化、跳過中間人、不需要政府等,無法跟現實貼近,我越確認很多人其實是受到炒作而來。

@crypto_chicks,2018年CryptoChicks,Vitalik Buterin 雙親都在同個

今年的CryptoChicks,在經過去年因比特幣而炒作起來、又因比特幣而泡沫化之後,其實已經逐漸來到週期谷底。投機者們已經離開,這次的CryptoChicks 相對來講人數較少,演講也不像去年都是理念多,而是很乾燥卻很實在的技術討論以及真正實際的應用。

這是好的開始,技術人與主流世界的距離會漸漸拉近,整個區塊鏈需要的就是這次的泡沫化,才能夠在後面穩健的成長。

區塊鏈技術的未來為何?

首先必須提最簡單的概念,區塊鏈不等於加密貨幣,加密貨幣背後是以區塊鏈為基礎。再來,大多的加密貨幣跟比特幣不同,比特幣是真正的去中心化,並沒有一個做ICO的公司進行集資。當討論區塊鏈時,我們必須要跳脫加密貨幣的思維,此文接下來才好讀,若是想知道差別,可讀下文。

淺談區塊鏈與虛擬加密貨幣 【動區專欄】區塊鏈好歸好,但一定要發Token嗎?

【動區專欄】區塊鏈好歸好,但一定要發Token嗎?

區塊鏈的問題很多,Vlad Zamfir 分出三個主要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規模化,大多的人發現任何現有的區塊鏈要進行規模化時,都會發生速度不夠快或能源耗費過大的問題,所以要怎麼讓區塊鏈跑得更有效率,是個很廣泛的研究領域。第二個是政治、法律與管制問題,並不是所有國家對區塊鏈友好的,新加坡和南韓是比較適合去做區塊鏈相關項目的地方,而美國相對來講在管制上就造成層層困難,怎麼去符合管制,在合法的框架下發展,也是整個領域要面對的問題。第三個就是使用者體驗,區塊鏈畢竟是軟體背後的技術,在泡沫化的時候,太多人注重在這個系統基礎本身,卻沒有注重怎麼讓一般人更容易使用,導致一般使用者與區塊鏈的認識有一層隔閡。

Vlad Zamfir,圖自Everipedia

關於第一個問題,包括Vlad Zamfir 在內,全世界都在各自做自己的研發,甚至有跳脫區塊鏈的例子。台灣的Cobinhood 就是以Nano幣底層技術Blocklattice (從區塊鏈衍生改變)而創立的。專門幫人做證券型代幣的Polymath 也因為現有的區塊鏈都沒有辦法完全符合相關法規和功能需求,所以打算自己做出新的協議(他們正在徵人喔!)。

Polymath,專做證券型代幣的公司。

針對第二個問題,除了會往政策友好的國家去發展以外,現在區塊鏈的應用主要都是企業與機構在進行「實驗」(很重要),通常在供應鏈是確認較大的市場,再來就是銀行與銀行之間的清算(如摩根大通幣),這些都是學著怎麼跟管制機構溝通來進行項目。

第三個問題,應用開始注重產品和服務本身,在泡沫化之前,太多項目的應用沒有考慮到實際到底有沒有人要用,就像是把房產證券化是本來就有的生意,也是市場並不大的應用,並不會因為區塊鏈而變得比以前吸引人。再來,就是對於中介層的設計,把應用軟體和區塊鏈本身的差距連結。微軟的區塊鏈團隊,就是意識到現有的區塊鏈本身並不是為企業而設計的,所以在這方面下大手筆。

微軟透過Azure 增加提供專門的區塊鏈服務給企業,在中介層的開發程度很高

Azure solution architecture: Customer onboarding process powered by a serverless architecture

SA Training powered by mixed reality

除了解決問題以外,還有其他發展趨勢。

最明顯的,就是大家要普通化。說真的,就像對一般消費者講述一個產品時,不會說是一個SQL或NOSQL公司,尤其因為區塊鏈同時代表可做的事情很多方面,可是資產可是權力等等,又有非常多專業術語,繼續講自己是一個區塊鏈公司會迷失焦點。因此,只需要知道區塊鏈提供的是什麼,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語言,強調你的產品本身就好。

再來就是跟AI的結合,除了物聯網+區塊鏈應用以外,這是最近越來越多人在研究的組合,雖然區塊鏈的型態很多還在實驗狀態,但是AI本身除了需要大量數據以外,更需要高品質的數據,而區塊鏈正好可以解決這個需求。

SingularityNET 是把AI和區塊鏈結合的代表之一,下篇會講更多

還有一個是比較久遠未來的概念,就是鏈與鏈之間的連結。現在雖然有些已經有側鏈,但主鏈還是一個。雖然現在區塊鏈要討論這個概念還太早,但已經有人在想像主鏈與主鏈之間連結,按照各自優勢分配功能的遠景。

區塊鏈的應用,該注重的是什麼?

網路上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判斷模型,來決定是否真的需要區塊鏈,在這裡介紹一篇做入門,多多就不多加說明。

你需要區塊鏈嗎? — 各種有趣的判斷模型

在這裡,我打算說明幾個在檢驗區塊鏈的原則。

第一個是理解經濟面。在MIT和多倫多大學合作出的《Some Simple Economics of the Blockchain》中,說明就像網路的發明節省了通訊的成本,區塊鏈省去了驗證和網絡的成本。因為區塊鏈是一個共享的物聯帳,並且有時間紀錄,所以不需要多方一直互相對帳,省去大量時間與金錢成本。在現在驗證過程中,越多不同方的參與者,要對的帳越多,就會形成很龐大複雜的網絡,而當驗證過程簡略之後,這個網絡的成本也會省去。

Some Simple Economics of the Blockchain

第二個是理解激勵面。就算知道可以讓驗證方面更有效率,並不代表會驅使人們使用,在設計上必須考慮到每一方的根本動機,調整每一個細節,讓每一方都會想要確保整個區塊鏈網絡的真實性,例如投票系統中最困難的,就是要怎麼確保網絡中審核的人是不腐敗的。

第三個是產品設計面。你會需要確認真正的使用介面設計良好,也會需要確認其符合法規和能夠面對規模化的可能性。簡單來說,就是上面Vlad 所提到的三個問題都需要考慮。

以上是幾個多多覺得有必要考慮的原則,實際面對項目時,要挖的東西肯定多很多,例如團隊實力和遠景等等也都必須弄清楚,但在這裡就不多說明了。

結論

在這次的會議之後,多多確認區塊鏈會逐漸成長,而你就算不會編碼,在高科技世界裡面並不是只需要工程師。不管你的專業是法律、會計、傳產、品牌與零售、資本市場等等,只要你好好注重自己的強項,精進自己的強項的同時願意去學習新事物,就肯定會有你的空間。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s://arc.com.co on June 10, 20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