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欲收購倫敦交易所,可能重新定義市場

Ian Yu
多多手札
Published in
5 min readSep 12, 2019

港交所提出其欲以296億英鎊(約366億美元,1.14兆台幣)的價格收購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這事情若成,可能會創出很多生意機會和加深東西方資金流動,卻又同時可能出現政治上的阻礙

倫敦交易所的生意模式轉型,是交易所的未來

交易所基本上主要獲利來源是交易手續費,然後就是清算費用、掛牌費用和數據販售。倫敦交易所全球近十年成長最快的交易所集團之一,就是將主要獲利來源轉型,變成數據和清算。

來源: 經濟學人雜誌

交易所擁有的IT設備非常快速,這是為了保證毫秒計算,但是在實際生意面和運營上,因為太多傳統設備,整體上來說還是非常多人工與紙張運作,尤其是次級交易版。數據的提供,主要是將交易資訊提供給機構投資人和授權軟體等。

倫敦交易所過去十年的轉變,主要有二。一者是在金融風暴後,管制者為了風險上的安全,要求不再交易所進行清算的衍生性商品,從OTC市場導入交易所,從而大量加高清算費用收入。但更重要的第二點,是數據生意上的轉型。

自金融風暴以後,倫敦交易所開始推廣數據銷售,建立各種不同的數據產品。這不只是從自己交易所的數據進行販售,該集團從授權和收購獲得不同來源的數據,從而開發了眾多數據產品。在2014年的時候,倫敦交易所與Frank Russell以27億美元合併,取得了其指數和所有相關數據。同樣的今年八月時公布了要從Blacksto手上以270億美元買下Refinitiv公司(旗下產品為Eikon,彭博的競爭者)。

數據和分析生意在金融市場中是非常大的市場,隨著過去十年科技的迅速轉變,交易所手上的大量數據可以真正被善加利用,倫敦交易所過去十年的轉變也是這個趨勢的最佳代表。

港交所的獨特性

港交所是中西交流的樞紐帶。在香港最近反送中事件開始時,不少人都會說香港的重要性已經不如以往,尤其會拿中國大陸與香港的GDP做比較。在1997年時,中國有一半的貿易來自於香港,現在不到12%。論GDP而言,香港對中國本身的GDP貢獻更是持續降低。

來源: 彭博,從Refinitiv 資料整理 XD

不過這些都無法拿來說明香港對中國的重要性。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成長跟外資的投入脫離不了關係,這過程中歐美大量外資都是透過香港轉投資進中國的,或者是中國公司在香港上市以跟國際金融接軌。

來自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就佔了中國整體的六成左右,雖然好一部分是中國自己的離岸公司做的,但也是依靠著香港的開放金融型態才做得倒資金轉動。新加坡雖然跟國際接軌,但是卻沒有在金融體系上跟中國如此親密的連接,更別說新加坡的股市根本沒人會去關注。上海雖然是中國的金融體系,但在整體市場成熟度和對外開放程度遠不如香港,香港的獨特性可見一斑。

雙方結合的未來性和可能面對的阻礙

雖然目前來講,英國脫歐並未對倫敦交易所造成巨大損失等等,但是不少歐洲公司都將總部從倫敦轉移到巴黎,同時英國脫歐會造成的短期經濟影響,難以全部含括。同樣的,反送中所引發的擔憂,香港的股市跌是小問題,其信用遭質疑才是真正問題。除了阿里巴巴延遲要去香港上市以外,本來香港殼價是世界數一數二的貴的,最近也跌得很兇。

來源: 華爾街日報

若是能夠互相結合,其實有很多方面能夠做整合。第一個是資金流上的整合,可以透過各類計畫促進兩邊的資金互通,尤其是雙邊上市。若是管制上允許,兩者加起來的流動率絕對會吸引更多歐亞公司在這兩個證券交易所掛牌,實現資本市場上的東西接軌。第二是互通更多商品和掛牌類型,兩者其實在金融類型的公司上都較為出名,金融體系內可以找到的商品非常豐富,另一方面許多金融類型的公司都會在倫敦上市,例如VC類型的上市公司在倫敦會遠比在美國容易(美國在這方面非常嚴格)。再來是數據上的整合,不同於以往與倫敦交易所的合併,香港的獨特性注定了其掌握的數據在亞洲圈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數據與倫敦交易所現在的生意模式合併,等於有資源創造我們從未見過的東西數據產品組合。

這些還只是稍微的想像,因為我的工作本來接觸的就是會看到不少的數據生意模式,所以知道這則消息時非常想看到會有什麼樣的火花。但同時,想像歸想像,除了倫敦會不會願意接受合併以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問題是否會帶來阻礙。這個項目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有成果的,但這會是多多持續關注的事情。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s://arc.com.co on September 12, 2019.

--

--